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楼主
26877
158
收藏
2014-03-30
How to Read a Book: The Classic Guide to Intelligent Reading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Mortimer J. Adler (莫蒂默·J·艾德勒), Charles Lincoln Van Doren (查尔斯·林肯·凡·多伦)
英文版出版社:Simon & Schuster
中文版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英文版页数:426
中文版页数:376
相关推荐: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阅读指南,介绍了阅读的方法、技巧,阅读所应具备的广阔视野。自1948年问世以来,在西方世界好评甚多,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导人们如何阅读的名作。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内容简介: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论什么时候读,都不能不叹服作者对阅读用心之深,视野之广。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作者简介: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0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电子版资料:
好书一起看:
分享【经管书评140330】帖子的‘标题+链接’+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书评】到QQ群或者微博,将截图(含QQ群成员数字/微博粉丝数)回复在下面,会获赠论坛币: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附件列表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你的书评是什么?回复在下面吧~~分享你的观点,同时赢取论坛币:)
分享无界限,奖励无上限!!!!
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与思考...
网友说:
本书作者多年从事文学与编辑工作,具有广阔的阅读面及丰富的阅读经验,本书以流畅轻快的笔调,把有关阅读的观念和技巧清晰准确、层次分明地一一传达,处处透出理性分析的严谨清晰与循循善诱的平易近人,它不仅提供有关阅读的建议,对于论述性文章的写作也有一定帮助。
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本相见恨晚的书,早十几年前读到这本书会更有意义。在初为学生的阶段,便能明确有关正确阅读的基本观念,掌握阅读的技巧与艺术,并在日积月累的实践训练中融会贯通,命运的轨迹也许就此改变。当然,鉴于彼时的我已在“读经”模式下养成了应试型的阅读方式,且偏好文艺类作品的阅读趣味,完全有可能对此书视而不见,所以,最保险的做法是有一位老师以“读经”的形式把此书列入阅读任务,并要求递交作业,这样或能让我早点成为受益者。
有志于通过阅读来增进智慧的人,无论本人是否已经具备有效阅读的素质与技巧,多少能从此书中获得有关阅读的一些启示,藉此检视自身阅读中存在的不足或需要改进的部分,对提高阅读能力有所助益。
个人颇有感触的要点记录如下:
为获得资讯而读和为增进理解而读
能识字明义便能阅读,但阅读的意义远远超越“读”这个动作本身。从满足个人需求的角度,阅读大抵分为三种。种是娱乐,即通过阅读获得美的体验,最不费功夫,对阅读者的要求也,如读通俗小说;第二种是为了获得资讯/知识,即读能读懂的东西,与阅读者的理解能力相当,如读报纸、杂志;第三种是为了增进理解,即读必须读的东西,阅读对象超越了阅读者的现有水平,通过阅读可间接地提升阅读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本书讨论的是为增进理解的阅读,这是有思维的多种运作方式参与的行为,指向个人心智的发展和提升。
现代社会的资讯泛滥阻碍了我们理解力的发展,出于各种目的(绝大多数是营利),现今社会才智的人们活跃于知识与观点的包装事业,精心设计出那些让大众觉得是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知识是理解的先决条件,但不意味着对某一事物的理解需要所有的知识,或只能形成某种暗示作用下的理解,这实际扼杀了个人的独立性和判断力。为增进理解而读,是找到自己真正观点的途径之一。
阅读的层次
阅读分为四个渐进的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主题阅读(synoptical reading)。层次是熟练识字阶段;第二层次是一种系统化的略读(skimming systematically),强调在规定时间内明确一本书所属的类别与基本架构;第三层次是全盘、完整地阅读;第四层次也称比较阅读(comparative reading),就某一主题阅读与之相关的许多本书。每一独立层次内又有步骤与程序的细分,较低的层次为较高的层次所包涵。
略读(skim)或粗读(pre-read)对有效的阅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检视阅读中使用粗读,帮助阅读者了解一本书的基本内容,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中使用略读,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主题阅读中不能善用略读和粗读,就不能确定与主题相关的书目,更难以提炼出共通性的议题展开分析比较。
