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试图对常见问题做个总结,但由于对总体问题认识的欠缺,可能有所片误,故仅供参考.
1.中国人民大学简介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现设有研究生院、19个学院、13个校级研究所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第一;拥有12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第一;拥有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量居全国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第一。设有学士学位专业58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97个,博士学位学科点74个,一级授权学科11个。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老一辈学者吴玉章、成仿吾、李维汉、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胡华、尚钺、戴世光、刘铮、苗力田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目前拥有宋涛、黄达、戴逸、吴大琨、高鸿业、卫兴华、胡乃武、王传纶、陈共、李文海、邬沧萍、方汉奇、陈先达、罗国杰、肖前、高铭暄、郭寿康、张立文、方立天、彭明、郑杭生、许征帆、庄福龄、李占祥、严瑞珍、王珊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300人,其中,教授近400人、副教授530余人;博士生导师360余人。有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1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有19人担任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相关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有13人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其中一人担任顾问,两人担任副主任);有4人被列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4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所占各项比例均名列前茅。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一共培养了18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
学校目前共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18600余人,其中本科生8637人,研究生10005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16:1,是全国高校中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有外国留学生近800人,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册生1万多人,其中80%以上是本科生,此外还有网络教育在册生近3万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面向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研究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九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18项,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7项,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75项,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承担北京市项目数位居北京市高校第一位;2000-2003年,我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230余项,获得经费近1亿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40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我校共承担9.75项,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中国人民大学是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先后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我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哈桑尼、罗伯特·蒙代尔、斯蒂格利茨、米切尔·斯宾思,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转轨经济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帕德玛·德赛,就业与增长理论奠基人、著名经济学家德蒙德·菲尔普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著名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沃蒂,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斯特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池田大作,日本一桥大学校长石弘光等知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授予阿根廷前总统德拉鲁阿、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松浦晃一朗等一批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
学校还是我国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图书出版中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馆内藏书250万册,并设有“教育部文科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我国收集、整理、存储、发布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和管理科学信息资源的权威机构,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学出版机构,是我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前对中国人民大学十分关心并寄予厚望。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建设也极为关心。江泽民同志曾先后两次为中国人民大学题词。殷切希望中国人民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2002年4月28日,江泽民同志亲临学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衷心祝愿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世纪创造新的成就,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目前,全校师生员工正在深入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4·28”讲话精神,高举“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全力推进建设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宏伟历史进程。
(统计资料截止于2004年8月底)
[此贴子已经被xiaoyang于2006-3-26 17:15:58编辑过]
