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寻真
──从宇宙天文到地球海洋大气
李开乐著
全书归纳
这是一本用全新观点揭开了整个大自然宏观领域秘密面纱,寻找自然规律真相的书,所以定名为《大自然寻真》。由于全书涵盖了宇宙、天文、地球、海洋、大气多个专业领域,为方便各方人士阅读,深感有必要先对全书做点归纳供参考。从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看,全书在如下各个领域与主流观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1、宇宙学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是由一个点爆炸后产生出来的,这完全是一种空想出来的“意识宇宙”,也违反了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本书详细分析了哈勃红移、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氦丰度这几个大爆炸“证据”的真实本质,可以完全消除原来对它们的误解。在综合各种观测事实的基础上,遵循着物理、力学和唯物辩证哲学规律进行了科学的形象思维之后,本书提出了“天蛋”宇宙模型,便使一个奥秘而恒定存在的宇宙形象化地呈现了出来,以它为出发点逐渐展开来就使我们对整个大自然宏观领域有了恍然大悟的新认识。
2、天文学的“天体由星云凝聚而成”的“星云说”主流理论承接了大爆炸宇宙创生论,也只是假定了一些虚幻的无形力量在起作用,也是空想而成的。本书从恒定存在而高温和自转的宇宙中心核球出发,根据星球自转力学原理提出了天体的核球喷射诞生理论。认为核球通过爆发和喷射,便逐级诞生出了天体,并使整个宇宙成为彼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生气勃勃的完整系统。书中对“太阳风”等“近”距离现象详细进行了电磁学、力学等解剖分析,从而进一步使核球喷射论具体化;书中通过天体中能量转换的推理分析又阐明了这样诞生出来的天体既会公转,又会自转……
3、地学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地壳板块构造学说因不符合实际,造成了地震似乎不可预报。实际上,地下的远古岩浆已经从外到里逐渐冷却凝固,加厚成了几十公里厚度的坚硬地壳岩石圈层,其里层还以金属为主,表面的几个不同景观则与岩石圈层球壳整体紧贴在一起,彼此之间绝不可能再被相互错开,令其像浮在水面上的几条船一样互相碰撞或挤压而造成地震。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核高温的热核反应和球体内其它各处的不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大量气体被包裹住,当自下而上的静压力将硬地壳挤爆,便会造成火山或地震。这种被逐渐加压而挤爆地壳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让我们有了时机去做预报。从现成的地震仪观测资料就可以细致分析总结出科学的预报方法;未来发明出可以观测地裂而逐渐漏气(有带电粒子)的新仪器,将可能发展出另一种科学的预报方法;地震前的各种异常现象和动物异常反应也是应该被很好收集和综合分析使用的第三种预报方法。只要有了认识并给予重视,经过努力之后,再遇到大地震时,将会逐渐有办法做出预报。
4、海洋学的“海流主要由盛行海面风吹动所造成”的主流观点违反了客观的本质规律,内、外因都基本没有考虑到。海水环流中心位置稳定,大气环流中心位置却很不稳定,能量又小,对海流的形成起不了多大作用。其实,地球自转与地下热能相配合在一起,才是海流的根本原动力,太阳热力影响则是海流运动变化的外因。书中对此都做了详细分析。
5、大气学的“大气环流原动力是太阳热能”的唯一现行观点完全忽视了内因。这除了由于在自转的地球大气运动中错误地理解和套用了微型的转动流体实验之外,又错把地内热能的作用当成了太阳热能的作用而严重地夸大了太阳热能的影响力,从而混淆了内因与外因。笔者对连续53年的太平洋海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到10~25°N之间各海区的海面水温全年都保持在23~29℃,冬、夏天也只有2、3℃的变化,与极圈内的海水却恒定相差20几度。对比同纬度的陆地露天游泳池里不流动的水,在盛夏晴天的早晨和傍晚之间的温差也无法单凭太阳热力保持在5℃以内。然而,有着强大的暖流、寒流不停地进行搅拌,反而不论冬天、夏天都搅不匀,这说明了地球自转力学效应使地热恒定地从球心往热带方向上传,并不停地对大洋低纬度的金属地壳迅速加热,这种过程才是海流和大气环流的根本性内因。海水温度的问题,实质上是大自然自己的实验个例,它有力地说明了地球自转是大气环流的原启动力,而地热在地球自转的紧密配合下对低纬度海水和大气时刻不停地加热,既是海流,也是大气环流最主要的永恒性动力来源。太阳热力作用很小,其作用主要是直射纬度的南北移动而促成了各固定地域的季节性天气气候变化。其实,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总的太阳能收支情况都没有季节性变化问题可言。
