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当年的传奇人物王鹏飞写在CCER成立20周年的回忆随笔,欢乐文字间大家感受一下牛校、牛人和他的小伙伴们的风采~
作者简介:王鹏飞2007年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博士,目前是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的副教授,毕业7年已在Econometrica,AER,JME,JET,AEJ:macro等国际top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7篇(
http://ihome.ust.hk/~pfwang/Research.htm),是极为多产的青年宏观经济学家。
CCER 那些传说中的人和事
---王鹏飞
1999 夏天我留在学校准备考研,偶然浏览了中心的网页。 网页的设计很别致, 里面有各个老师的介绍、联系方式和各种工作论文以及毕业学生的去向,并且还有一个专供学生交流的论坛。我在论坛里面注册了帐号并成为一个很活跃的版主,学习之余,常常灌水,海阔天空地讨论看似高深实则幼稚的经济学问题。当时中国正与各国进行加入世贸的艰难谈判,各种观点充斥于学术界和各个bbs。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导致的衰退还在继续发酵。东北很多工人下岗, 我有好几个朋友就因父母下岗而交不起学费。对于经济学的一知半解让我对加入世贸非常反感,觉得世贸肯定会让中国经济衰退加剧。 1999年的我是一个非常幼稚愤怒而大胆的青年。因为海闻老师积极支持中国加入世贸,我就按照中心网站上提供的邮箱地址给他发了一封言辞激烈的邮件。非常惊奇的是, 几天后, 意外地发现海老师给我回了一封很详细的信, 对我逻辑混乱的地方给予一一更正。后来中心开始招收夏令营, 因为我们的学校不能提供正式的成绩, 我又写了一封邮件给海老师, 他很快又回了,叫我按记忆把各科成绩写上,以后再补上正式的成绩单。 当时我非常感动,虽然没有被夏令营录取,但是立马下了非中心不上的考研决心。 中心的考试分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我因为口头表达不行, 为了能在笔试中有一个好的成绩, 我一口气做完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后面5000多道习题和市面上几乎所有数学和英语的考研题。 笔试非常顺利,而面试正如我所担心的一样很不理想。 最后勉强靠笔试的成绩保留入学资格。 当时北大学生宿舍紧张, 综合排名靠后边的同学只能自己找房子住。 面试成绩出来后, 我去找海老师理论,质问为什么30分钟的面试占这么大比例。我把海老师堵在中心的大门口, 说我已经try my best 了。那意思就是,您不知道我们考研生的辛苦吗, 我笔试考得这么好还不够么?现在还得自己找房子,这不是难为我吗? 海老师的话让我非常震撼,所以现在还记得。海老师说我们中心不要那种只是try my best 的学生, 而是要 the best的 学生。 海老师说完,又安慰我说他们在海外留学都是自己找房子。你现在连找房子都觉得难,那还说什么要献身经济学。海老师又叫我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他说按面试成绩,我本来应该被刷下来,不过他看了我多篇在中心论坛的发言,觉得我的表现不应该如此不堪。总之我就这样怀着既兴奋又有点郁闷的心情踏入了经济中心。而随后的三年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心是一个收获学识和关怀的地方,学习紧张而快乐。 我向老师学习也跟同学师兄一起进步。很快,我对宋国青老师研究的宏观经济学有了更大的兴趣。所以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就早早选了宋老师做导师。宋老师除了对学生论文要求得十分严格外,其它方面都非常可爱。他做预测非常准确,被誉为中国宏观经济第一人。不过他的女儿小时对此似乎不买账。有一次老师请我们学生吃饭的时候, 宋老师又在谈他今年的预测。他女儿爱跟他抬杠,说街上算命的先生也有准确的时候。他很没有面子便对他女儿说这个月的零花钱没了。他女儿吐了吐舌头,搞得我们哄堂大笑。我对宋老师做预测的本领十分佩服。他看问题有独特的视角。2003年初的时候,我问他对中国经济怎么看。他说会大涨。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居民和企业的活期存款增加很多。我不得其解,他就解说大家拿活期存款不是为了花钱干什么。结果2003年后,中国经济又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2007年我回北京找工作,问他对房价怎么看。他的回答很奇怪,他说有钱买一套,没钱赶紧买两套。结果房价这几年又是一路猛涨。 有一段时间,我们学生霸用了他的办公室。发现他时常会收到各地邮寄来的稿费。基本上是几百一次。而他从来不领取。师妹焦云便怂恿他把钱提出来给学生改善生活。宋老师很爽快,说你去取吧。不过这些钱都取不出来,因为老师身份证上的名字跟他用的笔名同音不同字。我们只能望着这些钱流下无限的口水。
宋老师用的教材是卢卡斯的递归宏观经济学。它像磁铁一样深深吸住了我。 我一有时间就扑在书本上和后边的习题。后面的习题非常难,常常几天也摸不着头绪。跟我对宏观一样感兴趣的还有师兄朱胜豪,他也是宋老师的学生。 他正在学习真实周期理论。 我便跟他一起学习。我边跟他学习模型,边跟同寝的郑忠静学习如何编写Matlab程序。经过几个昼夜的调试,我写的计算真实经济周期的程序终于能运行了。当时的兴奋现在还记忆犹新。这个小小的matlab 程序对我有很大影响。 2002年谢丹阳老师来清华讲课的时候, 我去旁听。 希望能跟他一起做个题目。 题目没有做成, 不过谢老师很热情地给我后来的博士导师文一老师写了一封很强的推荐信,对我的出国申请非常有帮助。
