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5198 16
2008-03-25

       今天有个疑惑,为什么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今天,相同的人民币面值能买到的东西却少了呢???而且这种情况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都是一个结果。

我的分析如下:

      当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目的是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但是降低下来以后,物价终究是上升了,这个是物价上涨的直接因素。

      当通货紧缩时,货币政策会使得利率降低,鼓励消费,使得物价上升。

我考虑的很浅薄,而且不能保证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

欢迎大家对此问题展开探讨,共同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3-25 19:20:00

一般而言物价涨的多、降得少,涨上去一般都不愿降下来,这是人们的心理。

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增加了,需要更多的钱购买增加的商品,而通常经济增长的利益是全社会共同享有,虽然有贫富差距,没有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的人会提高自己商品的价格来分享经济发展的利益。以前没有手机,但有了手机后,农民也用上了,他们的钱就是粮食价格上涨赚来的,而他们的生产效率、产量不见得提高了太多。人们需要将自己得价格提高到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经济发展来自创新和发明。是那些发明新产品、服务的人创造了新的财富,使人们获得了更多商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19:37:00

因为这个东西是有刚性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5 20:28:00

价格第一规律(价格互动规律):一商品的生产率提高后其价格要降低,但是与此同时,其它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要因此而上涨,且降低总量与上涨总量相等。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互动规律,亦称价格第一规律。该规律决定四种价格现象:

 

    ﹝一﹞凡长期发展较慢的部门﹝以生产和管理技术更新速度为依据﹞,其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如农业、手工业、建筑业。这是由于发展快的部门不断将多创造的价值无偿送给它们的结果。尽管这些部门的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提高的速度相对较小,其交的价值小于公家分给它们的价值,所以其价格只能上涨。

 

    ﹝二﹞凡生产方式相同﹝或相似﹞的商品,其价格在落后的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高。如火箭、理发的价格在中国比在美国低。这是因为其它部门的生产率在发达的地区和国家较高,它们向这些部门无偿提供的价值更多。

 

    ﹝三﹞随经济发展人们的工资不断上涨。如我们的工资现在比过去高。尽管人们支出的活劳动还是以前那么多,但是现在的平均生产率较以前高,创造的价值较以前多,所以人们的工资要不断上涨。

 

  ﹝四﹞同样的劳务消耗所挣的报酬,在落后地区和国家低,在发达地区和国家高。如美国的工资比中国高。这是因为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平均生产率较高,创造的价值更多,从而更多的价值形成人们的工资。

连接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5-06-22-18904.htm

价格第二规律(价格上涨规律):随商品的品质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品质不断降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工资因此而上涨。这便是价格上涨规律,亦称价格第二规律。

连接:http://www.xslx.com/htm/jjlc/lljj/2005-06-23-18906.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6 18:53:00

按照西方经济学来说,工资和价格存在了下向的刚性和粘性。

谁也不愿意工资减少,哪怕是名义上的。

哪个厂商也不愿意产品价格下降,因为涉及到菜单成本,消费者偏好和恶意竞争的负面压力。

所以涨上去的东西不好降下来。

按照中国经济学,通货膨胀一定会有人受损,有人受益。

受损的人,是指以较慢的速度增长名义值的群体,包括厂商,工人的工资等等。

先得到货币的人,由于价格反映的时间差,从社会上得到了更多的商品,而后跟进的人,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1994年的通货膨胀,1996年的通货膨胀,和当前的通货膨胀,受损者都是百姓和工薪阶层。房价是带动中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百姓埋单。但是从银行率先得到信贷的房地产商,却成为通货膨胀中的受益者。

政府在处置通货膨胀时,很难处置到通货紧缩的程度,因为那样损伤产业,所以物价只有上涨,极少下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3-26 19:01:00
应该从微观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