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关注现实经济的同仁:
最近,我在研究“成本冲击条件下的产业转型”,以东莞和深圳为例,遇到一些问题:
1)如何确定重点受到冲击的产业?如果以产业受到冲击的程度作为一种依据?那如何量化产业受到的冲击程度?有哪些技术?
如果很难量化,产业的利润率及产业受到冲击的数量能不能作为一种依据?比如:加工贸易业利润率普遍不高,同时又受到多种冲击: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节能减排等。
2)企业、政府分别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成本冲击?产业转型的可能出路有哪些?除了集群化、高端化(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高新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内资化(扶持内源经济发展)等~
附背景资料:
近两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生产要素的上涨以及“两税合一”等一系列政策因素的变化,使珠江三角洲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冲击”。
深圳和东莞都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又是“低成本产业”——即加工贸易的集中地。统计表明,深圳的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70%,而东莞则占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