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9004 48
2014-04-09
2014年3月31日,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荣获2014年的爱明诺夫奖。在当天颁发的众多奖项中,只有施一公得到的这个奖,是瑞典国王亲自颁发的。从这样一个细节,可以看到这个奖项的重要性。但让人尴尬的是,央视做了一个调查,问公众,“你知道施一公这个人和他的研究领域吗?”不知道占了绝大多数,超过了七成,将近八成。(4月2日央视《新闻1+1》)

一边是斩获国际科研大奖,一边却是八成不识,个中“尴尬”似乎显而易见,但是如果稍加细究,此事依然有着清晰的“正常与不正常”。

之所以说是正常的,是因为这与科研本身的专业性相关。无论是人还是物,或者是一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广为人知,必然是因为其本身与普通民众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既包括影响上的相关,还包括认知上的可接近。为什么明星能够闻名于天下,并非其本身有多么耀眼的光环,而是因为其本身无论是在影视上还是在音乐上的“生产力”,都能够创造出与普通民众密切关联的“生产关系”,并且因为其生产方式的无门槛复制,能够迅速得以广泛传播,再辅以经过包装、更容易引来追随的个人形象,明星走红甚至是“一夜走红”也就不奇怪了。

而科学家不同,因为其专业领域与普通民众生活的距离感,即便与生活存在关联,但背后复杂的科学原理依然足以让不少人望而生畏,再加上其传播价值的缺失,科学家长年坐冷板凳也就不奇怪了。从科学研究的热性来看,可能恰恰是这种“不为人知”可以成就科研成果的“悄然生长”。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这其中依然存在诸多的不正常。姑且不说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科学家,在科研领域创造熠熠生辉成绩的传播价值。事实上,施一公先生曾经因为关注中国学术问题而有态度鲜明的发声,特别是在2010年和北大饶毅联合发表的文章表达对院士评选的质疑,以及随后在院士评选中发生的风波,都让施一公备受舆论关注。如果稍有对科研领域新闻的关注,知晓施一公的大名并非难事。为什么会有近八成的人不知其人,撇开可能忘记的成分,至少是能够说明国人对科学领域的不待见。


与明星八卦相比,科学领域的新闻确实没有明显的围观价值,但是从一个国家层面来讲,是不是应该反思我们的价值导向出现了问题呢?当我们屡屡提及“创新型国家”,表现出对“中国制造”的焦虑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科普教育在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下如何真正为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寻得真经呢?这恐怕才是我们需要从“八成不识施一公”的尴尬现实中亟须反思的。

小编注——科学家需要的不是媒体和欢呼,科学家需要的独立思考和适度的发声,想让科学家像流行歌手、靠漏点博取眼球的影视明星一样为人所知的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4-9 08:06:40
价值观有问题。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未必需要出名。还是不要打扰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9 08:15:16
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关,我们现在何种阶段,温饱?普通大众有多少能认识到科学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更何况社会管理本身就充满盲目与投机,缺乏理性与科学,有序社会需要引导,我们做的工作体现在哪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9 08:17:44
小编的看法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9 08:25:12
学习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9 08:51:33
中国13亿人,我估计真正做科研的人不会超过100万(也许估计错了),绝大数人上班下班,回家看看电视,聊聊天。科学离他们真的很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