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爱问频道有很多坛友关注并提出了SCI、EI等期刊投稿与写作方面的问题,小编帮大家整理归总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亲们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更好的朔源其发展历史,它们的功用和特点等等,更好地把握并应用于学习和科研生活中。
(一)SCI、EI、核心期刊的前世今生
每天邮箱里几乎都有论文代写、代发之类的邮件,而且什么EI收录、SCI收录、影响因子多少、北大核心期刊、中科院核心期刊、南大核心期刊等等,弄得门清。有的时候看着这些邮件真的会觉得又可气又可笑,什么时候图情专业的看家学问竟然扭曲变形至此?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很长一段时期内,EI、SCI这样的检索工具曾经是人们查找文献信息的重要工具,而核心期刊的概念也是因图书馆采访工作的需要而产生的,现在却都用来评价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身为图情专业的人,真不知道是应该骄傲呢还是汗颜!
所以一直想科普一下图情专业中的这些检索工具,简单介绍它们主要用来干什么的,那些评价功能又是如何越来越发扬光大起来的。当年没有数据库的时候,科研人员包括图书情报服务人员要从那些期刊中找到与研究相关的文献比现在可困难多了,于是便有了被称为二次文献的检索期刊,它们把分散在不同期刊中的相同学科或主题的文章集中报道,标出来源以便循着检索期刊的线索可以找到原文。当时几个最著名的检索期刊EI、CA、SA、SCI,其实最主要的特点便是有明确的学科界线,比如EI主要收录工程类的文献,纯理论性的文献是不收的,CA收化学化工相关的文献,SA的四个分辑也有明确的学科范围,A辑:物理文摘、B辑:电气与电学、C辑:计算机与控制、D辑:信息技术,而SCI则除了揭示文献间的引用和被引关系外,在学科上也是偏数理化生理论性文献。这种学科特点其实一直到现在还留着影子呢,不少工程类学科的学者经常会抱怨以SCI作为成果评价依据对他们的不公,因为被SCI收录的工程类期刊还是占比相对较少的。但从信息检索的角度看,这样的学科划分更有利于文献的收集和利用,特别是没有电脑和数据库的情况下,检索工具要兼顾收集文献的全面性与检索的效率。这些检索期刊在收录文献的时候是经过筛选的,如EI的收录原则是对工程类研究有参考价值的文献,所以对来源期刊中的论文还要进行再次选择,一些专题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和参考价值不高的短论文、报道类文献都不收,SCI则对入选的期刊有比较严格的选择,入选的期刊都必须有比较完善的引文规范。稍早时候,被这些检索期刊选为源期刊,对期刊来说算是一种荣誉,至少从某个角度说明期刊的质量相对较高,这一点基本可算是期刊界和图情界的共识,因为图书馆在采购期刊的时候,该刊是否被某个检索期刊收录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再来看看核心期刊是个什么概念。这在开始的时候是图书馆采访人员提出的一个概念,因为期刊的特点,有些期刊专业面比较窄,有些则比较宽泛,而大多数某研究方向的学者都愿意把专业论文发表在专业相关度最高的期刊上,这样更能实现同行间的交流,所以,图书馆在采访某研究领域的期刊时,便会按期刊收录该专业文献的情况画几个圈,最中心的期刊收录了该领域的大多数文献,便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当然,这个圈可大可小,如果核心圈的百分比为60%,也许20种期刊就差不多了,核心圈的百分比如果是70%,也许就有40种期刊了,第二个圈为相关圈,能包含该领域大概95%的文献。图书馆一般能把某学科相关圈内的期刊都采购了,就算基本收全了该领域的相关期刊了,因为剩下的那5%的文献也许分散在数百种期刊内。所以进入核心期刊圈的期刊其实都属于专业比较明确的,一些综合类、交叉学科类的期刊大多不会进入核心期刊圈,只能进入相关圈内。当今如此著名的《Science》、《Nature》这样的期刊估计都不能进入某学科的核心期刊圈,当然它们可能进入许多学科和领域的相关期刊圈。类似大学学报之类的综合性期刊也不会成为核心期刊,除非一些专业院校的学报。