2.经济学院简介http://www.seruc.com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经济学系、国际经济系和经济学研究所合并而成。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联合大学于1946年设立财经系,1947年改称经济学系。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命名后,于1956年重建经济学系,1957年成立世界经济教研室。宋涛教授先后任经济学系主任和名誉主任,吴大琨教授任世界经济教研室主任。现任经济学院院长为杨瑞龙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科在全国享有盛誉。经济学院是全国第一批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世界经济学等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一批建立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首批建立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并在评估中列全国第一;中国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率先跻身国家百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在国内率先获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一级授予权。在2002年教育部重点学科的评估结果中,我院的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前两者名列榜首,世界经济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大学是新中国理论经济学学科的奠基者与开拓者,是国家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基地,拥有一批全国一流的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4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36人,博士生导师27人,包括宋涛、吴大琨、高鸿业、卫兴华、胡钧、杜厚文、胡乃武、吴易风等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另外,以林岗、杨瑞龙、黄卫平、黄泰岩等教授为代表的新一代经济学教授已在国内外经济学界崭露头角,为学术界所瞩目。他们创造出大批高质量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引进与研究外国经济思想和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以及创建中国世界经济学学科体系,探索改革开放的理论与政策,培养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经济学院已与欧美日澳等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2005年2月24日,经济学院正式与澳大利亚排名第三的Monash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中国人民大学-Monash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ACES)。经济学院还聘请了斯蒂格利茨、蒙代尔、麦可宾、德莱斯代尔、邹至庄、刘遵义、真野辉彦等著名经济学家为名誉教授,聘请了浦山、黄范章、曹远征、韦伟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同时,经济学院还与国内企业、银行、证券、高校、研究机构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经济学院将按照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标准,努力建设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队伍,以一流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和一流的管理,为社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一流人才。
[此贴子已经被nie于2005-3-14 22:27:25编辑过]
3.专 业 设 置
硕士学位授予专业: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
国际贸易、经济史、国民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经济史、 世界经济、国民经济学、国际贸易其中,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北京市重点学科:世界经济国家百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
5.调剂问题
复试过后的调剂有几种情况,
(1)是院内专业的调剂,即你已达复试分数线,可所在专业复试中综合成绩排名靠后,
如有的专业没有招满,则有可能院内不同专业调剂;
(2).是校内调剂,经院老师通常都热心为考生考虑,如无法实现院内调剂,常常联
系校内其他院系,看能否接受调剂,当然同样也建立在该院系没有招满的情况下;
(3)校外调剂,主要靠自己的努力联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6 10:28:54编辑过]
网友:
牐犙罾鲜κ侨舜缶院的院长,我想了解人大经院研究生核心课程有那些?有人说,人大经院的思想比起CCER、光华、武大高级研究中心来显得保守,不知杨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人大现在是否有在美国名校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老师?在人才引进这方面人大经院好像和社科院一样落后了,人大以一流大学为目标,人大经院也应该在教学、科研上尽快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请问杨老师,经院在发展上有什么打算?——一个关心经院的人
杨瑞龙:
牐牶芨咝四芄坏奖贝笾行淖龇锰福也感谢网友的提问。
牐牭谝桓鑫侍馐嵌匀舜缶济学的看法,就像有的同学提到的,人大的思想和其他的大学比起来是不是有点保守。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内外部环境下,人大经院还是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的,所谓人大“保守”的看法更多的来自于对人大过去的印象。确实,在计划经济时代,人大曾经出过的教材和传统有点关联,但也是过去的!我们现在已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经济学院是非常有历史积淀的老系,从学科角度说还是有很有实力的,以理论经济学为主,有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一级授予权,同时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前两者在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我们还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有经济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既有宋涛、吴大琨、卫兴华、高鸿业、吴易风、胡乃武、胡钧、杜厚文等著名的老一辈教授,也有林岗、杨瑞龙、黄卫平、黄泰岩、方福前等一批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教授,更有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如张宇、孟捷、周业安、刘元春、李军林、杨其静博士等。同时,我们还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斯蒂格里茨等为我们的名誉教授。另外,这几年我们还积极从海外招聘学有成就的博士加盟我院,如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李天有、日本一桥大学博士并担任多年副教授职务的关权等先后到我院工作。
无论在研究的主流方向的选择,还是经济学专业教学体系的设计,都包含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趋势的独特理解。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无论从研究规范和教学课程的研究机制要和国际惯例相对应,经过培养后到国外学习是应该没有障碍的,这主要体现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我们不认为经济学的国际化就是完全复制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甚至完全追随以自由主义为思想根基的主流经济学;二是本土化。经济学的本土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研究问题上很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学以致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倡导直面现实的经济分析方法。当经济学理论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不是一味地怀疑现实,而是更多地从现实出发去检验理论。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案例的研究。简单的把国外的模型搬过来是有很大的欠缺的。无论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照搬西方经济学,都是教条主义。我们还主张,不仅要重视西方经济学,还要学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果我们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很难理解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现在很多有名经济学家都是有比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所以强调本土化还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从我们的教材上也可以看出这点。并不是完全和西方一样了就叫不保守。所以为了做到在现代化过程中把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好,就要海归派要强调本土化,土鳖派要强调国际化,这样结合起来会更有助于完成我国经济学的现代化。所以对于人大要更好的做到开放的工作。包括教师队伍,鼓励外校毕业生和海外毕业生来我校工作。我认为在主导原则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在追求这样的东西。我们人大是开放的,和国际接轨的。
网友:
牐牼菟等舜缶院希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济学学派。你的下一步打算是什么?
