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是我最近攻读的一本经济学类书籍。《XXX经济学》之类的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按说数目应该再增一百万倍也不止。然而这个令人担扰的局面终究没有发生,这就要归功于经济学理论了。每一个经济学理论都像一种木匠工具----手拿锤子的经济学家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都是钉子;而手里有个扳手的经济学家放眼望去则满眼都是螺丝帽。这么一来,有资格放在木匠工具箱里的大家伙就很有限了。不计其数的小零碎散落在女人的手袋里用来修眉毛锉死皮,退出了木匠业,哦不,经济学领域。
  《牛奶可乐经济学》中,罗伯特•弗兰克手上的锤子不是牛奶和可乐,而是两个他认为最基础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机会成本:你为了从事某活动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成本效益原则: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意为惟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这么做。
  《牛奶可乐经济学》中的主要观点有:虽然经济学界人士一致公认这两个概念很基础很重要,简直堪比物理学的牛顿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理,但是真正理解它们是什么意思的经济学人却很少。面对一个有关机会成本的四选一的选择题,88名非经济学专业的大学生答对的占17.2%;270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笿对的却只有7.4%;更离谱的是,199名专业经济学家中答对的也只有21.6%。请注意,三组人群中没有一组的表现好过闭上眼睛乱填,那样至少还有25%的正确率。看来,按照经济学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它作为一门把人变得更蠢的学问,是卓有成效的。
  这一惨痛事实,激发起作者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责任感,举起“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的锤子敲打一切:牛奶盒为什么是方的、可乐罐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酒吧喝水要钱,却免费提供花生米?为什么和三流大学相比,一流大学学费并没有提价很多?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问题,一一敲击。
  但,这个世界不都是由钉子构成的。以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打字----为例。一个人一生中要用非常多的时间来打字,显然花点时间去掌握一种更高级更专业的输入法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对于一个熟手来说,用五笔可以打到120~140/分钟,而拼音输入却只有100~120/分钟。但很多人就是不学,理由令经济学家们气恼:习惯了。另外,现在通行的键盘,是为了避免打字过快而故意设计成这么不方便的。盖因当时的针式打字机如果打字太快,前一针来不及退回来,会形成“粘笔”。如今早就没有打字机了,这种故意设计成低效的键盘却一直保留下来,成为钉子世界中又一刺眼的例外,以时时提醒手拿锤子的经济学家们注意一件小事:适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