猫头鹰和它的孩子
猫到林中捕鸟,碰到一只猫头鹰。猫头鹰问猫:“亲爱的大哥,你到哪儿去呀?”
“我去林子里捕鸟吃。”猫答道。
“啊,猫大哥,千万别伤害我的小孩子。”
“你的孩子长的什么样,这个你可得让我知道。”
“我的孩子呀,长得最漂亮。”
“知道啦。”猫认真地回答,猫头鹰放心地飞走了。
猫在矮树丛中找来找去,鸟巢里净是些美丽的小鸟,猫都怕是猫头鹰的孩子而没有下口,最后,发现一群长得非常难看的小鸟,于是猫放心地饱餐了一顿。
猫回家的路上,又碰到猫头鹰。猫说:“你放心吧,我吃的是最丑的鸟。”
猫头鹰回来一看,它的“漂亮”孩子一个都不见了,窝里留着几根猫的胡须。
书外人语:“老婆都是别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孩子缺点视而不见,这样的父母最终只能害了孩子,陷入爱的误区。
小象乔治的锁链
小象乔治出生在马戏团中,它的父母是马戏团中的老演员。
小象乔治很淘气,总想到处跑动。工作人员在它腿上拴上一条细铁链,把铁链的另一头系在铁杆上。
小乔治对这根铁链很不习惯,它用力去挣,挣不脱,无奈的它只好在铁链范围内活动。
过了几天,乔治又试着想挣脱铁链,可还没能成功,它只好闷闷不乐地老实下来。
一次又一次,小乔治总也挣不脱这根铁链。慢慢地,它不再去试了,它习惯了链子,再看看父母也是一样嘛,好像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乔治一天天长大了,以它此时的力气,挣断那根小铁链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可是它从来也想不到这样做。它认为那根链子牢不可破,这个强烈的心理暗示早已深深地植入它的记忆中了。
一代又一代,马戏团中的大象们就被一根有形的小铁链和一根无形的大铁链拴着,活动在一个固定的小范围中。
书外人语:时势不断变化,当初做不到的事今天可能就会轻而易举,当初能办到的事今天却难以办到了。无论如何,关键是心中不要存下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
印刻效应
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它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它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
这种后来被另一位德国习性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而且同样存在于人类之中。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
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国第一个皇帝,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看来,人类确实像那只小鹅那样,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
在生活中,人同样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天上班;初恋等等,但对第二则就没什么深刻的印象,在公司中第二把手总不被人注意,除非他有可能成为第一把手;在市场上第一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往往是第二的倍数……
书外人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如去另辟天地。当然这要看个人的能力而定,你如果没有强烈的开拓能力或仍处于学步阶段,那就跟在别人屁股后边吧,至少风险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