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藏经阁
2014-3-27 09:54:59
好好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10:21:18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11:45: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11:45:36
非常好!我记得论坛提过一本书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里面其实有大量关于提问的思考。提出一个好问题,差不多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二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12:50:40
最后赠品是纸质版的书共10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18:51:10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感想:

一提到“沟通效率”,很多人总是想到从自身的利益点出发,用某些手段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功利了。

首先,我认为这里提到的“效率”是从长远来讲的效率,也就是说通过沟通,你要和那个人建立长远的友好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太急功近利的话,别人反而会对你产生反感和排斥;而有时候不具有太强的目的性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因为大家毕竟都是人,人是情感动物,没有人是绝对理性的。基于如上的理解,我提出几个方面的技巧:

1.善于微笑。微笑绝对可以在沟通当中无形加分,当然我说的微笑不是那种机械的微笑,而是真心的笑。至于怎么才能有真心的笑,我个人觉得这是生活态度问题。你对生活充满激情,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况你自然会怀有积极的心态,即便是对方再难相处你也会宽容、谅解。

2.善于发现他人生活化的一面。像老板啊教授啊这些平时可能很严肃,但每个人其实都有生活化的一面,都有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冷酷。发现他们的这一面,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

3.要有目的性,但不能只为目的。也许你现在去和一个人沟通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太看重这种目的性,因为那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还有可能帮到你,你也可能会帮到他,如果太功利的话这次沟通倒是成功了,但以后就不会有合作了。再者,有些人现在可能不在你的目的之中,但以后可能会和你有交集,而这些东西没人能预测。所以平时应该多和一些不太熟的人交流,现在看似没有效率,其实效率体现在未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19:52:32
平时以为“言多必失”,因此没有和很多人提问过可是自己脑子里却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提过很多问题。我是很怕在公开场合发言的,甚至是上课,也不会站起来想老师提问,听讲座也是如此。有时候看到别人提问时,得到的回答不太如意,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提问者的问题不够水平还是回答者知识储备还不够或者没能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出一系列新的知识或观点,这本书应该会蛮有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21:04:56
好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3-27 21:14:22
这是在推广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1 14:38:47
    提问其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把问题表达出来的时候,信息继续不对称或者不对称程度被放大。提问的本质,其实是思考问题的正确性。这本书名叫“提问的艺术”,实际上是教我们如何开放性地思考。
所以,任何正式的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是随机的,都有一个本源的目的,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说,是宏观上的大方向,所有问题都是用来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一个问题提出之前,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准备做点什么。这样不会浪费双方的时间。
   
   
    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的时间黑洞。最能给你有用答案的人也正是最忙的人。这样的人对无节制的时间黑洞不太感冒, 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漫无边际的提问不大感冒。如果你明确表述需要回答者做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这会定出一个时间和精力的上限,便于回答者集中精力来帮你,这很凑效。
   

     接下来弄清楚我们的问题中,有没有对方能够抓住的关键词,让别人掌握精确有效的信息,千万不要觉得话越多能够描述的越完整,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务必把问题剪裁地精炼。这样做的好处有3点,第一个,表现出你对别人时间的尊重,使你得到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二,简化问题使自己得到答案的机会增加,甚至可以有新发现;第三,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理清自己的逻辑。

     通过假设问题,或者设置闭合性问题来让别人精彩二选一这个办法目前看来已经很逊了,引导别人沿着自己的思路才是王道。传说中的洗脑并不是“送礼只送脑白金”式的灌输,而是“把敌人带入我们的包围圈”。因此,接下来要深入提问,在一个答案后面,同样有对方的思想在里面,要找到对方真正的想法,抓住对方答案中的关键词,继续深入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拿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1 23:33:39
上学的时候,提问是为了获知,只有你问出了一个好问题,你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好答案。爱问问题的学生,老师们大都比较欢迎。但是老师和时间资源有限,只有会问的学生才能抓住重点,得到答案和方法,获得或多或少的进步。
  
