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16 6
2008-04-03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宜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五年连续两位数增长后,官方首次公开预警:“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

在4月1日中国国务院公布的2008年工作要点中,宏观调控目标似乎有些自相矛盾:“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经济下滑”,这凸显了中国决策当局在当前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迷茫状态。

同样可能会出现摇摆的还有去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刚刚确定的2008年紧缩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经济学家甚至政府智囊正在呼吁:立即采取“从宽”的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紧货币;或者,起码保持一定的“弹性”,不要绷的太紧……

--------------------------------------------------------------------------------

--------------------------------------------------------------------------------


而事实上,央行在今年除1月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继续执行信贷额度控制外,似乎还未有过多紧缩措施出台。而在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将贷款基准利率调高了135个基点。

正如经济学家始终没能解释清持续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 “中国经济奇迹”一样,对于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通胀的起因……都仍存在较大分歧。

从猪肉开始,一直到CPI八大类消费和服务商品中5类价格上涨,本次通胀成因的两大阵营,“货币推动”和非货币推动(其中又分出“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始终彼此争论不休,互相无法说服。

而不同的病因即产生完全不相同的政策主张。如果是货币推动,唯一简单的选择是紧缩货币供给。而成本推动则和紧缩货币政策毫无关系。

GDP和CPI之间的孰清孰重的权衡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和混乱。诸多不确定性,也难怪温家宝总理会感叹“2008年恐怕是中国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

决策当局在去年年底确定货币政策和通胀目标时可能并没有预料到事态的转变之快。2008年还未完全展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出口和投资都显现出不甚乐观的征兆。

最新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2月出口值同比增幅仅6.5%,为近六年来的低点,1到2月累计中国对美出口仅增长0.4%,几乎停滞,而去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还保持在20%以上,到年末下降到6.8%。而2月份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也仅增长1%。2月贸易顺差约为85亿美元,同比下降64%,而去年月均贸易顺差额为220亿美元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自2003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高潮,到去年6月已达到繁荣的顶点,6月以后开始逐步下滑,表现为工业生产与投资速度的回落。

而美国在短期内不同寻常的大幅下调利率似乎也提醒了中国的决策者: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可能要比想象中的更加严重。

仅仅两个月过去,4.8%的通胀目标被大多数人认为仅仅是导向性和引导预期的作用,实现的可能性为零。

而经济学家已经从1月底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尚且模糊的讲话中嗅出了一丝政策转向的味道。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在2月初就已经调整了中国央行利率政策预期,由“08年上半年2次利率上调”变为“2008年不会有利率上调”。

在对外表述中,无论是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工作要点,还是央行三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仍然坚持“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口径。但央行也指出,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中谢幕,恰恰又赶上了由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在一切都尚不明朗的前提下,过于前瞻性的年度调控目标和政策似乎应该让位于更加灵活的中、短期目标,以便随走随看,及时调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马宜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五年连续两位数增长后,官方首次公开预警:“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

在4月1日中国国务院公布的2008年工作要点中,宏观调控目标似乎有些自相矛盾:“既要防止经济过热……又要防止经济下滑”,这凸显了中国决策当局在当前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下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迷茫状态。

同样可能会出现摇摆的还有去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刚刚确定的2008年紧缩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经济学家甚至政府智囊正在呼吁:立即采取“从宽”的宏观调控政策;“放松”紧货币;或者,起码保持一定的“弹性”,不要绷的太紧……

--------------------------------------------------------------------------------

--------------------------------------------------------------------------------


而事实上,央行在今年除1月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继续执行信贷额度控制外,似乎还未有过多紧缩措施出台。而在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将贷款基准利率调高了135个基点。

正如经济学家始终没能解释清持续几年“高增长,低通胀”的 “中国经济奇迹”一样,对于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问题从宏观调控目标,货币政策,通胀的起因……都仍存在较大分歧。

从猪肉开始,一直到CPI八大类消费和服务商品中5类价格上涨,本次通胀成因的两大阵营,“货币推动”和非货币推动(其中又分出“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始终彼此争论不休,互相无法说服。

而不同的病因即产生完全不相同的政策主张。如果是货币推动,唯一简单的选择是紧缩货币供给。而成本推动则和紧缩货币政策毫无关系。

GDP和CPI之间的孰清孰重的权衡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多目标和混乱。诸多不确定性,也难怪温家宝总理会感叹“2008年恐怕是中国经济上最为困难的一年”。

决策当局在去年年底确定货币政策和通胀目标时可能并没有预料到事态的转变之快。2008年还未完全展开,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出口和投资都显现出不甚乐观的征兆。

最新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2月出口值同比增幅仅6.5%,为近六年来的低点,1到2月累计中国对美出口仅增长0.4%,几乎停滞,而去年一季度中国对美出口增长率还保持在20%以上,到年末下降到6.8%。而2月份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也仅增长1%。2月贸易顺差约为85亿美元,同比下降64%,而去年月均贸易顺差额为220亿美元左右。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自2003年开始的本轮经济增长高潮,到去年6月已达到繁荣的顶点,6月以后开始逐步下滑,表现为工业生产与投资速度的回落。

而美国在短期内不同寻常的大幅下调利率似乎也提醒了中国的决策者:美国经济大幅下滑的风险可能要比想象中的更加严重。

仅仅两个月过去,4.8%的通胀目标被大多数人认为仅仅是导向性和引导预期的作用,实现的可能性为零。

而经济学家已经从1月底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尚且模糊的讲话中嗅出了一丝政策转向的味道。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在2月初就已经调整了中国央行利率政策预期,由“08年上半年2次利率上调”变为“2008年不会有利率上调”。

在对外表述中,无论是国务院刚刚公布的工作要点,还是央行三月底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季度例会,仍然坚持“继续实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口径。但央行也指出,会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中谢幕,恰恰又赶上了由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在一切都尚不明朗的前提下,过于前瞻性的年度调控目标和政策似乎应该让位于更加灵活的中、短期目标,以便随走随看,及时调整。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3 12:24:00

希望中国可以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5 08:33: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5 09:15:00
推荐大家看看郎咸平教授的博客.里面有篇文章指出了中国现在经济的"二元现象",中国经济既有过热的一面又有过冷的一面.所以国家的宏观调空难度增大.简单用调整过热的手段来调整中国经济就更加打击了过冷的行业.希望政府能对症下药,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度过难关,继续蓬勃壮大!!!!!!!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6 21:30:00
值得一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6 22:03:00
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的事情,又要防左,又要打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