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131 9
2014-04-24
央企十年 中国气质——论中国第一代全球企业的崛起

  2013年是国资委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央企——中央国有企业作为独特群体,在中国经济中获得了核心地位,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的兴起和繁荣,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了引领者的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央企走向世界的脚步在整体加快,并与其他企业呼应,中国第一代全球企业的崛起已初见轮廓。

  央企十年快速发展的原因

  在发掘真相之前,首先要排除几种因长期渲染而形成的流行意见的干扰:

  第一种说法认为央企发展快是因为有垄断。这种认识有很大的缺陷,因为目前大部分央企所处行业是竞争性行业。通常所说的垄断,指的是几个部委整体转制的企业,包括石油系统(三大油)、航空系统(三大航)、电信系统(三大运营商)、电网系统(原电力工业部变成国家电力公司后进一步分拆,其中电网主体转变为国家电网),再排除私企无力涉足的航天和航空制造领域,可以说,这十年突飞猛进的煤炭、发电、水泥、钢铁、有色金属等重大领域,没有一个是央企垄断的行业。而在“油航两电”中,两个行业如电信、电网,因为网络属性倾向于自然垄断,一个行业如石油,因其上游石油开采存在巨大风险,趋向于大企业经营,这些是被世界工业史证明的结果。

  第二种说法是央企垄断高价带来厚利。这也并不是事实。被抱怨最集中的当属石油系统,事实上我国地质条件非常破碎,缺油少气,资源条件无法满足近十几年来快速增长的需求,只能到海外买油,有条件再摸索采油。而且我国石油工业体系建立之初靠人海战术,目前企业老员工负担很重。同时,由于我国对于炼油环节实行价格管控,炼油行业一直亏损。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下,三大集团主要靠着国际石油价格这十年的高涨才有所积累。所以,拿我国的油价和资源极其丰富且占据霸主地位的美国的油价来对比,是非常错误的。实际上我国和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欧日俄及发展中邻国相比,油价并不昂贵。再比如电信系统,中国移动一直大象快跑,布局世界最完善的移动通信网,其战略是相当积极的,带动了华为、中兴等设备商快速发展,实现了规模经济,其服务资费远低于欧洲和拉美,性价比超过美国。再看电网系统,中国民用用电价格一直因为服务民生而长期不提价乃至降价(如在农村地区),而国家电网在技术和大型项目上的持续跃进是要巨额资金投入的。十年来,国家电网除了依靠债务融资外,利润积累都进行了再投资,已经拖累了上游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水平。

  第三种说法是央企靠房地产行业牟利。这也是严重的以偏概全。央企主业有严格限定,能大规模经营房地产业务的主要是原窗口公司型央企和部分工程建设类央企。在2003年以来的房地产热潮中,真正受益的是“招保万金”这样的公司,其中没有一个典型央企。目前地产业务是重要主业的央企,多为招商局、保利、中粮、华润、中化、五矿等窗口公司或外贸型央企,以及拥有中海地产和中建地产的中国建筑这样的工程建设企业。

  其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错误印象,和大部分央企的行业属性有关。央企从事的行业通常属于生产资料领域,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距离,或者虽然在终端意义上属于消费型行业,但产业链条很长,工业系统内部复杂性难为人理解,比如石油和电信。近十年来中国企业的“声誉”被消费品行业、房地产行业或时髦的互联网行业所占据,央企少人关注。另外,少数经济学家和财媒记者,迷信西方经济学,对我国工业系统缺乏深入了解,这都是错误印象被推波助澜的原因。

  那么,十年来,央企走过了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其中多数央企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从时间阶段看,受益于国际大环境。一些企业在2003年之前就已经有相对较好的业绩,比如石油部门,在国际油价2001年起回升的支持下,业绩已经开始改善。电力系统中的发电企业和其上游的汽轮机制造企业,在21世纪初兼享需求上升和低煤价之利,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和利润积累。之后的2003—2007年,是我国一举实现重化工业化的五年,也是整个央企群体迅速发展的五年。这一时期,中国同时享受双重红利:金融危机前欧美需求带动的贸易需求,和自身工业化与城市化建设的巨量需求。工业化核心部门、外贸部门、建设工程部门的央企都因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设计院等科研类央企也被拉动,资产和收入十几倍、几十倍的扩张。2007年下半年起,伴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的到来,很多领域出现价格暴涨暴跌,给相关产业带来的损伤影响深远(比如航运领域)。是否在2003—2007年风调雨顺的日子里做了提前的战略准备,也成为区分优秀央企与一般乃至陷入困境的央企的分水岭。