  走上社会后,需要问问题的地方更多,被问的对象也更多,却不见得会有你要的答案。比如说,你写了一篇报告,交给领导。领导看了两眼之后,回复说不行,再改。很多人就会问(至少在开始的时候),怎么改?领导心情好不忙的时候,也许会告诉你。更多时候只会说,自己看。这是你要的答案吗?显然不是。但这是领导的错吗?也不是,只是你问错问题了。
  
  你要做的是找到关键点,就这个关键点,提出能让领导愿意掏出真正意图的问题。基本上到那时,你也许也不需要领导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这也许就是你的一个小小进步了。
  
  工作中如此,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如何提问很重要。我们进步、发展的路上的障碍,中国人都会称之为问题。学会了怎么提问,不管被问的是自己,还是朋友、老师、领导或前辈,艺术性的提问,才能换到你想要的答案,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10.jpg 9.jpg 8.jpg 7.jpg 6.jpg
附件列表
5.jpg

原图尺寸 109.15 KB

5.jpg

4.jpg

原图尺寸 105.93 KB

4.jpg

3.jpg

原图尺寸 104.59 KB

3.jpg

2.jpg

原图尺寸 97.12 KB

2.jpg

1.jpg

原图尺寸 108.08 KB

1.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4 10:01:08
获奖书评名单:
1.wangds: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很少在多人面前去讲话,在听讲座的时候还没有提问过问题,一方面是自己的害羞,更多的是自己不知道怎么提问题才好。没提过问题,但是听了许多提的问题。在听提问者和回答者时,对我的感受就是,大多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回答者没有很好的回答,或者来说不是很明显的让人感觉到回答者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想可能也是由于回答者本身没有很清楚提问者的问题。最后的原因可能归结于:我们提问题的方式有些不对,或者来说,提问的艺术掌握的不到位。
很久以来,我也想看看这方面的书,不仅想在听讲座的时候发言,也想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沟通更加健谈,说话更有效率,但始终没有这方面的书进入视野。今天在论坛上看到这本,看了简介,知道这样的书终于出现了,一本可以学会聪明地提问的书。

2.peiwu:
提问,总的来说是很多人缺失的本事,提问的前提是思索,思索的本质是问题存在与困惑,提问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答案,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思路,然后去不断的验证。提问的切入点越好,越接近核心,比如说提问现阶段城镇化建设,不是提问城镇化到底能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是城镇化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如农转非的途径、实现、各地区的可能性等,这个是个巨大的系统,找准关键的落脚点才能得到建设性的意见。

3.ahterry:
沟通,作为职场人并不陌生,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沟通。
早上出门,与家人告别,家人叮嘱,早点回家,注意交通安全;到了公交车站,一看人这么多,就问今天有什么情况,人群中有好事者就说了,现在火车与飞机都不安全,昆明火车站,马航,多闹心;于是,在候车的时候,用手机看一看微信,了解身边的新闻,看到感兴趣的,发个赞字,不感兴趣的就略过去,如果自己心情好,还可能发个鬼脸。
工作八小时,沟通四百八十分钟。见到领导同事,打招呼是沟通,同事帮你擦桌子,你赶紧道一声感谢;你在食堂让同事先打饭,同事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眼神透露出对你的感激。三下五去二,用完早饭,收拾完卫生,我们就正式投入工作。客户打来电话,询问业务,其实我们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销售员,但我们在长期的职场中必须将自己培养成销售员,做到问有答声,来有迎语,走有送语,着急的事慢慢说,生气的事和气说,总之,客户是上帝,同事也是上帝,更不说给我们岗位,给我们工资的领导更是上帝,我们呢,就是为上帝打工的,说得好听的,是为上帝服务的。
对于客户,我们尽管有再大的火气,也要耐下性子,听完客户说的是什么,重点在哪儿,我们要换个角度去认可他们,夸奖他们,使他们慢慢进入我们的包围圈内,然后我们用熟悉的话术把他征服,说是征服,其实也是一种互相认可吧。
对于同事,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还要见,甚至与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家人还要长,有的刚工作的小伙子,找对象找不到顺心如意的,就发牢骚,何必找对象呢,和同事在一起,不也是其乐融融嘛,何必要守着一个美丽的姑娘,天天猜心思呢。同事关系不好,不融洽,直接影响你的工作业绩,尽管不可能所有同事都给你使绊儿,但只要有一个,两个使绊的,你就很难将业绩提升。
最后中,说说领导,有句话叫作,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领导不会直接告诉你他心中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你的悟性,领导的每句话,或者安排你做的每件事,都是考验,都是陷阱与馅饼。与领导沟通,我们要放下,放下,再放下,不要顶撞领导,与领导博弈,我们总是失败者,我们要帮助领导成事,弥补领导精力和时间上的不足,让领导专心致志想着大事,要事,而不是为了一点小事而闹心。在大多数领导看来,如果你成为了领导,你也是这样,不希望下属太无用,也不愿看见太精干的下属,怕你取而代之,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职尽责完成好,工作要到位,而不是越位。

