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留学 外语学习
869 0
2014-05-05
        1、国外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其趋势是什么?
        答:(1)基本理念是:

       
        ①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儿童的基础学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关注点。读、算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是未来公民所不可缺的,基础学力是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使儿童具备基础学力是课程改革首要的目标。

       
        ②信息素养的养成。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儿童应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能力。

       
        ③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具备开放性思维与创新精神,需要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开放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例如,日本在2000年3月召开教育改革国民会议,会议主席江琦玲於奈呼吁,日本需要拥有“以丰富的想像力、预见力为基础的,创造思想、新方法的能力”,“今后,如何培养创造力是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为适应国际化的发展,外语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此外,跨文化的理解与世界大同意识也是开放的时代所必需的。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发展,对别国文化的尊重、认同和欣赏显得越来越重要。教育应培养儿童对各种文化的理解,课程改革也强调跨文化意识。

       
        ④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重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价值观提培养和道德教育。

       
        ⑤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儿童经验,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发展学习修改是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关注点。

        (2)课程改革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2002年论述题)
       
        ①重视课程的整体功能。现代课程,超越了智力本位的课程观,强调通过课程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完整性目标,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发展作为课程实施的宗旨,从而实现知识与智力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②强调加强基础。轻裘缓带提高公民基本素质和基本素质和基本学习能力,要求加强基础性、范例性,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要求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克服传统学科课程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综合性;要求课程中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③重视智力开发、学习能力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性。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自学能力,并尽量让学生观察、动手,手脑并用,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④重视个别差异。各国课程设置都表现出较大的弹性,便于老师充分发挥创造性,便于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

       
        ⑤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

       
        ⑥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加强国际交流相辅相成。

         
        2、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我国的课程改革大多是对原有的不合理的单一的课程结构,陈旧的缺乏理论尝试的教材内容,以及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精神的旧有课程模式的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集中体现了这些改革取向。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未来基础教育的课程应克服要么过分强调修改发民忽视应承担的责任,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修改发展的片面性,追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结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基础教育应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个性发展,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开拓创造性,不仅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而且要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为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类型结构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除学科课程外,还开设了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同时,给予选修课程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更大的空间。均衡科目结构,使传统佑护学科的比例适当降低,使得课程结构中各科目间的比例较为均衡,同时,有利于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增强地方和学校对课程的选择。

       
        (3)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课程内容的敏繁、难、偏、旧的状态,既要体现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及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等等。

       
        (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等。改变为长期以来将接受学习的方式单一化、绝对化,甚至将其沦落为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中,老师讲授虽然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但主张老师能够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的定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改变过去国家集中管理课程的善,赋予地方和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调动地方和学校主动开发和建设课程的积极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

       
        (6)改善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鼓励在教学中采用多种评价手段,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相关阅读:教育硕士考试科目http://www.xyg100.com/jiaoyushuoshi_kemu.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