牐犙罱淌冢我是人大经院的一名研究生,曾有幸听过您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课,您广博的知识和生动诙谐地演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制度经济学和企业理论,记得您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将在人大经院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济学派,您能介绍一下这一目标进展得如何吗?还有,您在国企改革方面主张分类改革,双层股份制改革,而有学者认为国企改革的出路在于国家股权转债权,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最后,作为经院的一名学生,我对经院的未来非常关心,经院提出要建世界一流经济学院,您作为院长能介绍一下经院的下一步打算吗?谢谢。
杨瑞龙:
牐1、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人大经济学院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我们有一批专门研究制度经济学的人,如林岗,周业安,刘元春,杨其静,张宇,李军林等年轻老师,当然还包括本人在内。他们都受过系统严格的经济学教育,在国内重要的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牐2、我们已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制度经济学观点与理论,初步具有派别的特征,比如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三阶段转换假说”,“企业共同治理理论”,“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过渡经济学的理论构架”、“资产的专有性假说”,“企业的异质性假说”等,这些理论见解都比较有特色;
牐3、我们有一批被经济学界评价较高的研究成果,包括很多著作,比如《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等,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一流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
牐4、有一批新的课程,如制度变迁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博弈论等等;
牐5、把“企业经济学”列入“211”重点建设项目。
牐犖颐窍M能在新制度经济学方面形成一个自己的流派,有志在这方面做出研究的同学可以和我们联系。
网友:
牐犙罾鲜δ准备带别的专业的博士生吗?例如西方经济学,或者产业经济学?
杨瑞龙:
牐犖颐磕甓即博士生,我们学校规定一个导师只能带一个专业方向的博士生。我的专业方向是政治经济学。其实政治经济学涉及的研究领域是很广泛的,如果你想从事产业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报考我这个专业是没有什么障碍的。例如,我所指导的博士生周业安、杨其静的博士论文选题都是关于制度经济学或企业理论方面的。周业安的博士论文《竞争与金融》获人民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杨其静的博士论文《企业家的企业理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全文见制度版置顶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7 22:03:28编辑过]
&东亚富同志&原创-----[推荐]关于国民经济学[硕士]的几点说明
我发现许多想报考人大国民经济学[硕士]的朋友对相关问题不甚了解,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以缓解诸位朋友“信息不对称”的心理!当然,这也是“考研考博与留学专版”的宗旨嘛!
中国人民大学有两个国民经济学硕士点,一个在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另外一个在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补充说明:国民经济学的本科专业名为国民经济管理,全国只有七所院校有此专业,它们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只有公共管理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有一个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每年招50人左右。
原先,只有国民经济管理系招国民经济学硕士生。由于胡乃武教授当年承担课题的原因,成立了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和经济学院没有隶属关系,当然不属于经济学院了,倒是与国管系关系很密切。毕竟是从国管系出去的嘛!后来到2001年,院系调整的时候,中国改革和发展研究院被划入到经济学院。不过课题完成后,这个研究院也就名存实亡了。这几位老师现在在经济学院的经济所里面。他们本来都是国管系的,研究的都是国民经济学,所以经济学院也开设国民经济学专业。这就是两个国民经济学的由来。两个国民经济学硕士点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因为分开的太久了,没有国管系实践的特点,再加上实践的机会很少,所以只能偏向于理论。
两个硕士点的初试参考书目是由经济学院定的,所以初试参考书是一样的,2005年国民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为:《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顾学荣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这是一本自考用书,有2004版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林岗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非财经类专业学习政治经济学用书);《西方经济学》(第二版) 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随着高鸿业教授于2004年9月把由他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升级为第三版,所以,个人推荐考2006年硕士研究生的朋友用此书复习,具体内容变化见书)。初试专业课试卷是同一张卷子!但两个硕士点的复试科目是大不同的!经济学院复试科目为“经济学综合知识”[具体内容每年在变!];国民经济管理系的复试科目[2005]是:《国民经济管理学》 李华、刘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国民经济管理学概论》刘瑞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民经济管理案例分析》金乐琴、李健美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估计国民经济管理系的复试科目在两三年内不会变动的!两个硕士点对数学的要求都是数四。其中,2004年经济学院的复试线是55,55,90,90,335;国民经济管理系的则为55,55,85,90,330。
以上,就是我对两个硕士点所了解的情况。衷心祝愿诸位在刻苦努力之后,能踏进心仪的学校,学自己心爱的专业!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每年上了复试线的朋友,可到人大经济论坛公共经济学版(含国民经济学),交流、谈论有关国民经济学方面的话题!可能对您参加复试有所裨益的哦!
