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号歼-20是我国最新研制出的一款第四代战斗机,相比之前试飞的歼-20型号,2011号很不一样,也因此备受关注。光从外表上看,就能很明显地看出2011号歼-20的独特之处:主翼动作筒缩小、进气口形状改变、机头下方安装有EOTS(光电瞄准系统)传感器、垂直尾翼切尖、发动机尾喷管缩短、座舱盖加装加强框等等。
近日,更多的2011号歼-20新图曝光,军迷们的关注点也从那些显而易见的“大改”处转移到了更为细节的地方。一张2011号歼-20进气道外侧的神秘六边形装置的图片,就引起了不少军迷的高度关注。从外形上看,这个装置以规则的六边形附着在进气道外侧,内部有类似网格的构造,一前一后共有两个,如同两扇小窗。那么,这个神秘的六边形装置到底为何物?又有何功能?
与歼-20一样采用DSI技术的F-35战斗机,就把燃油空气热交换机安装在了进气道的外侧,这也说明燃油空气热交换机的大小足以安装在这一位置。然而,对于一款设计精密、构造复杂的战争机器而言,任何一个改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2011号歼-20环控系统散热系统位置的改变,意味着其他内部装置也要做出相应变动,那么这种这种变动是否会对战斗机的整体性能造成影响呢?
有网友给出了如下的分析,首先,相比2001、2002号歼-20,2011号机取消了减速板,这意味着机背下方的空间更多了,现在如果再把热交换机移到进气道两侧,省下来的空间和形状位置很适合再放置一个整体油箱,其次,战斗机的背部属于低压区,在大迎角情况下压力会更低,热交换机进气不易,对战机的散热不利。放到机身侧面,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比之前试飞的歼-20型号,2011的进气道向前收缩的角度更加明显,机身侧面弧度更大,两个进气口实际上是向前倾斜的,进气效率更高。
歼-20四代机的每一个改动都牵动着军迷的心,这些不断的大改小改中也蕴藏着中国航空人的细心与认真。一款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就是一个国家最优秀工人的智慧结晶,是一个国家整体工业实力的展现。我们也期待中国的第四、第五代战斗机能够越来越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的空中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