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原来如此。看来如果不能先从基本哲学观点的认识上赢得头筹,笔者书中的一连串新观点是无法摆出台面来了。愚不敢随意去胡乱否定上面这些属于大专家的“科学前沿”观点,下面只将自己的粗浅认识先摆出来,相信众人的心中都有一把秤,必定可以称出轻和重,也只有众人才有资格去做出肯定或否定。
将宇宙中的物质都随意化成了能量来看待,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虽然现代科学家已经认为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笔者也认为这种认识可能欠妥。从表面看似乎是物质转化为能量,但笔者认为实际上是物质将能量大量释放出来。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你想将一只装满水的木桶拆开成为木板而捆绑在一起,水是不是就应该先倒掉出来呢?同样,司马光砸缸成功救人的条件是找到一块合适的石头并且出大力气地砸,缸被砸破了水当然就流了出来,至此虽然“缸”已经不是原来的缸了,但好歹它还躺在那里并没有变成水。由此笔者联想到,在本质上物质与能量也应该是两样东西,虽然两者相依为命,紧密结合,但在常态下却表现形式不同。绝大多数的物质都以人眼可见的有形方式存在着,但能量无形而不可见,却可以在宏观上作为动能依附在物质中表现为物质或物体的运动而使其间接的“可见”。无形的能量还可以作为热能依附在物质中表现为温度而令人可感,或者改变了物质的颜色或亮度也使人间接可见。这些就是依附在宏观物质中的显性能量的常态表现。不可见的能量只有通过物质的行为或状态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存在。在稳定的常态下,物质和能量两者紧密结合,物质对能量的释放极其缓慢,属量变过程。想要运动着的物质自动停止,或者高温物质自动把温度降下来,都是缓慢的过程。物质只有在受激发时才释放出大量的能,这时就属于能量释放的质变过程。物质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燃烧而生火,这属于宏观领域所看到的物质大量释放能量的质变过程;在超高温高压的状态下物质的原子核可以发生裂变或聚变而释放出更加巨量的能,这就属于微观领域里的物质释放能量的质变过程。当释放能量的质变过程出现时,人们特别注意的是那个最显眼的能量表演,却忽视了组成物质的元素依然存在,所以就以为是物质转化为能量了,其实不然。而且,由于现代专家认为基本粒子其实就是一种能量形式,便有人进一步认为全宇宙都只是能量而已,无所谓“物质”,这恐怕就不妥了。笔者只懂得热能就是分子或原子的动能。从微观的更深层次去看,能否不要认为“最小的粒子也是一种能量形式”,而是看成为最小的粒子(或粒子的相互关系中)隐含着更加大量的能呢?请微观专家斟酌。虽然对于物质的微观领域还有必要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但从地球人类当前的认识水平看,在目前对于浩瀚的宇宙大自然依然还很茫然的情况下,更大量和更重要的是应该对于物质和显能这两者相依为命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时的量变过程状况(即天体及其运动)进行更多的研究。同时,虽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知识在微观领域里对于那种物质巨量地释放能量过程的研究有大用,可以大展身手,但在天体及其运动的这个大宏观领域里就未必适用了。本书虽然主要是定性分析且只用了万有引力等经典概念,却合情合理地解释了从宇宙到地球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现象(对各个具体问题解释得不好之处大家当然可以进一步修正和深化);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很现代,也使近代的光、电等科学迅猛发展,于是宇宙和天文学家们便迫不及待地引用到大自然宏观领域中促成了大爆炸宇宙论、暴胀宇宙论、星云说等理论的产生,但这些理论都无法解答宇宙中各种重要的疑难问题。这就很值得我们深思了,是不是杀牛用错阉鸡刀了呢?