国民经济管理系国民经济学专业介绍:
本专业以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为研究对象,重点从事对宏观经济决策与调控、经济系统分析与预测、外国计划理论与实践、价格理论、数学模型应用等经济问题的研究。重视密切联系经济建设实际,加强同国家经济管理部门合作,承担国家重要研究课题,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教师队伍建设,从多方面保证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现设有博士研究生专业1个——国民经济学(现有14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研究生专业2个——国民经济学(现有16名硕士生导师)、数量经济学;本科专业1个---国民经济管理。其中,国民经济学专业1988年和2001年两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专业课程设置大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外语,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宏观经济预测与规划,财政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方法与技术,国民经济管理概论、国民经济管理案例分析、国家发展规划、投入产出分析、产业经济管理、区域经济理论管理、社会发展的宏观管理、国民经济核算、经济预测方法、市场与价格管理等,主要研究领域有:宏观经济调控理论与政策、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理论与方法、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方法、价格政策分析、社会发展中的管理及政策。
国民经济管理系教师介绍: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教研室:
主 任:金乐琴
成 员:刘 瑞 武少俊 李健美 赵玉麟 王玉清 杨万东
宏观经济政策教研室:
主 任:黄燕芬
成 员:许光建 陈 璋 沈久沄 黎玖高 刘晓梅 杨天宇
宏观经济数量分析教研室:
主 任:苏汝劼
成 员:刘起运 顾海兵 夏 明 张宏霞
离退休教师干部名单:
钟契夫 刘成瑞 程卫平 王 经 李震中 载 言 盛学蕴
周叔俊 沈筱蓉 郑 健 高义生 吴 微 余广华 朱澄平
叶善蓬 李学义 杨兴斌 吕汝良 姚抒理 张镜清 张健仁 赵占平
国民经济管理系国民经济学硕士生就业情况具体见:
http://ggx.ruc.edu.cn/jyxx.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8 11:03:40编辑过]
现将人大研究生院官方网站(http://pgs.ruc.edu.cn/)公布的硕士生复试相关规定转贴于此,请考生不要对将来的复试妄加评议。本站的管理人员和版主不是人大经院的专职人员,未经授权,无法代表学院发布任何信息,亦不想误导各位考生。我们将尽己所能回答考生的疑问,难以回答的问题,请直接向学院有关机构咨询。还望广大考生安心复习,公平竞争,预祝大家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规则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增大和学校招生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复试工作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必须加强硕士生的复试工作,加大复试在录取过程中的权重。
复试工作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选拔合格人才的重要依据。各院系要切实重视这项工作,积极探索和完善复试办法。
结合我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实际,对复试工作做出以下规定:
一、各院系所对拟录取的硕士生必须进行复试,复试合格方可录取。
二、我校实行差额复试,复试比例应不低于120%。
三、我校硕士生入学考试复试工作实行二级管理。学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负责制定我校复试规则和各学科、专业的复试基本要求;各院系负责制定本院系的复试办法并报研招办备案。
四、成立以院系为单位的硕士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系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硕士生导师若干人组成。
五、各院系硕士生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1.根据教育部规定和我校复试规则,负责制定本院系具体复试办法。
2.负责本院系按专业成立硕士生复试小组,每个复试小组导师人数应不少于三人,组长一人,组员两人或两人以上,另安排记录员一名。
3.负责组织对本院系拟接收的校内和校外推荐免试生的复试工作。
4.负责组织本院系的专业综合课(笔试)试题的命制、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试题的命制、对同等学力加试科目试题的命制和复试工作。
5.负责制定本院系的外语口试的实施方案,组织外语口试试题的命制和对考生的口语测试工作。
6.负责审核各专业复试小组的复试记录和复试结果。
7.负责确定拟录取名单。
8.负责对参加复试而未录取考生的必要解释和遗留问题的处理。
六、为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各院系所对符合我校复试基本要求的考生均应进行复试。研招办于3月中旬将各院系的复试基本要求、复试办法和复试名单在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
七、复试基本内容和形式:
1.专业综合课笔试。
以院系为单位按一级学科对复试考生组织一门专业综合课笔试,考试时间为2-3小时,满分为100分,试题由各招生院系自行命制。试卷由各招生院系组织集体评阅,试卷成绩在规定时间报研招办。考试科目及范围至迟应在复试通知中告知考生。
2.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对复试考生的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
