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和心外科是植入医疗器械行业两个最大的细分市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化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占比的提升为骨科和心外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提供了丰厚的成长土壤。
从疾病谱来看,循环系统疾病和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是我国主要的慢性疾病。同时中国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上升,为骨科植入器械和心外科植入器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所谓的结构性机会,是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纵向上拓展新的应用领域,横向上对传统材料进行替代。可以分两方面来讨论。一种结构性的机会是在同种材料领域进行纵向的技术提升,比如在金属材料领域,新型金属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取代原有的材料。另一种结构性机会是指,通过新兴技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在横向上取代原有材料的使用。比如目前冠昊生物引进的ACI技术,可以取代一部分人工关节的应用。
金属材料包括不锈钢、钴基合金、钛基合金和记忆材料。不锈钢材料是最早得到应用的体内植入金属材料,随后钴基合金、钛基合金、加入了陶瓷和高分子聚合物的复合材料更多地被应用到了人工关节领域。
早在1930年代,不锈钢材料应用于髋关节臵换。1950-70年代,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开始大范围应用,并成为目前骨关节臵换中主要的一类金属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也开始应用于人工关节的臵换手术。1970年代至今,记忆金属和陶瓷等材料开始应用于骨科相关的植入器械领域。
图表1:医用金属材料性能比较

图表2:钴基合金的发展历程

从行业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医用金属材料市场的发展依赖于新型金属材料的开发,正如之前的发展轨迹,新材料在性能上的提升,将带动行业的发展,拓展下游的应用领域。或许未来随着医用金属材料的进步,金刚狼躯体中的曼德拉金属会成为临床应用的现实。
骨科和心外科来看,主要使用的是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这些领域,外资品牌占据比较明显的优势。比如骨科植入器械领域,以强生、Zimmer和Stryker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垄断了全球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国内的市场参与者,大多数要么被并购,要么难以做大。
国内公司如果想凭借同一技术平台的同质化产品和国外企业竞争,走进口替代的道路,这一过程可能会比较艰难和漫长,因为强生、Zimmer和Stryker在这些领域已经确立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国内企业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品牌上都在劣势。所以未来国内生物医学材料公司的机会在于技术平台的升级,通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来取代原有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业的结构性机会。
冠昊生物在脑膜领域的成功因素有两点,第一,国外企业已经将脑膜市场培育成熟了;第二,公司通过新产品的研发,研制出了性能更为优异的生物衍生材料,实现了技术平台的升级。所以公司成功的进行了进口替代。
此外,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属于生物惰性材料,植入后将永久留在体内,为以后产生副反应埋下隐患。而以冠昊生物的生物衍生材料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传统植入器械介入治疗的概念,生物衍生材料不但能够在体内降解代谢掉,而且能够刺激、诱导受损组织的再生,从根本上规避了植入器械导致的异物刺激的风险。所以公司所从事的领域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
图表3:新型材料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驱动行业的发展

冠昊生物引进的澳洲ACI技术,这是一种组织工程类产品(或者技术),该项技术在国内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脑膜的逻辑类似:第一,ACI针对的是骨科治疗领域,这是植入医疗器械目前最为成熟的一个应用领域,市场是现成的。第二,公司做的不是简单的同类品种的进口替代,而是技术平台提升带来的治疗手段的更新,通过这种治疗手段,可以使大约20-30%原本需要更换人工膝关节的患者免于更换人工关节。这其实就跟公司之前通过生物衍生材料取代国外进口的高分子材料的路线是一样的。
此外,中山大学下属中大医疗器械公司的神经修复产品也是一个技术平台创新的典范。其产品商品名神桥,学名“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是全球继美国在2008年获准临床使用与上市的同类同质材料后,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唯一获正式批准的缺损神经修复材料。该产品作用类似于冠昊生物的脑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损伤部位起到“搭桥”作用,使原有组织沿着植入材料快速再生,从而完成修复。我们认为这也是生物衍生材料在技术平台和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