不端正对于物质和能量的认识,就无法分清宏观与微观领域;不分清宏观与微观领域则无法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开展对于大自然宏观领域的继续研究,也使哲学认识陷入混乱状态;哲学认识的混乱状态就将使整个科学界失去方向,失去引导,失去标准。因此,端正对于物质和能量的看法问题是极端重要的最基本的哲学问题。笔者将“物质与能量”的认识问题作为“倒挂金钟”提到书的前头先进行讨论,诚望读者们接下去就比较有心情阅读书的正文了。
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是划清宏观与微观领域的分界线,以令宏观领域中能真正使用恰当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但讨论过程又必须涉及对于物质和能量的认识。本书本来不涉及微观领域,在此对于微观领域的一些具体看法如有错误,请批评指正。
唯物与唯心 笔者非哲学行内人,原不想介入唯物、唯心的争论,但从实际看来无从回避。若不把道理讲明,《大自然寻真》的出版就不仅是得不到自然科学家的支持,也难以找到哲学家支持了。历史上不同哲学观点的争论或对立的根源是由于对物质与意识的认识不同。凡被称为唯物论或唯物主义的,就主张物质是宇宙的本原,世上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凡被称为唯心论或唯心主义的,就认为意识是宇宙的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笔者认为这种争论是无谓的,这与“先鸡还是先蛋”的争论一样没多大意义,也跟“宇宙是怎么来的”在当前没多大研究价值同样的不值得研究。笔者觉得应该撇开“本原”问题,在实用上从实际出发,碰到具体问题看一看哪一个更有用才是首要的。在进行道德教育,努力追求,要求自己等方面,必须偏重意识,要有精神变物质的决心和信心;在定计划,搞研究,做决断,帮助别人等具体事情上,则应该务实,重视事实和数据,重物质和实效。其实,物质和意识两者既差异又同一。在方法上对一件事情因出发点不同就可能造成结果不同,但要达到目标一般都需要两者互为补充。本书的“天蛋”宇宙模型就是“唯物”与“唯心”的综合产品,不过出发点是“唯物”的,但不经过深层次的“唯心”是不会有结果的,在笔者漫长的研究过程中,唯心比唯物还要多得多。在本书的1.6中有这么一段话:“由于地球人类还观测不到更远的地方,所以我们认识宇宙的模样也只能暂时靠想象。但是,这与毫无根据凭空乱想的空想意识的宇宙观不同,我们是从已有的观测事实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去想,构想出来的宇宙模型又必须能够很好解释各种自然现象,这才是科学思维”。由于笔者注意从已有的观测事实出发,在“唯心”的过程又遵循了哲学和物理、力学这些自然规律,顺其自然地产生出了“天蛋”宇宙模型,最后又更特别重于应用,才合情合理地几乎解释了宇宙间所有的重要现象。
因为以往有关“本原”问题的争论已经使“唯物”和“唯心”的词性发生了变味,要撇开“本原”问题,在实用上看来有必要改用其它词了。在实际中,笔者觉得出发点很重要,无论干什么事情,本来应该往东却往西走,就大多要坏事。不过,把出发点问题中从实际出发的思路说成“唯物”就很容易被误解,不如说成“从实际出发”更准确,虽然字多了些;在对目标的追溯而绞尽脑汁的过程中,如果再说成“唯心”同样是很不贴切的,此处是遵循自然规律去思维而不是“空想”,所以应该将“唯心”分开为“空想”和“思维”两种不同情况。
笔者觉得目前各界对哲学的认识已经很混乱,这包括了哲学界内。其实,哲学认识的混乱源于现代科学“认识前沿”的错乱。由于近代发现了基本粒子其实就是一种能量形式(笔者认为应该做更多地研究才下结论),既然“作为物质最小单位的点粒子被分解或被认知的最后,也是能量形式”,便有人进一步认为全宇宙都只是能量而已,无所谓“物质”,以为这样子才是本质看问题。既然物质可以变成能量,可以从有形变为无形,于是就生出了个宇宙大爆炸理论来,或许以为这是能量变回了物质,无形再变归有形吧!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主要是由于不分清微观、宏观领域差异的错误思路所造成的。同样道理,人由细胞组成,人死掉后细胞又逐渐变成元素的重新组合而让多数飘走了,难道就必须把人都改名叫“细胞”或“元素”了吗?作为宏观的完整的人能干各种人活,作为微观的“细胞”或“元素”又怎么能干得了人活呢?笔者认为,在微观里是应该将人作为细胞和元素去进行细致分析研究才能真正找到有效的治病方法(此外当然还有其它属于经验性方法的保健和长寿之道),但在宏观里则应该是把人当真正的人看,才能真正了解人的相互关系以及有关人的一切活动。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不仅对于非生命界的宇宙大自然必须划清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的分界线,对于生命界的研究同样必须划清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的分界线。