非外语专业考生的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由各院系所组织。每个口试小组须配备2名或2名以上主考教师。主考教师须由精通外语的教师担任。口试试题须事先命制若干套。须按时更换试题。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口试题目。每名考生口试时间10分钟左右。
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测试满分50分,其中听力测试20分,口语测试30分。若条件许可,听力测试录制磁带,并将口语测试全过程进行录音。
3.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
各院系复试小组组织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面试情况要有记录,认真填写《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复试情况登记表》,并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面试满分为150分,每名考生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时间约30分钟。
专业课面试试题须事先命制若干套,须按时更换试题。考生以抽签方式确定专业课面试题目。
综合素质面试为的是更全面了解考生情况,考察其综合分析表达能力,了解其对专业课以外的其他知识技能的掌握,考察其科研能力和水平,了解其科研成果,如已发表的文章、论文等;还包括对考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考察,对特长、兴趣爱好的了解和其他情况的了解,等等。
4.理科、工科各专业和文理交叉的部分专业可在复试中进行专业课实验考核。
5.外语专业的考生须增加第二外国语的口语和听力考试,由外语学院自行组织。
6.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所报考专业大学本科主干课程,加试科目名称不得与初试科目和各院系复试中的专业综合课笔试科目相同。试题由各院系负责命制。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均为100分。试题难易程度应严格按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考场由研招办统一组织。
7.推荐免试生的复试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录取的推荐免试生只免初试,不免复试。对拟接收的推荐免试生的复试工作须于其入学前一年的九月下旬十月上旬完成。
复试内容与形式同本条上述1、2、3、4、5项。
我校规定,拟录取的跨一级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的推荐免试生在复试时须加试一门业务课,考试科目参照当年硕士生招生专业目录上公布的科目名称。加试科目的试题由院系命制,考场由研招办统一组织。
八、复试时间与复试通知
1.硕士生(统考、联考、单考生)复试时间安排在每年三月下旬。
2.参加复试的考生于3月中旬自行从研究生院网站上下载《复试通知书》。复试名单在研究生院网站上查询。
3.《复试通知书》内容应包括该考生在本院系具体参加的复试科目名称、复试形式(口试、笔试),复试日期、时间、地点等;
还包括我校体检安排等。
4.复试期间的食宿费、往返路费由考生本人自理。
5.各院系具体复试办法,复试成绩的计算及在录取中所占权重须报研究生院备案,并在复试前以各种形式(网上或宣传栏)向考生公布。
6.研究生院在复试前将各院系复试名单及复试办法汇总后,在研究生院网站上公布。
九、调剂复试
1.拟在二级学科专业范围内在本院系调剂复试的,由院系自行决定。
2.拟在二级学科专业范围内跨院系调剂复试的,由院系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批准。被调剂考生初试中的业务课考试科目应与拟调剂复试专业的考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数学试题种类须与拟调剂专业的试题种类一致。
3.跨一级学科专业范围调剂复试的,须以书面报告形式写明理由,并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批准。
4.原则上不得跨学科门类调剂复试。
5.外校调剂到我校参加复试的,须经我校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批准,考生的初试成绩须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其第一志愿报考单位须是全国重点院校,其专业须是我校生源紧缺专业。申请从外校调剂复试生源的院系须填写《拟调剂复试考生审批表》,报学校审批。未经学校审批同意,不得调剂复试。
6.单独考试的考生不得进行调剂复试。
十、复试资格审查
复试开始时,应先对照复试考生《照片清单》,核查考生的《复试通知书》、有效身份证、学历证书原件等相关材料是否一致;笔试结束后再核查考生四份试卷与笔试试卷的笔迹是否相同,以防考生替考。
1.对考生身份的审查:应认真核对考生身份证上的照片是否与本人、《照片清单》以及复试通知书上的照片一致。
2.对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尤其要注意审查本科毕业后的工作年限是否达到教育部规定要求:四年(西藏单考考生为二年)。
3.对毕业证书的审查:
在复试时须对拟录取的全体非应届考生的毕业证书原件进行严格审查。对毕业证书原件有疑问的,及时向考生毕业学校进行调查。
4.对同等学力考生的审查:
审查同等学力考生是否大专毕业后工作两年或两年以上;是否有国家四级外语水平考试证书;是否参加两门课加试;是否提交了一万字左右的相当于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是否有公开发表的论文。
5.对考生身体状况的审查:
各院系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认真审查考生提交的体检报告。对患有重病、传染病或精神病的考生不得录取。
十一、复试成绩计算
1.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听力水平和口语水平测试30分以上,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90分以上,同等学力加试成绩6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
2.各项复试成绩均合格的,将各项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权重由各院系酌定,初试成绩权重不低于70%。