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SCI、EI、核心期刊,这些在评价期刊的时候可以作为重要依据的东西,不仅图书馆的人在应用,科研管理人员也拿来用了。当然,在基数比较大的时候,被这些检索工具收录的论文数、引文数等等,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机构的科研情况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用它来评价一个人、一篇论文的质量,那一定是不靠谱的。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图情界的人还是很高兴本专业的成果能有更广阔的用途的,但深谐此中原理的图情人士很快发现一些评价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只看影响因子的话,不同学科间影响因子相差是很大的;只看被引的多少也难反映文章的质量。可科研管理人员接受这些意见的结果是又弄了什么期刊分区、TOP期刊等概念。而所有这种做法的前提其实都是在“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好论文”这个概念下的,甚至期刊有多好便等于论文有多好,这才有把发表Nature或Science论文的事情作为新闻来报道的,其实从科研的角度看,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论文完全不是一件值得报道的事情,只有某研究有什么重大意义和价值,比如解决了某难题,有新的创造发现等等,才是一件应该报道和介绍的。
在这过程中,SCI、EI以及核心期刊本身也开始凌乱了,逐渐背离了它们最初的目标,而更多关注论文的形式和期刊的质量,并以数据库的评价功能作为主要的卖点,这一点WOS数据库表现尤甚。而检索工具的专业特性却不断淡化,现在可以看到SCI也收录许多工程类的文献,而EI更是大量收录了基础科学的文献,专业性却越来越模糊了。核心期刊更是出现了“综合类核心期刊”的概念,说实话,刚看到的时候我有很长时间都困惑着,后来学习了“与时俱进”这个词,才让自己慢慢适应起来的。
(二)把SCI请下神坛
SCI作为一个检索工具其实是非常好的,它的宗旨与其他检索工具略有不同,这个我之前已经有介绍,其他的检索工具主要目的是“收全”,即把特定学科或范围内的相关重要文献全部收录,而SCI则主要通过引文关注研究过程,包括起始、传承、后续。所以它在期刊的选择时对引文和参考文献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因为这样的特点它在学科的选择上也倾向于偏科学偏理论的数理化生,因为这些方面的研究有更多的传承性和更长的研究周期,而工程和应用类的研究一般研究周期较短,参考文献也相对较少。这样的思路从检索文献或找参考资料的角度看是有独特意义的。比如,A研究借鉴或使用了B研究的理论或成果,从主题和关键词等途径是看不到这两者的交集的,但从引文的角度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两者的关系。当然SCI这样的文献揭示方法,在它还是印刷版的时候是做得很累的,那时它对每篇论文的揭示只有题录,但要做许多引文的数据和被引的数据,不少用户都批评它对文献的揭示不够,检索也特别麻烦。当然,在成为电子版的数据库后,SCI对文献的揭示就全面深入多了,包括也提供内容摘要信息,所以作为一种检索工具,它的功能更强大了。
而SCI到目前为止它的最主要功能还是检索工具,我想这在今后也不太可能有变化,只是它可以在文献收录的全面性或期刊选择的标准等方面作更多的调整。SCI的另一个功能是期刊评价,因为从引文数据中可以计算出期刊的影响因子,通过IF进行期刊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确的,即同一学科领域的期刊中,影响因子越高,质量也越高,当然,这只能反映一种大体趋势,一定有个别特例不符合这种情况,而且要影响因子的差距达到一定的跨度时准确性才高。比如,某学科的期刊如按影响因子排序,排第九和第十的两种期刊,未必后者质量不如前者,但排第一的期刊质量一定高于排第十的。也有期刊专发综述类文章,这样的期刊影响因子也会高,但未必说明期刊的整体质量高。后有研究者把影响因子评价期刊的基本思路用来评价论文和作者,当然,很多情况下这也是有其道理的,便如SCI每年根据引文数据分析预测诺贝尔奖得主,有多次预测成功,这并非完全是运气,因为一组论文被引多,或某作者的论文被引多,至少说明这些论文或作者的影响力比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力是与成果的价值成正比的。当然,在评价论文和作者的时候,出现特例的概率要大大高于期刊评价,只有在数据量够大、样本够多的情况下准确性才比较高。所以国外用SCI的论文数和被引数来作为评价指标的时候,大多数用来评价一个国家或一个机构的情况,不会用来评价某个人或某篇论文。