  总体来说,优秀央企多在这几类群体中脱颖而出:第一,部委整体或主体转换形成的央企,特点是本身是专业大系统,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很高,直面支撑高速发展的大型经济体关键基础系统运转的压力,上进动力极强。国家电网就是这个群体的优秀典型。第二,高度竞争性行业的央企,90年代的改革中,煤炭、建材、钢铁、有色领域采取了“把大中型国企直接下放到省”的策略,这些领域的央企通常在行业里本来就不是最强大的,这类央企要壮大,就必须通过收购其他企业并进行整合来实现。中国建材就是这类央企中的优秀代表。第三,地区性企业“撮合”而成的央企,以建筑工程类央企和个别制造业类、发电类央企为典型。这类央企的成功,和总部实现对各地方公司的有效控制并能进行有序战略布局密切相关。优秀案例有中国建筑、中国南车等。第四,科研类央企。经营有方的科研类央企往往转型做生产,成为装备制造企业。中煤科工集团旗下的主体上市公司天地科技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确实有央企在过去五年中出现了重大亏损。但“央企巨亏”的来源非常集中,主要可归于“三中”:中国远洋、中国铝业、中国中冶。这三家企业自金融危机以来,都遭遇过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年亏损,有的企业还不止亏损一年。这三家企业的亏损很有代表性,主要原因来自三方面:第一,主营业务亏损,这多半和原有负担有关。包括人员负担和落后技术的成本负担,中国铝业和中国中冶有这个特点。第二,2003—2007年跟着国际形势走得太顺,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的主脉络,2007年之后遭遇国际价格大震荡从而受挫。中国远洋,中国铝业都有这方面因素。第三,“走出去”时在海外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这集中表现在中国铝业和中国中冶身上。三个主要原因无一与所有制性质有关,其中两个重要原因都是世界经济体系变化过程中的派生物。

  优秀央企快速发展的核心要素

  国家电网、中国建材两大央企,虽然属性不同,发展方法不同,但在其十年崛起的历程中,有着共同特点:重点鲜明,建立了核心骨架,而这些骨架由节点性事件、项目所打造。所以“抓重点、立骨架”是优秀央企崛起的核心要素,只不过不同企业载体不同,对于部委整体或主体转制的自然垄断行业,骨架以大项目为载体——这就是国家电网的特高压工程;在极度竞争的行业里,就以资本市场加收购重组为载体——这就是与中国建材“央企市营,整合民营”的战略。抓重点、立骨架的目标就是做主流,做大企业,做挑大梁的国家大企业。

  有骨架之后再有血肉,这个血肉不限于“体系内”,还蔓延到整个中国经济系统。大型工程带动或资本市场整合撬动的技术、经济秩序的形成,并不是央企包揽的事情,而是带动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给他们创造机会,形成有序、多层次良性竞争的生态结构,是多方受惠的系统工程。国家电网拉动众多电力设备企业的成长,中国建材的整合带动无数民营企业走出困境,都说明大型央企和众多民营企业的关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产业升级如此之快,一些领域涌现出新一代“中坚企业”,和中国有几个挑大梁的大型企业是密切相关的。这些挑大梁的大型央企,是真正能带动中小企业繁荣的力量。只有大企业形成参天大树般的脉络,才可能在丰富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衍生出众多细分市场,让中小企业去专门攻克,最后形成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同时,这十年崛起的优秀央企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其核心骨架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形成的,并且核心骨架的跨越式发展与骨架下有序的产业生态秩序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大型企业无法按照“完成一个战役再启动下一个战役”的顺序来处理大问题,阵线是全面拉开的,企业必须“滚动发展”。这是这些企业的客观需要。因为一方面,只有这些继承了中国工业体系核心力量的实体,才有能力形成新时期支撑中国产业秩序的骨架;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在21世纪初起步时的基础并不好,容不得他们重复计划经济时代那种“5—8年做一个大工程,做完一个再做下一个”的打法。开放带来的海外竞争、政策环境变化乃至其领导人的年龄限制,都有可能对系统工程造成干扰,“时间窗口”很紧张。这种模式在中国有一个常用的词语来形容:跨越式发展。

  一方面是通过吸收和快速提拔构建人才体系,另一方面是配合重组对于各层级企业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新时代央企这种做系统工程的能力,既超过了原来苏式计划经济的老国企,又超过了已经形成官僚习性的西方跨国公司。这也是近十年大型央企迅速发展的奥妙。

来源: 《红旗文稿》     期号: 2014/08     作者: 简练

http://www.qstheory.cn/hqwg/2014/201408/201404/t20140423_343092.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4-24 09:40:01
好文章,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24 09:56:40
了解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24 10:17:50
确实有时候存在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24 11:52:46
都搞不清楚红字的是正话反话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4-24 13:37:22
央企有其必然的垄断因素,敢问,中国这样一个背景下,那个民营企业能靠自己力量发展成像央企这样的庞然大物?估计很难。再说,央企是全民性质的企业,央企职工,特别是领导阶层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前些年甚至是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学校、医院、三产企业,吃尽了企业红利,现在回头说冗余人员多、包袱重,敢问,福利待遇不好,前些年为嘛领导都把自己的子女、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弄进央企、国企,现在把包袱甩给社会,那全民又享受了哪些福利?全民的资产、全民的资源、赚取的红利,是不是多多少少给全民一点汤喝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