对于研究生而言,了解其中奥妙,学会有效的方法,意义重大。当然,所有的技巧需要在阅读实践中逐渐衔接贯通。书后附有几段文章,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技巧训练。遗憾的是,我没看清目录就开始读,未能及时对应练习。
评断一本书的标准
对于满足不同阅读需求的书,评断的标准也不一样。论说性作品追求的是真,主要是传达知识,词义清晰,逻辑严密,阅读时运用的是理智的判断与推论;想像文学追求的是美,诠释经验本身,营造言外之意的丰富性和渲染力,需调动感官经验与想像来体验。因此,前者的评断结论是同意与否,后者则是喜欢与否。
为增进理解而阅读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论说性,评断的前提是对作品的全面了解以及对个人偏见的摒除。“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阅读者对作品的批评是其运用自己独立判断力的结果,但必须牢记,阅读的主旨是学习(增进知识与思考能力),而不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压倒对方。
在达到对作者和作品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可由四个基本角度提出反对理由:(1)知识不足(uninformed);(2)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3)不合逻辑;(4)分析不够完整。前三条互相关联,知识不足可能造成知识错误,知识错误引导出错误的结论,此二者指出前提有缺陷。有问题的前提导致无法推论或推论不完整,也就存在逻辑问题。
主动阅读及知难不退
越主动的阅读,效果越好。主动性来自于对阅读对象的兴趣、对问题的困惑,以及保持主动性的阅读行为,如做笔记、批注等。在阅读中,切忌遇到困难之处就停顿下来,无论是就此放弃或是借助其他理解工具,都会打断思路,破坏理解的完整。一气呵成的通读一遍之后,对于判定哪些是真正的难点更为合理。
这些有关阅读的规律和技巧,很多人或者已经明了,或者在下意识的使用中。单从普通阅读者的角度而言,或许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不仅带来乐趣,也是以心智的无限发展超越机体限制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读很多,但读完后,让它属于你。
未读过英文原本,但就译笔来看,态度谨严,书中举例有关书籍、学者、学派的译名无差池,译文明白流畅。但是,要用另一种语言准确传达某些概念,毕竟存在难度。最不应该的是,校对不过关,书中有两处英文单词明显拼错字母,虽无伤大雅,仍是缺憾。
本书售价38元人民币,对我的价值却远远超过这个纸面价值。他不仅仅告诉我如何去科学的阅读一本书,最重要的是让我避免了去花很多时间阅读那些对我无用的书,提高了我的生命效率。
我从中学到的一些道理:
慎读书
在开始读一本书之前,你应该先决定自己读什么样的书,你的读书目的又是什么,谨慎的挑选你所要仔细阅读的每一本书。
读书不同于电影、戏剧等其他文化生活。一本书无论他的质量如何,在你仔细读过之后,其中的思想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你的世界观,从而对你未来接受新的知识形成一定的障碍。我认为这才是你读“坏书”(或者说不适合你的书)真正的成本,而不是大众所认为的你花在阅读这本书上的时间和购买本书花的金钱。
挑选标准和方式
你应该去当地的书店或者图书馆,用本书中提到的“检视阅读”方法来快速找出你所需要阅读的书。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豆瓣这样的书评网站也可以帮忙你挑选出适合你的书;朋友的推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经过你的检验标准;你应该用千万分的小心来提防那些所谓的畅销书,这些往往是不适合你的或者是一些理论肤浅的书。阅读你所感兴趣领域中的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常销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名著是另外一个需要你提防的陷阱,虽然名著往往也是常销书,但是大部分人阅读名著的促使动力往往是“名著”本身(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阅读名著),而不是你是否适合读这本书;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名著往往只有历史价值,而无实用价值,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精读书
在读完本书后,以后我的读书计划应该是:
一本书应该至少读2-3遍。次用很快的、不间断的速度读完,在我认为重要的文字段落下面划线;然后马上用比较慢的速度再重读一遍,在我认为重要的章节反复细读,中间要做读书笔记,可以尝试去提出几个问题,可以不时的去查一下其他的资料来检验本书的理论,最后要判断这本书对我到底有多大用处,是否值得重读;如果本书值得读第三遍,那么1-2个月后,我会先对照着读书笔记,用一段时间来回忆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那时候还能够记起来的东西才是我真正学会的。然后再速读一遍本书,看看我还有什么地方是遗漏的。
如此一来,我大概就可以回答《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对一个主动阅读者提出的几个问题: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反复读好书并学以致用