4.xtlt:
生活就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沟通何尝不是呢?
有些人,从小就爱提问,那是好奇。但人到了一定岁数,比方说过了求学时期,就越来越不提问了。并不是因为他知道的多,而是因为他更懂得了人情世故了。
毛主席说过,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就是很多成年人的现状。我没有出过国,不敢说外国的情况如何如何,但我知道在中华民族聚居的国家,大家都是内敛的,或者说含蓄的。一般不提问,认为提问是丢面子的事情。面子要比知识,比能力更重要。
希望通过阅读《提问的艺术》,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更好地把面子抛开,做个会提问,提好问的新时代青年。愿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沟通”这个大冒险。
呵,真心话,大冒险!
下面说几个技巧:
表达要有重点
实验证明,人们在接收信息块的时候,通常能够记住5~9个,如果沟通中的内容超过这个数目,人们往往就记不住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沟通中的语言表达要清晰,最关键的是要说出重点内容。
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
在表达中,要注意对方能否听懂自己所说的内容,例如可以和幼儿园小朋友讲月亮、太阳,对待成年人则要理性讲话。与人沟通时,需要注意三类语言:理性语言、感性语言和表述语言。表述语言的代表是新闻联播中主持人的语言,他们如实陈述事实,面部表情冷静端详,不喜不怒。如果与人沟通中只使用直述表达,沟通无效,因此要在表述中加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吸引对方。此外,理性的话可以感性地表述,让人感觉比较生动,但感性语言不能太夸张。
集中对方注意力
1.得体的肢体语言
得体的肢体语言能够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例如,当一个人的距离空间不压抑的时候,可以坐到他的旁边,轻拍一下他的肩膀,并告诉对方“你这句话说得非常到位。”
2.顾及所有听众
参加群体活动时,要想让他人注意到自己,就要发起公众话题。此外需注意,要对所有人发言,而不是仅对某个人发言,眼光要接触所有听众,让别人从内心感觉到受重视,这样会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从而在群体中脱颖而出。
3.提起公众话题
聚会时应该提出热门话题,如果提出的话题比较冷门的,只有很少人感兴趣,会让大家感觉扫兴。此外,有些人总是提到别人的缺点,这样也会让对方很扫兴,破坏大家的情绪。