在林老师中国经济学专题上,我们系统地学习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至今获益良多。我们上课的地方就在致福轩,那时候门口前的那棵梧桐树还很不值钱。我们曾在那棵树下搞了好几个中秋晚会。有一年林老师还在晚会上为他太太深情地唱起台湾的民谣。我的第一篇习作是在林老师的启发下写的。 2000年的时候, 到处都讲中国应该发展高科技和新经济。 而林老师却大谈比较优势。 按照林老师的观点, 中国应该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这样的“老”经济,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比较快地完成资本积累。 林老师的逻辑清晰而严紧, 不过大谈发展新经济的观点也似乎很有理由。 我决定做一个小小的经济模型来检验下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我假设有两种技术可以用来生产,不同点是他们的资本密集度不一样。 模型的结论支持林老师的观点。 在资本比较稀缺的情况下, 发展劳动密集的产业反而能加快资本的积累。这种依靠模型来研究经济问题的方式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 这也成了我现在做学问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中心的第二篇论文习作是在跟王勇学习和受他的启发写的。王勇同样是宋老师的学生。他学习非常刻苦。有一次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也在BBS上面灌水,我们几个大水枪都非常兴奋。我们本来的一点对把生命浪费在灌水事业的内疚感瞬间就没了。他对经济增长更加感兴趣。 我们一起讨论学习Paul Romer 的内生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论文。 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论文,Paul Romer 本人很可能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不过文章技术上有一个小小的缺陷, 内生增长依赖技术研发部门具备规模效应。 我发现在研发部门引入资本积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林老师让我在中心做了一个简要的讲座。报告结束后,他对我这种从模型到模型的研究方法很不认同。我当时不以为然。事过多年才能真正体会他此番话的良苦用心。 现在国际顶尖论文杂志发表的60%的论文都是实证文章,即使是理论论文也都是基于重要的经济现象。 现在想,如果早一点体会老师的忠告, 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不过林老师在他给我的推荐信中给了论文很高的评价。 我博士导师文一老师在我入学后一天让我给他讲讲这篇论文。 因为林老师说这论文稍加修改就可以发在the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上。,他想看看到底有没有希望发表。不过后来仔细阅读文献, 想法比较接近的文章已经发在AER 上了, 所以这个习作只有作罢。
我第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 源于宋老师课上给2001届学生的一个习题。该习题把卢卡斯的货币先行中模型中货币流通速度内生化。我对这个想法很感兴趣。所以毕业论文就把它进行扩展用它来分析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写论文的过程得到宋老师很多帮助。有一天宋老师开玩笑说他都成了我助研了, 因为他总要帮我找数据。林老师是宋老师几个学生的答辩委员会的主席。这次林老师没有多提问题,可能是想放我们一马,让我们顺利毕业。毕业后,人大的叶茂调侃我说听说你对货币经济学做了很重大的贡献。我问他开什么玩笑,原来他听林老师夸过这篇论文。我想虽然是老师谬赞,不过还是很受鼓舞。中心高强度的训练, 让我博士生第一年特别轻松。 我把从毕业论文中学习的分析工具,在博士生第一年的时候用到第一篇发表的论文上。
中心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体现在很多的细节上。老师们体会住校外同学的辛苦, 入学不久就帮我们解决了住房问题。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 我们班上好几个人的论文被中国经济学年会给录取了。中心给学生预订火车软卧车票和酒店,而当时这些待遇在其它地方都是不可想象的。我去开会的时候,第一次穿西装,也不知道剪掉衣袖上的商标。海老师很认真给我们几个同学讲了一些基本的礼仪。那次去开会的时候,姚洋老师跟我们学生一起背着中心新创立的《中国经济学季刊》去进行宣传。西安是姚老师的故乡,他便请我们边喝咖啡边聊西安的一些历史。也非常真诚地谈他做研究的心得和他的人生阅历。姚老师鼓励我们做一些小的问题。 这些对我们非常有启发性。那一届经济学年会的特邀嘉宾是Arnold C. Harberger老先生。Harberger 很有名,福利经济学中的用来形容垄断造成的福利尽损失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他的学生有我们所熟悉的大名鼎鼎的邹志庄和理性预期的开山鼻祖Lucas。他的很多学生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回到南美进行了著名的市场化改革,被称为Chicago boys。不难想象,会上不乏想跟老先生合影陶瓷的。而中心老师特地安排我们一群学生跟老先生坐在一桌,把这个机会给了我们几个学生。我非常无耻地抓住这个机会跟老先生和他的太太练习口语。后来我申请出国的时候,offer来得特别得迟。 刚好3月初, Boston 大学的一位老师来访问。 林老师便让我负责接待,陪这位老师游览北京。两天时间中, 也跟他讨论了不少的经济学问题。 这位老师对我印象不错, 回去努力帮我争取BU的奖学金。另外我出国的时候手头紧张,也是向宋老师借的盘缠。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几个学生几乎霸占了老宋的办公室。因为可以方便打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