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黄岛)韩国PX工厂引发居民恐慌
  2008年1月12日,青岛刚刚下过一场大雪,胶州湾天寒地冻,两个来自中国南方的记者围在丽东化工厂的门口,希望能进去联系采访。自从厦门PX事件以来,中国各地的化工厂,尤其是PX工厂都成了记者们关注的焦点,这个躲在胶州湾里已经悄悄生产了半年多的韩国PX工厂也没有例外。
  工厂里负责媒介联络的领导听明白来意后,毫不犹豫将记者都堵在门外,这家韩国人控股的企业给出的理由是“贵国有规定,媒体不得异地监督”。
  投产还不到一年,丽东化工厂已经受够了当地人的不信任。在组织的两次社区讲解中,工程师耐心的解释总是被愤怒的居民打断,人们根本就无心听他介绍工厂的工艺有多先进,监控措施有多严密,而只是高声质问:“没有毒的话,为什么不在你们韩国建,而跑来污染中国?”面对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韩国工程师只能是一个劲儿鞠躬。
  丽东化工厂是一个投资5.44亿美元的庞大项目,为了拉到这个项目,青岛市政府努力了近10年。但如今,人们对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已经不再抱有一致的看法,这个每年给青岛带来大笔利税的工厂,遭到当地居民的敌视,他们给国家领导人写信控诉,跑到工厂门口静坐,还试图请律师来起诉化工厂,“要么让韩国人和他们的工厂走,要么把我们搬走。”住在化工厂斜对面的老居民冯玉泉就是一个态度坚定的反抗者。
  但是,在当地政府刚刚颁布的拆迁计划中,没有人提及化工厂周围的5个小区、幼儿园、敬老院和中学,至少在未来的5年内,他们仍将与相隔不足千米的PX工厂比邻而居。
  黄岛荒凉
  乘汽艇从胶州湾东岸到西岸,用不了15分钟,但是,一登上西岸的黄岛码头,却像来到另外一座城市,青岛的美丽似乎瞬间蒸发了,这里井架密布、高炉林立,蒙古包一样的巨型储油罐占据了大半个海岸线,与东岸的碧海蓝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你很难想象,这里也是美丽的青岛。
  正在建设的大炼油厂区是海岸线上最壮观的建筑,“3万多工人,1年不到就建起来了。”村民宋光开车带记者参观厂区,他是离厂区最近的小石头村的村民,他的村庄将因此搬迁。政府将给他两套2居室的楼房,来补偿他如今的4间平房。宋光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为即将到来的搬迁兴奋不已。对他来说,这样的大项目,给他带来两套房子,带来了小汽车,还有城市市民的自豪感,他从没想过污染不污染的,“不管怎样,比到海里打渔讨生活的日子强多了。”
  大炼油是21世纪中国第一座千万吨级的炼油项目,总投资约100亿元。为了引进这个项目,前任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费尽了心力。2005年3月,当大炼油项目终于尘埃落定后,在一次与网民的对话中,杜世成说:“石化是在我这一任上兴起的……50年以内,很多人会说炼油是在青岛做了一个大好事,带来财政收入;50年以后,可能大家会说这个家伙给青岛做了一件坏事,带来青岛污染。”
  仅仅过了两年,他一下台,青岛人便骂声四起:一个大炼油把整个胶州湾都弄脏了。在青岛市区采访时,说起大炼油,连出租车司机都在抱怨:“胶州湾里的海鲜还能吃吗?”宋光和他的村子里的大多数村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不做恶评的青岛人。
  对于青岛经济发展来说,大炼油的贡献的确将会是巨大的。有了炼油项目,下游产业链的一系列项目将会迅速聚集,青岛很快就会成为杜世成期许中的“一个世界级的石化基地”。单单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全球重化工业东移的大趋势下,青岛再一次占得了先机,和上个世纪末,中国制造业大发展时青岛占得先机,迅速涌现出海尔、海信一样。
  韩国LG集团投资建设的丽东化工厂正是青岛迈向世界级石化基地的第一步,这个每年能够生产70万吨PX的化工厂带来的利税和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将异常可观。在建成之前,没有什么人表达过反对意见。如果不是厦门PX事件的出现,小镇上的居民与早已习惯了的各种各样的污染源平静相处,生活不会有丝毫波澜。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在有关厦门PX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中,PX化工厂已经像核电站一样让人们心生恐惧,推开窗户总能看到化工厂里白气腾腾的烟囱,“这怎能不让我们害怕呢?”乔月菊说。她是离化工厂最近的小区圣海山庄的居民,3年前,厌倦了老家宁夏石嘴山遮天蔽日的煤灰污染,她倾尽一生积蓄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