本书正是以上列五个方面为分析问题出发点,因与主流观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才引出了相互联系的大量新认识,可以纠正旧知和全面填补对大自然宏观领域的认识空白。此外,本书还结合到实际地球,点明了全球的最大石油藏量在两极圈内;指出月球上丰富而地球陆地稀缺的许多宝贵元素可以到太平洋去捞取(洋底铺满了锰结核矿);认为地震可以预报,并指明了具体的努力方向;指出天然气是永不枯竭的绿色能源,这也是全世界至今的独有创见;分析了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水资源的原因,并点明对其开发就可创造出中国西部大发展的最根本条件,还可逐渐消灭全国的沙漠,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契机……。所以,本书并非单纯解决理论问题,也密切联系了人类发展的经济实际。
我们用星球自转力学原理将整个大自然宏观领域的各门学问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星球自转力学原理支配着整个大自然宏观领域,使其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说,本书是大自然辩证统一的结晶,它使我们从井底来到了井口外面看天,终于豁然开朗了。
笔者认为,哲学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灵魂,在大自然的这个宏观大领域里目前比较缺乏正确的哲学意识。正因为本书在宇宙和天文两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唯物和辩证的哲学意识,在地球、海洋、大气各领域又充分运用了辩证法和内外因分析思维,才使整个大自然的很多现象得到了比较本质地认识。笔者深感正确的哲学理念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极端重要,所以书末又特意运用了自然辩证思维对非生命领域宏观大自然的一些实际例子进行分析,既希望能更透彻地揭示大自然的本质,也希望能以此引起读者们对哲学的兴趣,在自然科学领域共同努力逐渐营造出爱哲学,用哲学的良好风气,将自然辩证思维更多更好地结合到大自然科学领域中,以促进科学的更快发展。
本书观点与主流观点相对照的简单列表:
| 主流观点
| 本书观点
|
宇宙学
| 内 容
| 宇宙由一个点爆炸后产生出来。
| 以观测事实为基础,遵循物理、力学规律进行科学的抽象思维,提出了“天蛋宇宙模型”,先用以帮助认识宇宙的现状。
|
哲学本质
| 空想意识
| 从实际出发的形象思维
|
结 果
| 违反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 按照力学规律形象化地认识了整个宇宙。物质不灭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比较完全的成立。
|
天文学
| 内 容
| 天体由大爆炸后的宇宙尘埃(星云)凝聚而成。
| 从恒定存在且高温、自转的宇宙中心核球出发,通过核球喷射便逐级诞生出了整个宇宙的天体。这体现了远离平衡态开放系统演化功能中特有的质变现象。
|
哲学本质
| 空想意识
| 从实际出发的形象思维和自然辩证法的应用。
|
结 果
| 使很多天文现象不能解释,成为认识空白。
| 合理解释了公转、自转、暗物质在哪里等等大量重要天文现象,还密切联系到地学、海洋学、大气学的很多实际问题。
|
地 学
| 内 容
| 地壳由六个板块构成,彼此可以错开、移动、相撞、挤压,造成地震。
| 在几个不同的地表面景观底下,紧贴着由远古岩浆由表及里逐渐凝固而成的,厚度已经几十公里且连为一体的球壳整体岩石圈层,所以地壳不可能再错开为几个独立的板块。
|
哲学本质
| 缺乏历史和辩证观念。
| 历史和辩证地看问题。
|
结 果
| 地震难以预报。对地内深处的状况和环流知之甚少。
| 地震主要因地心的热核反应等产生了大量气体却被密实的地壳包裹住,从而因静压力逐渐挤裂了硬地壳而发生。经努力可以预报。
|
海洋学
| 内 容
| 海流主要由盛行海面风吹动所造成。
| 地球自转与地下热能相配合在一起是海流的原动力,这是内因。太阳热力的外因也使海流路径稍有季节性变化。
|
哲学本质
| 内、外因都基本没考虑。
| 既以内因为主,也考虑外因的微弱作用。
|
结 果
| 观点不符合客观本质规律,无法解释各种海流现象。
| 合理解释了各海区具体海洋环流的形成经过,以及因地球自转的速度变化所引起的海洋异常现象等特殊情况。
|
大气学
| 内 容
| 大气环流原动力是太阳热能。
| 地球自转与地下热能相配合在一起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这是内因。太阳热力的外因只使固定地域的天气气候发生了季节性变化。
|
哲学本质
| 只考虑外因,全漏掉内因的作用。
| 既以内因为主,也考虑外因促使了各固定地域发生更加复杂的天气变化的作用。
|
结 果
| 无法解开各种大气环流现象的物理本质。
| 可以揭示各种大气环流或天气气候现象的物理本质,从流体力学概念去认识大气各种具体环流现象的三维运动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