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去考公务员,一毕业就直接做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这样是否合适?”今天,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抛出一个疑问,引发了他所在的中共界别委员们的热烈讨论。蒋以任说,服务型政府,关键在人,但人的思想和观念都要培养。国家机关的公务员应该要有经验,并能体会到地方和企业的困难,才能切实地做好服务。(3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最主要的是树立市场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因为这两个方面所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树立服务意识就是要求公务员在管理中缩短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政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接受公众的咨询和解答公众的疑问,保证政府和公众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把公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有些新考上的公务员有“三不了解”:不了解基层,不了解情况,不了解群众。而不熟悉情况,不熟悉国情,他怎么能干好活儿?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种思路,那些刚考上公务员的大学生,起码也应该到基层或企业锻炼两三年,有利于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基层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毕竟,亲身感受和书本上看到的大不一样,体会也大不一样。
说到大学生一毕业就进机关不合适,就必然不能回避“公务员热考”的思考。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就业者择业的利好选择,就是收益越大越好,风险越小越好。稳定的收入保障是公务员热的经济根源,公务员的工资具有其刚性,一般不会受短期经济萎缩而减少,并且还会不断地增长。同时,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的制度保证,使得他们实际收入在完全货币化后要比社会绝大多数就业者要高。尤为值得强调的是,获取灰色乃至黑色收入的诱惑是公务员职位竞争者的一种潜在倾向。看看我国近几年反贪情况可以看出,把公共职权作为个人攫取非法利益工具者不乏其人。所以,执行公权力成为某些不法公务员,特别是掌握权力的不法之徒进行钱权交易的好机会。亨廷顿指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个别职位由于职位不具有权力价值而没有吸引力,或者说不具有获取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的机会,在报考中几乎无人问津,这也是在近几年公务员报考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之一。也因此,大学生毕业后就进国家机关,不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而是就业价值导向的问题,是公务员考录机制的问题。
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及对我国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和公共职位竞争的加剧使公务员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减少公众对政府及公务员的批评,如何尽力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如何尽力提高公众的满意程度,如何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既定的行政目标?从结构的角度说,基层是指在一个严密的组织形态中,相对于中层与高层的层级,在整个组织的层级中,基层不仅是指组织结构的基础,也是中层与高层的支持力量。从机关运作的层面来看,基层公务员在权责功能及职位定位上都有其特殊性,可以拥有相当广泛的功能发挥空间。基于职位性质而言,基层公务员虽然位处底层,但其不仅在身份上与其他基层公务员受到同等的保障,同时行使各项职权也须具有法定的依据。基层公务员除了原有职责外,更是政府与民间接触的中介,一方面高层或中层管理者借以实现各种决策目标,另一方面外界对政府的意见与反应也常由其接受,他们不仅是民众讯息的接受者,也是政府政策的诠释者。不论是国家政府组织或是地方政府,基层公务员均是各项政策与决定的最终执行者,他们不仅要采取措施落实特定施政目标,更要将该施政内容详细地向民众加以诠释。
事实上,要破除“大学生一毕业就进机关不合适”,必须首先破解“公务员热考”,加大政府社会管理的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首先使各职业处于一个平等地位,而不是公共部门的优势地位或强势地位,而该风气的形成有赖于公务员的公仆意识的形成和服务意识的确立。引导人们树立新的就业观,更多地加入到经济建设的组织中去,不要让大量高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与普通的公众争职位,而应该成为社会就业职位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