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方面占据优势,在生物医学材料和植入医疗器械领域占据优势,尤其是在细分领域最大的骨科市场,以及相应的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方面,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地位。
以骨科市场为例,植入医疗器械行业最大的一个细分领域。2009年国内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为58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口品牌的市场份额大约为56%,国内品牌的份额大约为44%。
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可以细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创伤类产品,比如骨折治疗中用到的螺钉、接骨板和内外固定架等产品。脊柱类产品,比如凯利泰的椎体成形球囊手术系统(PKP,PVP)。关节类产品,指各种人工关节。
图表1:几种主要骨科植入医疗器械

创伤类器械是目前骨科植入器械中最大的一类,2009年国内这一市场规模的体量大约为22亿元,占国内骨科植入器械市场份额的38%。
在这一领域,全球领先的企业是Synthes(辛迪斯),2010年,Synthes公司全球的创伤类医疗器械市场份额将近50%。Stryker(史塞克)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大约15%左右。DePuy(德普依)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大约5%左右。
脊柱类器械是骨科植入器械中仅次于创伤类产品的第二大种类,国内的市场规模大约为15亿元,占骨科植入器械市场份额的25%左右。
目前全球脊柱类市场大约38%的市场份额在美敦力(旗下科丰公司)手中,Stryker紧随其后,市场份额大约15%左右,强生DePuySynthes集团合计占有大约22%的市场份额。
我国人工关节在植入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大约为21%左右,市场规模大约12亿元。在这一领域,Zimmer(捷迈)大约占27%的市场份额,强生旗下的DePuy和Stryker紧随其后,三者的全球市场份额接近70%。
图表2:2009年国内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分布与格局

全球的生物医学材料和植入医疗器械市场集中度较高,强生、美敦力、Zimmer、Stryker、贝朗和Cook等跨国公司控制了主要市场。
凭借资本优势,他们将全球主要植入医疗器械企业收入囊中。比如,DePuy和Synthes,这两家公司先后都被强生收购,确立了强生公司在业内的龙头地位。Zimmer收购了欧洲骨科巨头瑞士的Centerpulse公司。
跨国公司在最近几年通过并购强化了在国内的市场地位。国内从事生物医学材料和植入医疗器械行业的上市公司包括乐普医疗、凯利泰、冠昊生物、海南海药(人工耳蜗)、威高股份和微创等公司。部分港股和海外上市的优秀公司,以及未上市公司,已经被外企收购。
江苏创生控股原本为香港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是骨科的创伤类器械,被Stryker收购后退市。
康辉医疗是国内主要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公司之一,美国上市,产品涵盖创伤、脊椎和人工关节等各领域,被美敦力收购。创生控股和康辉医疗为国内主要的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产品供应商,两家公司均已被外资收购。此外,美敦力还参股了心脏封堵器公司先健科技。
北京蒙太因原为国内最大的人工关节供应商,被全球人工关节领域的龙头Zimmer公司收购。估计北京蒙太因的收入规模大约在3.5-4.0亿元左右。
这些并购行为均发生在2009-2012年之间,跨国公司对国内主要行业参与者的并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市场对于中国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的看好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