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教育经济学
3347 2
2014-04-08

    书摘:民国的大学

  1952中国仿照苏联进行院系调整之后,民国大学瞬间沧海桑田,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自然也便荡然无存了。

  民国的大学离我们这一代人一般都很遥远,偶尔看到有人提起那时代的一些故事,却给人一种“闲坐说玄宗”的感觉。民国大学离我个人生活最近的一次是我刚进入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班的时候。作为班上唯一的华人、唯一的本科毕业生、唯一的上个月还在公司上班的学生,除生活、社交的压力之外,我当时还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上课听天书,几乎完全不懂!因为几门入门的必修课都是关于数理分析、定量分析,我十几年前大学打下的那点数学底子,完全不够用。

  绝望之中,一个好心的过来人告诉我,要找一个叫阿尔法·蒋(Alpha Chiang)的人写的《数理经济基础方法》(Fundamental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后来我终于找到这本书,这个不知是何方神圣的作者英文表达能力着实了得,抽象、深奥的数学居然被他讲得象故事一样娓娓动听。后来我才发现,作者竟然是中国人——1927年生、1946年毕业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的蒋中一。从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俄亥俄州的丹尼森大学、康涅狄格州大学教书,现在如果还在世,应该也早已退休了吧。所以,某种意义上讲,蒋中一算是我进入学术行业的第一个领路人。世界上这么多人研究数理经济,茫茫书海中,带领我们这些学子找到方向的居然是一个中国人。想到这里,我一方面感到温暖,另一方面也信心大增。

  蒋中一是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的一个很好的写照。我熟悉的一位著名汉学家自陈,让他走上中国研究这条职业道路的是《吾土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这本书,而该书作者林语堂,也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中国人在国际上地位最高、最受人尊重的代表性人物、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则是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的毕业生。圣约翰大学校友中其他各界的著名人物还包括企业家荣毅仁、教育家张伯苓、出版家邹韬奋、外交家顾维钧等等。科以人名,一个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校能留下这么多杰出的名字,就决定了这所学校在中国未来教育史上的不朽地位。

  语言学家周有光讲述的他上圣约翰大学的亲身经历,很有意思。他考上圣约翰大学后,因家里没钱,准备放弃,他姐姐的同事听说后说:“考圣约翰大学比考状元还难”,于是主动把母亲的嫁妆借给周有光做学费。圣约翰大学当年的招生没有名额限制,先定标准,达到标准的全都收下,没有达标的,则一个都不收;大学一年级不分专业,都是基础课,二年级后再分专业,但也只是简单地分文科和理科。学校的宗旨很明确:圣约翰大学不是培养专家的,而是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人,在完美人格的基础上,再发展成为专家。

  1922年,中国一共有37所大学,公立(含国立、省立)7所,私立13所,教会学校17所。到1948年,中国一共有56所大学,公立31所,私立13所,教会学校12所。可以看出,北洋时期教会学校占了多半,而国民党时期公立学校的比重变大,占了多半,私立学校的实力则相对弱了一些,因为很多北洋时期比较好的私立大学如南开、复旦、厦大都已经收编成了公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数量虽然略微有所下降,但以圣约翰、燕京、金陵为代表的这批学校的整体实力却无人敢小觑。总体而言,公立、私立和教会学校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没有被打破。

  有意思的是,这种情况与现在中国经济国有、私有和外资三分天下的局面颇为类似。从国有一统天下的暮气沉沉到三分天下的万马奔腾,中国经济遵循的是增量改革这个简单务实的逻辑。这其实也已经清楚地指明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剩下的两大堡垒之一的教育领域(另一个是医疗领域)改革的方向:公立、私立和涉外机构三分天下。当然,考虑到这三类机构都是非营利性的、没有股东的,还应该加上一类登记为公司的、有股东的、营利性的学校(俗称“野鸡大学”或“文凭工厂”)。在国民教育系列,它们虽然不可能占主流,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拾遗补缺的作用。

  1952中国仿照苏联进行院系调整之后,民国大学瞬间沧海桑田,那个时代的大学精神自然也便荡然无存了。谁说大学、宗教是这个星球上最能传之久远的组织?还不是照样一骑红尘文件到,便立刻寿终正寝?而今,意识形态空壳化之后,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大学逐渐从技术理性走向了“衙门化”甚至“黑社会化”,这让我们这些翻阅旧书、回首往事的人恍如隔世。

  还好,建筑还在。中国大学的建筑,有一点样子的,几乎都是民国年间留下来的。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还是凝固的历史。书上的历史可以任意装扮,但建筑兀自挺立在那里,告诉我们,这里有一段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往事。例如,大家熟悉的北京大学与协和医科大学的中西合璧、大气雅致的校园,分别是当年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和协和医学院主持建设的,还有由华东政法大学继承的圣约翰大学原校址、上海理工大学继承的沪江大学原校址、南京大学继承的金陵大学原校址等。虽然早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但我暗中抱有的一丝希望的是,这些学校的学生们,在紧张地准备他们的托福考试、公务员考试之余,也许有一天,会忽然对这些漂亮建筑背后的人和事感起兴趣来。

  (www.earm.cn/田成杰 2014-4-8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自《企业江湖》,肖知兴/著,中信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本文初稿2011年7月6日发表于商业评论网,收录时有所修改。


我的更多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4-17 15:36:13
那个时代大学的精神是最重要的,现在如何获得金钱和权力是最重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3-27 17:39:40
  谢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