十二、发复试、复审不合格通知书
1.各科复试成绩(任何一项)低于上述合格分数的,视为复试不合格。
2.复试期间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替考、或政治思想道德状况不符合录取要求的,视为复审不合格。
3.对复试、复审不合格的考生,各院系须于复试后15天内及时向考生本人发出复试、复审不合格通知书。
4.对体检不合格的考生,各院系须于体检结束后15天内向考生本人发出因体检不合格未予录取通知书。
十三、复试后向外校转第二志愿、调剂录取
1.对初试成绩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因招生人数有限,或在我校复试而未予录取的统考考生、联考考生的报考材料和试卷,各院系须及时送交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由研招办转寄考生第二志愿单位,或向外校推荐、调剂录取。
2.对初试成绩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复试基本要求的统考考生、联考考生报考材料和试卷,各院系不得转寄其他院校。
3.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的报考材料和试卷不得转寄其他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2005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招生复试实施办法
(二00五年三月九日)
我院复试基本要求如下(符合任一条线即可参加复试):
政治60外语58专业一90专业二100总分338
政治60外语58专业一90专业二90总分365
第一条:为做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以下简称复试)工作,规范复试过程与方式,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复试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合法、公正、公平、公开、有效的原则。
第三条:复试工作在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进行。领导小组至少由5人组成,学院主管研究生的负责人任组长。
第四条:复试工作的参加者是全院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秘书以及相关的服务人员。
第五条:复试对象为参加当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报考本院相关专业的考生中,初试笔试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者。
第六条:复试科目:专业综合课笔试、专业课口试、综合素质面试、外语口试(含听力)水平测试四项。
第七条:复试依照如下程序进行:
1、专业综合课笔试: 满分100分
科目:经济学综合知识(含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国民经济管理、网络经济)|
采取全院8个专业同一科目,闭卷考试,集体评阅。
2、专业课口试: 满分100分
命制若干个试题,采取由考生抽签的方式确定个人的口试题目,每名考生时间约30分钟,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
3、外语口语(含听力)水平测试: 满分50分
外语口试测试考生基本的听说能力,重点检测考生是否基本掌握外语工具。每名考生时间约10分钟,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
4、综合素质面试: 满分50分
综合素质面试和专业口试同时进行,主要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科研能力,发表论文、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进行了解。当场给出评语和分数。
5、复试成绩计算
专业综合课笔试成绩60分以上,专业课口试成绩60分以上,外语口语水平测试成绩30分以上,综合素质面试成绩30分以上,即为复试合格。
第八条:录取
各项复试成绩均合格的,按初试成绩占70%,复试成绩占30%,将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加权求和,排列录取顺序,将根据各专业的招生计划调剂录取。
2005年3月9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以下是引用szifeng在2005-5-21 18:50:00的发言: 往年试题购买地址:资料楼六楼经院教务科
9月份才有真题出售。
硕士生导师名录
政治经济学
杨瑞龙
陈享光
黄泰岩
张宇
李义平
孟捷
杨达伟
沈民鸣
胡霞
张锦锋
宋利芳
姜少敏
刘明远
周文
西方经济学
方福前
吴汉洪
卢荻
刘凤良
周业安
黄淳
李天有
郭杰
经济思想史
姚开建
贾根良
邱海平
经济史
高德步
贺耀敏
陈勇勤
企业经济学
(杨瑞龙)
徐茂魁
李军林
李琼
杨其静
网络经济学
韩小明
于同申
杨志
世界经济
雷达
陈建
彭刚
关雪凌
刘元春
王晋斌
彭丽红
胡曙光
樊会文
国际贸易学
黄卫平
韩玉军
关权
门淑莲
程大为
郭洪林
国民经济学
胡乃武
郑超愚
邹正方
方芳
包明华
黄隽
1 [ 英 ]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2 [ 美 ] 保罗 · 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年。
3 [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4 [ 英 ] 特伦斯 · W·哈奇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5 [英]布赖恩·斯诺登和霍华德· R · 文:《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6 [ 美 ] 小罗伯特 · B·埃克伦德和罗伯特·F·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 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或英文版: Masahiko Aoki,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 MIT Press, 2001.
