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收益率和期现利差的关系与美国截然相反,仍然呈现反向发展的结构。2008年,我国GDP和CPI同时回落,经济增长压力较大。收益率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从高点迅速回落,但期限利差在2008年年底前却一直变化不大。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尚未波及我国,即QE尚未推出,资金流入压力不大。在通胀和经济同时回落的情况下,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同时下跌,期限利差维持平稳。
2008年年末QE推出预期形成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急剧下降,期限利差狂涨到近年来的最高点。2009年后,国家推出政策加大投资,经济和通胀从低点开始回升,但GDP水平仍然从危机前的13%—14%回落到7%—8%的水平。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预期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国外热钱流入不断增加,期限利差从高点缓慢回落。这种表现与利差周期中经济过热时期相似。
2011年,人民币从升值预期转向了贬值预期,热钱流入放缓,CPI开始回落。此时央行加大放水力度,全年净投放资金19070亿元来对冲升值预期,这导致短期利率走低。从2010年开始,我国GDP目标和实际走势不断下滑,但融资需求仍然高企,长期利率居高不下,这就导致了期现利差从低位回升。但到了2012年,实体经济面临巨大困难和融资需求大大减弱后,利差也重新开始下跌。
2013年,经济和通胀无太大变化,但6月开始,“钱荒”带来了债券收益率不断上涨,但当时投资者对未来流动性方向仍不确定,利差变化不大。2013年9月,流动性趋紧预期在市场中普遍形成,市场开始抛售长债而购入防御性较高的债,期限利差不断增大。因此,2013年收益率和利差的走势主要受经济降杠杆和央行维稳的态度所影响。
综合分析期限利差与收益率,能更全面地把握经济发展和通胀对债市的影响。当然,只凭期限利差模型来分析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难免有点力不从心,但抛开某个时期的特殊政策,利差分析对研究整个经济发展的脉络也比较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