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已在自十九世纪50年代起的20年内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日农业资源禀赋均具备人多地少的特征,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借鉴意义。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工业带动、ZF推动、组织协同是三个重要推动因素。
相对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而言,当前中国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度有所不及,ZF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扶持能力也相对有限,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但挑战中伴随机遇:城镇化建设将持续拉动农业经济发展、转移农业劳动力人口;扶持政策将进一步全面释放农业经营活力;已有民营企业尝试参与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经营协同。
世界上农业现代化主要有4种模式:第一,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农场模式(劳动力紧缺模式);第二,以日本、荷兰为代表的小规模农场道路(土地紧缺模式);第三,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农场的道路(劳动力土地禀赋介于前两种模式之间);第四,以巴西、阿根廷为代表的大规模农场和小农户并存模式(南美模式)。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类似日本。日本的农业现代化自1950年左右开始,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下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以ZF为主导的土地改良是日本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日本农业经营以水稻种植为基础,水田改良成为土地改良的优先发展重点,水利灌溉建设相应成为重要工作。1976年日本的灌溉面积已达403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3%,居世界前列。
以水稻生产为例,1950年至1978年间,日本水稻种植总面积由288万公顷降至247万公顷,减少14%。然而通过对水稻改良,日本实现了水稻产量由941万吨升至1254万吨,增加33%,自给率由89%提升至111%。目前日本水稻单产约6200公斤/公顷,仅次于美国。
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等化学类物资。因土地资源紧缺,精耕细作的要求下日本成为化肥、农药使用大国之一。70年代日本每公顷水田化肥用量月氮肥90公斤、磷肥、钾肥总共80公斤;每公顷土地使用农药约14公斤,超过同期美国的5倍。
50年代初期日本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据统计1946年机械力耕作只占0.57%。日本农业机械化于60年代迎来全面普及和改良时期,并于70年代基本全面实现。目前日本已成为世界农业机械化大国之一。
图表1:农业人口人均耕地比较(人/亩,未扣除进城务工人口)

日本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工业的快速发展吸收农业富裕劳动力人口,ZF的大力扶持推动土地进一步向农业专业户集中,农协组织有力促进相对分散的农地实现集约化经营。这一系列推动下,使得日本在人多地少且战后的基础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在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日本经济在工业带动下快速发展。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农业较大带动作用,体现在:1、城镇化率迅速提升,消费结构改变拉动对农产品的需求增长;2、工业发展为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等提供了良好的物资基础;3、改善财政状况,使得ZF有能力补贴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进步;4、吸收大量农业富裕劳动力,促进农地经营集中。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与ZF的大力扶持息息相关,其中,促进农业资源向专业农户集中是政策引导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步骤之一。对此,日本ZF一方面推动农地改革,通过土地流转促使农业生产单位规模扩大;另一方面,日本展开农业经营者认定计划,在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技术流通服务等方面大力扶持被认定的专业生产农户。
日本建立了全国统一、遍布各地的农协组织体系,有效的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部分规避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对促进相对分散的农地实现集约化经营起到关键性作用。
日本农协涵盖了全国99%以上的农户,并为其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提供全面的物资及服务,包括采购生产及生活物资、农机具维修、销售农产品、信贷保险、加工流通、农业技术指导、发展规划制定等。
相对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而言,当前中国工业对农业的拉动力度有所不及,ZF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扶持能力也相对有限,且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相对滞后。但挑战中伴随机遇:持续推进的城镇化建设将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起到更为显著的拉动作用;全面推进的扶持政策将进一步释放农业经营活力;已有部分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组织体系建设,进而推动农地集约化经营的实现。
中国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城镇化率已超过50%,已具备了一定工业带动农业、城市支撑农村的能力。并且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城镇化建设仍将在持续的推进中。这将对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对农业劳动力人口转移起到更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但不同于日本农业现代化发展于外向型经济对工业发展、ZF财力形成有力支撑的时代背景,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逐渐转型为依靠内需的推动。这一方面使得发展现代农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ZF予以的综合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预算所限,尽管中国ZF对农业补贴的力度逐年增加,但相对日本农业补贴占GDP1.4%的扶持力度(2000年),中国农业补贴仍有提升空间。
尽管相对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而言,目前中国ZF对农业的直接投资面临财政约束,但全面推进的其他扶持政策依然将进一步释放农业经营活力,并引导产业资金流入农业产业。其中,农地改革尤为值得关注。
当前中国相对较小的农户经营规模已对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阻碍,中国农地政策正面临变革契机。农地流转将推动农地经营由散户模式转向以适度规模化为主的经营模式,相关政策落地将进一步释放农业经营活力。
中日的农业资源禀赋均具备人多地少的特征,日本在完善而强大的农协组织体系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中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当前仍较为滞后。尽管中国缺乏组织有效的“农协”,但已有众多机制灵活的民营企业开始参与组织体系建设,探索并建设平台服务模式,即为并为其覆盖农户全面提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资及服务,进而推动农地集约化经营的实现,实现农户、企业双赢。
图表2:已有民营企业参与组织体系建设,探索并建设平台服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