9 [德]柯武刚,史曼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年。
10 [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第3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11 Allan Drazen, Political Economy in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2 Carl E. Walsh, Monetary Theory and Policy, MIT Press, 2000.
13 David Romer, Advanced Macroeconomics, 2 nd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 2000.
14 Edward J. Nell, The General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Growth: Keynes after Sraffa . Cambridge , New York and Melbour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5 Lance Taylor, Reconstructing Macroeconomics : Structuralist Proposals and Critiques of the Mainstrea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 Lars Ljungqvist and Thomas J. Sargent, Recursive Macroeconomic Theory, MIT Press, 2000.
17 Robert J. 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Inc., 1995.
18 Samuel Bowles, Microeconomics: Behavior, Institutions and Evolu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 Stanley L. Bruce,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s(6 th Edition), The Dryden
Press, 2000.
20 William H. Greene, Econometric Analysis (4 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2000.
1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 1981 。
2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
3 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民国经济史》,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
4 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
5 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
6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
7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
8 姚开建、陈勇勤,《改变中国——中国的 10 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3 。
9 高德步,《世界经济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
10 诺斯,《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 1994 。
11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 1989 。
12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8 。
13 诺斯,《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
1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1999 。
15 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
16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商务印书馆, 1991 。
17 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
18 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
19 哈奇森:《经济学的革命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
20 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 [西]曼纽尔 ?卡斯特: 《网络社会的崛起》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美]安妮 ?利尔: 《网络的未来》(译),中信出版社
3 [美]勒维斯:《非摩擦经济 — 网络时代的经济模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4 [美]卡尔 ?夏皮罗等: 《信息规则 — 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以]奥兹 ?谢伊 《网络产业经济学》(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6 [英]戴维 ?纽伯里: 《网络型产业的重组与规制》(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7 [ 意 ] 安娜·格兰多里:《企业网络:组织和产业竞争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 [美]丹尼斯 ?卡尔顿: 《现代产业组织》(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9 [美]乔治 ?施蒂格勒: 《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译),上海三联书店
10 张昕竹等:《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1 萧琛:《全球网络经济》,华夏出版社
12 李成刚:《从 AT & T 到微软-美国反垄断透视》,经济日报出版社
13 Cabral, Luis and David Salant, " Monopoly Pricing With Network Externalities ," ewp-io/9411003, 1994.
14 Economides, Nicholas , "Competition Policy in Network Industries: An Introduction ,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 Working Paper #04-23 , Revised June 2004.
15 Economides, Nicholas , "The Incentive for Vertical Integration ,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 Working Paper #05-01 , January 2005.
16 Economides, Nicholas , Andrzej Skrzypacz , "Standards Coalitions Form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in Network Industries ,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 Working Paper , January 2003.
17 Economides, Nicholas , Matt Mitchell and Andrzej Skrzypacz , "Dynamic Oligopoly with Network Effects ,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 August 2004.
18 Economides, Nicholas , V. Brian Viard , "Pricing of Complementary Goods and Network Effects , "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ew York University , Working Paper #05-04 , August 2005.
18 Economides, Nicholas and Bill Lehr, " The Quality of Complex Systems and Industry Structure ,"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of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 William Lehr (ed.) Lawrence Erlbaum. Hillsdale: 1994.
19 Economides, Nicholas, " Compatibility and the Creation of Shared Networks ," Electronic Services Networks: A Business and Public Policy Challenge , edited by Margaret Guerin-Calvert and Steven Wildman, Praeger Publishing Inc., New York: 1991.