而正是SCI的评价功能让一些人又爱又恨。有句话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在SCI的这个功能上倒是很贴切的。本来这个评价功能无论去评价论文还是作者,至少是增加了一个角度和指标,问题在于现在把这个评价变为唯一指标,而规则的修改也是在不改变基本思路的情况下,所以让不少人对SCI越来越排斥和抵制。比如按SCI收录的论文数发奖励,每篇论文奖金若干,便鼓励了不少人写灌水论文,并投机取巧专找出版周期短、发文容易的低端期刊投稿。为防止这种情况,于是又推出了看期刊的影响因子,我看到有人说单位按影响因子的多少决定奖金的数额,当时便差点要晕倒。因为不同学科间的影响因子的差距可不是一点点。如微生物MICROBIOLOGY学科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NATREV MICROBIOL 2012年的IF是22.49,而数学 MATHEMATICS 学科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J AM MATH SOC 2012年的IF是3.567,这种简单的方法哪里能起到本来希望的作用呢,只能让数学专业的人恨不得去转行。于是又有期刊分区的概念,但逃不出一种思路,即“好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好论文”。但再好的期刊也不排除会发表几篇烂文章,而所谓的差期刊也可能会发表一些好论文的。所以,需要改变的其实是管理和评价的思路。
但SCI无罪,作为检索工具,它一直在发挥作用,作为评价工具,适度的使用也是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的。从检索工具的角度看,SCI今后在收录学科的平衡方面应该作更多改观,数据库时代已经不必如印刷版的时候对数据量有更多限制,现在出现的Google Scholar、 Scopus等也有引文分析和作者分析等功能,数据量则比SCI大多了,所以也许它的评价功能仍是其不能抛弃的功能,但无论是它自己的宣传还是使用者,都应该对这种评价的局限性有充分的认识。
注:根据赵美娣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的整理,有一定删减。
【小编后记】:
- 各位亲,积累了什么经管学习、生活疑难问题?想知道更多答案?来爱问踩踩吧l
- 让‘爱问’成为您分享知识、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工具!
注:帮助人大经济论坛推广,复制贴子内容(带人大经济论坛网址)并发到其他论坛和网站;或点击贴子标题后的“推广有奖”,把本贴推荐到QQ群或自己的微博(最好@人大经济论坛),然后跟贴贴出链接或截图,证明已作推广的,将获得如下论坛币的奖励!
活动奖励方式(同一个群或微博分享算一次,所有截图均需显示分享人数,否则默认低档奖励):
1.凡分享的QQ群,人数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2.凡分享到微博,您的粉丝在100人以下的,视情况奖励10-40论坛币;100-300人的,奖励50论坛币(每群限奖励一次);300人以上的奖励60-100论坛币。
3.凡分享到其他网站(包括校内网等),帖子保留一天以上的,奖励100论坛币。
4.凡分享超过10次的,另外奖励200论坛币;凡分享超过20次的,另外奖励500论坛币;凡分享超过50次的,奖励1000论坛币。
5.逢8抢楼,凡回复的楼层尾数逢8,活动结束后,每位额外奖励10论坛币,欢迎抢楼!
6.所有奖励均可叠加,奖励不封顶。
更多精彩内容请安装人大经济论坛手机客户端:http://www.peixun.net/misc/a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