5.离歌レ笑:
以下内容均为个人感想:
一提到“沟通效率”,很多人总是想到从自身的利益点出发,用某些手段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我个人认为这种说法太功利了。
首先,我认为这里提到的“效率”是从长远来讲的效率,也就是说通过沟通,你要和那个人建立长远的友好关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太急功近利的话,别人反而会对你产生反感和排斥;而有时候不具有太强的目的性才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因为大家毕竟都是人,人是情感动物,没有人是理性的。基于如上的理解,我提出几个方面的技巧:
1.善于微笑。微笑可以在沟通当中无形加分,当然我说的微笑不是那种机械的微笑,而是真心的笑。至于怎么才能有真心的笑,我个人觉得这是生活态度问题。你对生活充满激情,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情况你自然会怀有积极的心态,即便是对方再难相处你也会宽容、谅解。
2.善于发现他人生活化的一面。像老板啊教授啊这些平时可能很严肃,但每个人其实都有生活化的一面,都有他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冷酷。发现他们的这一面,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
3.要有目的性,但不能只为目的。也许你现在去和一个人沟通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要太看重这种目的性,因为那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还有可能帮到你,你也可能会帮到他,如果太功利的话这次沟通倒是成功了,但以后就不会有合作了。再者,有些人现在可能不在你的目的之中,但以后可能会和你有交集,而这些东西没人能预测。所以平时应该多和一些不太熟的人交流,现在看似没有效率,其实效率体现在未来。

6.Chillax.:
平时以为“言多必失”,因此没有和很多人提问过可是自己脑子里却实实在在地给自己提过很多问题。我是很怕在公开场合发言的,甚至是上课,也不会站起来想老师提问,听讲座也是如此。有时候看到别人提问时,得到的回答不太如意,我在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提问者的问题不够水平还是回答者知识储备还不够或者没能对问题作出及时的反应?……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出一系列新的知识或观点,这本书应该会蛮有用的。

7.丛小贱:
有时不提问真的不是自己害羞 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问,总觉得问不到点子上。提问是们技术哇。。哇咔咔~好书!果断顶!

8.xiangqingdeai:
不是你的每个提问别人都会帮你解答.你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就已经注定了你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请不要吝啬你那客气的语言和表情,善用艺术的方式去提问活让你事倍功半!!!

9.kxm0804:
非常好!我记得论坛提过一本书叫《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里面其实有大量关于提问的思考。提出一个好问题,差不多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二了。

10.dongdongming:
提问其实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源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不知道该怎么把问题表达出来的时候,信息继续不对称或者不对称程度被放大。提问的本质,其实是思考问题的正确性。这本书名叫“提问的艺术”,实际上是教我们如何开放性地思考。
所以,任何正式的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是随机的,都有一个本源的目的,对于学习经济学的人来说,是宏观上的大方向,所有问题都是用来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一个问题提出之前,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还准备做点什么。这样不会浪费双方的时间。  
    漫无边际的提问近乎无休无止的时间黑洞。最能给你有用答案的人也正是最忙的人。这样的人对无节制的时间黑洞不太感冒, 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对漫无边际的提问不大感冒。如果你明确表述需要回答者做什么,就最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这会定出一个时间和精力的上限,便于回答者集中精力来帮你,这很凑效。   
     接下来弄清楚我们的问题中,有没有对方能够抓住的关键词,让别人掌握有效的信息,千万不要觉得话越多能够描述的越完整,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务必把问题剪裁地精炼。这样做的好处有3点,个,表现出你对别人时间的尊重,使你得到回答的机会增加;第二,简化问题使自己得到答案的机会增加,甚至可以有新发现;第三,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理清自己的逻辑。
     通过假设问题,或者设置闭合性问题来让别人精彩二选一这个办法目前看来已经很逊了,引导别人沿着自己的思路才是王道。传说中的洗脑并不是“送礼只送脑白金”式的灌输,而是“把敌人带入我们的包围圈”。因此,接下来要深入提问,在一个答案后面,同样有对方的思想在里面,要找到对方真正的想法,抓住对方答案中的关键词,继续深入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拿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25 20:22:51
这个书已经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6 10:01:32
thanks for shar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9-30 21:49:04
现在才知道获奖了,还有机会免费得到这本书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4-2 09:37:04
我觉得我就是一个有提问困难交流困难的孩子,总会一不小心就引起沉默~~然后自己就越发不太敢去说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对于他们也没有深入了解过,所以自己问的问题,根本就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并没有说到别人的心里,让别人有话可说。这本书的试讲章节正在看,对我受益匪浅。谢谢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4-9-15 10:17:49
感谢楼主慷慨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