20 Economides, Nicholas, " Mixed Bundling in Duopoly ," Discussion Paper EC-93-29,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Y.U.
21 Economides, Nicholas, " Network Externalities, Complementarities, and Invitations to Enter ," forthcoming in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5.
22 Economides, Nicholas, " The Economics of Network ," Discussion Paper EC-94-24,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Y.U.
23 Economides, Nicholas, " The Incentive of a Monopolist to Provide All Goods ," Discussion Paper EC-95-09,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N.Y.U.
24 Economides, Nicholas , "The Microsoft Antitrust Case , "New York University , Center for Law and Business , Working Paper #CLB-01-003.
25 Gallaugher, John M. and Yu-Ming Wang. "Network Effects and the Impact of Free Goods: An Analysis of the Web Server Mark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 3, No. 4, Summer, 1999, pp. 67-88.
26 Hal R. Varian, Joseph Farrell, Carl Shapiro , 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n Introduction (Raffaele Mattioli Lectur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4.
27 John P Scott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 SAGE Publications; 2nd edition ,2000.
28 Liebowitz, Stan J., and Stephen E. Margolis, " Are Network Externalities A New Source of Market Failure? " Research in Law and Economics , 1995.
29 Oz Shy ,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 The MIT Press , 1996.
30 Stanley Wasserman, Katherine Faust, Dawn Iacobucci, Mark Granovette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31 Varian, H. R.,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Network A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7 th June 1999.
32 Victor Stango , "The Economics of Standards Wars,"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Vol.3, Issue 1 – March 2004.
1 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1957-1958 )》
3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 1961-1963 )》
4 恩格斯《反杜林论》
5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6 列宁《国家与革命》
7 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0 江泽民《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 张宇、孟捷、卢荻《高级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该书第二版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2 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3 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 1979 年内部版。
14 M.C. 霍华德和 J.E. 金:《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中央编译出版社版。
1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1998 ,上海三联出版社 (该书第六版已由上海三联出版社翻译出版)
2 亨德森:《中级微观经济理论:数学方法》, 1988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斯若登:《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反思》, 2000 ,商务印书馆
《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 1999 ,商务印书馆
4 萨克斯:《开放视野下的宏观经济学》, 1999 ,上海三联
5 加尔布雷斯:《宏观经济学》, 1997 ,经济科学出版社。
6 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 1999 商务印书馆;
7 刘元春《开放宏观经济分析与中国案例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8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 1998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 冈朵尔夫,《国际经济学》(研究生教程), 2001 ,中国经济出版社;
10 R ,多恩布什:《如何开放经济》, 1999 ,经济科学出版社
11 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 1999 ,中国税务出版社
12 里维里恩:《国际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 1999 ,中国税务出版社
13 孙杰:《汇率与国际收支》, 1996 ,经济科学出版社
14 科普兰:《汇率与国际金融》, 1992 ,中国金融出版社
15 克鲁格曼:《汇率的不稳定性》, 20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 FEENSTRA “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 Prinston University Press ( 2002 )
18 霍克曼等:《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 1999 ,法律出版社
19 威廉姆斯:《国际经济组织与第三世界》, 2000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 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 2000 ,江苏人民出版社
21 公共论丛:《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 1999 ,上海三联
22 克鲁格曼:《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 20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3 《流行的国际主义》, 20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4 多布森:《 WTO 的金融服务自由化》, 1999 ,北京出版社
25 易臣格瑞:《迈向新的国际金融体系》, 1999 ,北京出版社
26 格莱汉姆:《全球性公司与各国政府》, 1999 ,北京出版社
27 巴格瓦蒂《现代自由贸易》, 2002 ,中信出版社
28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一、二、三卷) 2000 ,高等教育出版社
29 阿明:《不平等的发展》, 2000 ,商务印书馆
30 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 1990 ,商务印书馆
3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 卷“德意志意识形态”, 2 卷“导言”、“序言”);《资本论》第 1 卷(法文版),第 3 卷
32 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20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3 沙奈:《金融全球化》, 2000 ,中央编译出版社
34 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 2001 ,上海三联
35 罗德瑞克:《全球化走得太远吗?》, 1999 ,北京出版社
36 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 1997 ,商务印书馆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