  圣海山庄里住的几乎都是她这样逐海而居的外地老人,他们从东北、河南、宁夏、新疆这些远离大海的内陆城市而来。“为的就是住在海边,安享晚年。”可现在,这个化工厂把他们的居住理想全打破了。
  “我们的小区是先于化工厂建成的。”乔月菊说,这让她认定自己是有道理的,一定要讨个说法。“年轻人怕,我可不怕,反正都已经退休了。”和她一样坚持要讨个说法的还有电厂的老党员冯玉泉。
  其实,在整个石化产业区内,丽东化工算不上污染最严重的企业,冯玉泉本身供职的电厂、大炼油项目以及一连串的小化工厂每天都在不停排污。“很多年了,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虽然以前可以忍受电厂的污染,但是现在对于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抱着一致的看法了。
  “既然化工厂已经建起来了,那政府就应该负责把我们搬走。”冯玉泉说。但是,对于搬迁,现在并没有完整的计划,虽然在年初的时候,报纸上说今年将启动黄岛石化区搬迁工作,但具体怎么搬,搬到哪,谁也不知道。在开发区房产管理处拆迁科,记者询问政府最近的搬迁计划时,科长孙曙光一脸茫然:“反正2008年的拆迁计划里是没有这些村庄的,具体的拆迁人还没有定,怎么拆迁,我就更不知道了。”
  即使定了,政府的搬迁计划也仅仅是徐戈庄、小石头、东盐滩几个靠近大炼油的村子,而与化工厂周围的几个社区没有关系。居民们只好自己搬家,离化工厂最近的盈泰小区里,到处都是卖房子的广告,其他几个小区干脆就很少人住进去。
最大的幼儿园也要搬走了,“我们是电厂的幼儿园,那边房子已经在建了,等建好马上就搬过去。”园长阚常芳说:“不搬不行啊,自从这个化工厂来了之后,我们这就没有新入园的孩子了,能把孩子接走的也都接走了。”虽然她请环保公司来做了测试,室内空气的各种指标都很正常,可是家长们还是不放心,连孩子们都知道“丽东化工厂有毒”。
对于黄岛居民来说,20年前,这个小镇就曾经经历过一次油库大爆炸带来的创伤。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先是石油部在海滩上建起了储油区,以便胜利油田的原油出口换取外汇。随着油库和码头的建设,接踵而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高楼迭起,工厂林立,岛上的人口急剧增加。
    1987年的大兴安岭火灾之后,在全国消防大排查中,媒体曾经将黄岛油库的安全隐患曝光,却被有关部门指责报道“失实”,损害了青岛形象。两年后,大祸终于来临,雷击引起的油库大爆炸将黄岛油库区炸成了一片焦土,在爆炸中,80多人伤亡,成千上万吨原油溢满了黄岛四周102公里的海岸线,黑乎乎的原油还扩散到青岛市区,海滨浴场里的防鲨网上、礁石上全都沾上了黑色的油污。
PX工厂像一针冷却剂,将人声鼎沸的海湾小镇慢慢冷却下来。夜幕降临,海岸线上密布的储油罐、热腾腾的烟囱、搬迁的躁动还有化工厂带来的恐慌构成了黄岛的全部。 
尴尬环评 两难困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科研机构如果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很难向支付费用的地方政府方交代,一味顺应地方政府又面临问题暴露后声誉和资质上的风险”
    对于化工企业和居民小区近距离并存的风险,决策者是清楚的。黄岛区政府委托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编制的一份区域环评报告说:本地区主要风险物质为原油、苯、硫化氢等易燃易爆、有毒、恶臭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对周围居民、周围海域造成危害影响。不过,这样的提示,并不能阻止石化项目落户黄岛的步伐。
    青岛“芳烃项目”是丽东化工的另一个名称,同是“芳烃项目”,厦门PX项目(腾龙芳烃)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局。这里没有出现赵玉芬那样的公共知识分子,没有出现为公众代言的政协委员。反对丽东化工的民意集中在网络上,这些文章大部分被锁定,无法跟帖或者回复。
    冯玉泉,当地电厂一位66岁老人,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厚厚的名单。数千人签名抵制丽东化工,但他们所做的仅仅是签名而已。他们认为,采取对抗的方式除了让自己的处境更加艰难外,无法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就连保存这份名单也是需要勇气的,这些签名被原来的持有者视为“定时炸弹”,于是辗转多人到达冯玉泉手中。对于后者来说,唯一可资保护自己的,不过是“33年的党龄”。
