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只有理清了经济学发展的脉络才得以推陈出新。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是梦想,但但凡得此殊荣的那为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学问是没有冷热之分的,能否做出成绩只是取决于自己,换言之,李济当初对台大历史系的同学说过类似于“研究此学科的人少,更易成名”的话。
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我的态度十分乐观,一得于中国的文化复兴,二得于西学与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未来中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首先应在经济学的“旁逸斜出”上下工夫,旁逸斜出何来,我想应来于五千年的文化积累。
西方会关注中国。阅中国经济思想史不难发现,我们的先哲在有些方面有与“四大发明”相媲美的成就。
最近的新悟:为何史学家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关注的比经济学家更早,而所著寥寥?也许史学家更适合整理史料,但在一些方面经济人有经济人的优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7 9:26: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