由于真理与谬论相混乱,连哲学家们也被弄得昏头转向,不知所从,再不敢去分说什么“物质”“意识”“唯物”“唯心”之类了。“唯心与唯物都是哲学,都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智慧,但不能够说唯心主义就不好,就是错的,佛教讲禅,儒家讲良心,都是唯心主义的东西,但在道德上都是很好的思想。追求金钱的基础却是很唯物主义的,但是造成的弊端也很大”。上述是来自于哲学界内的看法,根据这种不从实际出发去分清“唯物”“唯心”在不同场合的性质差异的糊涂认识,便可略见哲学的混乱状况。之所以会认识混乱的原因,一是由于专业的人不分领域地乱用了自然规律和方法而得出了鱼龙混杂的“成果”,二是哲学的人既缺乏牢固的辩证思维又没有尽到职责。这所有的一切都因缺乏“特殊矛盾特殊分析”的辩证思维所引起,没有认识到宏观领域与微观领域各自内含事物的不同,必须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不同矛盾这一铁定的哲学法则。由于哲学家的失职,原本正确的唯物辩证思维也面临了被否定的局面。“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它代表一个时代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智慧,从而成为哲学经典。但是在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状况下,是否还能够用这种一百年多前的语言、思维方法来描述呢?”这种问题又是来自于哲学专家本身,可见目前对于哲学的认识已经混乱到了何种地步。难道哲学家们对于自己的辩证哲学阵地都不守了吗?
一种理论或假说的对错,哲学家可以不去管它是如何复杂或简单地弄出来,其实只须看其头和看其尾,主要用两条标准去判断就行了。一是看从实际出发还是从空想出发,二是看效果如何。对于“看其头”来说,虽然一开始就从实际出发,并且一直到最后得出研究结果的漫长过程中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去努力思维,也不一定能得到“会抓老鼠的猫”,但如果是一开头就空想,那就几乎完全得不到好猫,所以才说哲学家可以不去管它那个中间过程。对于“看其尾”而言,粗俗的道理是,总不能将不会抓老鼠的猫说成是好猫吧!由于当前的哲学家没能掌握好这两条标准,在杂乱的自然科学面前就无所适从,真假不分,居然也去附和认为宇宙大爆炸等理论是正确的“科学前沿”,凡是最新出现的“科学观点”就稀里糊涂的一概都被当成是“科学前沿”。有一位中科院院士发表了《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演讲,竟然把科学家与上帝和佛学大师等同起来,认为“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这样子说就太不应该了吧!这是彼此不分,是在给科学家和科学的继续发展泼冷水。对此,哲学家们也都无动于衷。“辩证”的阵地不守了!难道“唯物”的观念也不要了吗?且不说全世界有多少哲学家,就是单纯中国的哲学家也不少嘛!都没见到有些什么反应。如果地球上的全部人都不动手,也不联系实际去动脑而是坐在山顶上空想,大家都肚子空空,那就当然是个个都很快真的会与上帝殊途同归了。
还有,哲学家竟然认为“哲学不是超乎具体学科之外的东西,也不是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工具,更不能够去主持公平或公道”;“如同花蜜一样,蜜蜂从百花中采来花蜜。哲学也是如此,哲学也只是在各门学科已有的成果中作一些总结和归纳,仅此而已”;“哲学实质上是来源于各门具体科学的,而不是各门具体科学需要哲学的‘引领’”。这样子说又未免让哲学太无作为了吧!辛辛苦苦去总结出各门具体学科的统一认识规律却无所用,为哲学而哲学,究竟意义何在呢?总结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验以及历史经验,不正是为了本国的社会和经济能发展得更快更好吗?同样,总结对自然界各领域的认识经验和研究规律,掌握好各领域规律的共性和特性,不也是为了自然科学的更好发展吗?
笔者认为:佛学是学不是佛,是要学习佛的慈悲心,只坐在山上空想就不会自动饱肚子,因此佛学不能脱离人间,科学家也不能只凭空想不去从实际出发做艰苦钻研;哲学同样不应该只是为了哲学而存在,从性质和职责而言,哲学既应该是来源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结,又应该是各门学科的指挥高台,能引领各门学科继续前行并当好交通警察,能令各门学科都有序的发展。诚望哲学家们能负起自己的重任,尽忠职守。
(因为是“倒挂金钟”,所以有很多概念都在书中才逐渐出现,这肯定会给众人阅读本篇造成不方便,笔者表示抱歉,请谅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