什么是真正的好书,每个人对此都有不同的定义。本书在第二十一章-“阅读与心智的成长”给出了一个粗略的定义:“好书是可以与你的心智一直成长的书。你最初阅读好书的时候,这本书的层次就远超过你,现在你重读时仍然超过你,未来很可能也一直超过你。”这样的书很少,不会多于100本,就算你放宽一点标准,这样的书也不会多于500本。
对于此类好书,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反复阅读,更加重要的是需要将从中学到并认同的东西主动地尝试着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读书的目的。知行合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知道不去做,等于不知道。
这是我向大家极力推荐的一本书,尤其是向那些觉得自己读书方法还不够理想的朋友。
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指导,有着丰富的阅读经验,了解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尝试着相信他可以写出一本较好的关于如何阅读的经验之谈。
书编排的很好,作者的思路很清晰。书名一目了然地告诉你作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录的构架也有着较强的逻辑性,从基础阅读开始,接着是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从浅入深,而且各章都有小标题,清楚的表明了作者各章的构架,读完之后你也会发觉逻辑清晰。作者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也很简单,容易理解,对于具体的操作规则有具体的例子做说明,这对于一本实用性的书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作者在要重点强调的地方用黑体做了标记,在各章的结尾有关于本章所谈阅读规则的小结,帮助读者降低了阅读困难,减少了不少麻烦。
当然,书编排的好不是最重要的,一本好书最重要的是内容好,而作为一本实用性的书最重要的是实用。作者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成功,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做了全面而具体的解答,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其实全书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主动的读,其各个具体的步骤都是围绕这几个字展开的。
在主动阅读中一个阅读者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书的细节部分,即作者的想法或论点是什么?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还只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下面接着简略概括各个层次的阅读规则:
基础阅读很简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首先说说检视阅读。当我们翻看一本新书的时候,首先要关注的是书名,了解作者要谈的是哪方面的内容,书是属于哪一种的(是实用性的还是理论性,是历史还是经济学?),接着就是看目录,初步了解书的框架,然后是略读——大概的选几部分来看,我觉得主要的目的是熟悉一下书本,使读者的陌生感降低,接着是速读,以一种比较合适的速度读完全书,看不懂的不做过多的停留,后面有作业的也先不看,总之,先看完,对全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作者在全书篇幅花的最多的是分析阅读,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这里我把作者的归纳重复一下:
一是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既这本书属于哪一类,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依据书的重点列出书的纲要,再根据各个大纲要列出小纲要,最后确定作者在问的具体问题。
二是诠释一本书的内容:既诠释作者的关键字的确切涵义,全面理解最重要的句子的意义,找出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论据,确定书中的问题哪些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
三是评论一本书,在批评的时候要报着希望从批评中获得有意义东西的态度。要把握批评的标准:或者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证明作者不合逻辑,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按照书中的安排,第三篇是分门别类的谈关于各种不同类别的具体读书方法,但是前面所谈的是基础,这里要谈的是细节部分,读者完全可以有选择的,读关于自己目前正关心的一类书的部分。
最后是关于主题阅读,作者认为这是阅读的层次,我快速的读了一遍,颇受启发,但就目前来说意义不大,就没有再深究了。作者还谈了阅读的意义,写的很简短,也很深刻,如果对阅读的意义还没有清晰印象的朋友可以首先看这部分的内容。
以上是我读完全书之后的大体感想,希望可以给大家做个参考。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看看!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