    事情的发展印证了绝大多数人的想法。2007年5月22日,丽东化工投产庆典如期而至。在此之前,冯玉泉收到了一份来自黄岛街道办的答复。这份文件列举一堆冷冰冰的法律条文,对冯玉泉反映的问题一一驳斥,看起来思维缜密、有理有据。冯玉泉在“信访人意见”一栏写道:“该答复我们非常有意见,我们准备继续上访。”
    最新的消息是:2007年7月18日,黄岛环保分局代表开发区政府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签订合同,委托后者对黄岛石化基地进行规划环评。中国环境科学院亦是厦门规划环评报告的完成者,并且做出了区域内“发展定位、布局存在矛盾冲突”的结论。
    记者注意到,区政府发布的招标文件中规定,投标人应在中标之日起8个月内,得到国家环保总局的批准文件。这一耐人寻味的条款,已经受到了一些网民的质疑。但对冯玉泉来说,这次规划环评多少可以看成最后的一丝希望。
    北京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设计,石化类工业园区应当先完成规划环评,然后再对其中单个项目进行项目环评。但是因为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本应作为前置环节的规划环评往往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自从国家开辟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后,一些地方政府出于对民众意见的回应,不得不补上规划环评的手续。
    从理论上说,现在具有环评资质的科研机构拥有了更大的市场,但很多机构尽量避免接受这样的委托。“在我们看来,‘补’手续的规划环评通常都是存在各种问题的,作为委托方的地方政府显然希望环评机构能够为其掩盖这些问题并且保证获得环保部门的审查通过”,这位专家说,“科研机构如果坚持独立客观的立场很难向支付费用的地方政府方交代,一味顺应地方政府又面临问题暴露后声誉和资质上的风险,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参与”。
    迟到和诡异的听证
    环保总局拒绝丽东化工环保验收申请之后,当地举行环保公众听证会,一个以“刘公岛社区居民”身份出席会议的代表,其实是开发区环保分局工作人员
    丽东化工和当地社区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展开了。
    2007年11月28日,在竣工投产半年后,丽东化工把50多位老人请到黄岛老年大学。首次见面,是以“老年科普活动”的名义举行的。活动还没开始,乔月菊就和“教务主任”冲突起来。“那个主任给活动定调子,说我们是来受教育的。”乔月菊回忆说,“我说,放屁,我们是受害者”。
    第二次发生在12月26日。学员赵桂华还记得,她像放炮般逼问来自丽东化工的工程师:“既然安全措施很到位,丽东化工为什么不建在市政府门口?”“一旦发生爆炸,有什么措施保障我们的安全?”
    给她印象最深的,并不是那些科普知识。“那个韩国人不断鞠躬,说他只是个管技术的,很多问题解答不了,但是一定会向管理层反映我们的意见,人倒是很客气。”赵桂华说。
    对于丽东化工,这位老人已经丧失了基本的信任。就连韩国人赠送的小礼品、一套来自韩国的牙膏香皂,也被她视为“给点小甜头,想要堵我的嘴”。
    2006年6月,青岛芳烃项目(丽东化工)环保公众听证会在黄岛开发区召开。此时丽东化工已近机械竣工阶段,在此之前,国家环保总局曾以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关规定为由,拒收丽东化工提交的竣工环保验收申请。
    有青岛当地居民指认,相关新闻报道中,一个以“刘公岛社区居民”身份出席会议的代表,其实是开发区环保分局的工作人员。记者查阅发现,《暂行办法》并未对此做法做出禁止性规定。
    在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中心诉讼部部长张兢兢看来,这恰恰是《暂行办法》有待完善的地方。她认为,《暂行办法》并未搭建一个有效的计算模型,对于“代表如何产生”这个核心问题,缺乏程序性的规定。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听证会代表的“广泛代表性”无法得到保证;另一方面,“如果组织者具有倾向性,想要规避围绕项目发生的重要矛盾,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于当地居民的质疑,记者与当地环保局、发改委以及丽东化工进行了联系,但他们都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来源: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