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3900 2
2008-04-08

IT泡沫、房地产泡沫、金融泡沫… 这六、七年,美国经济的戏剧不断。这次次贷危机和
房地产市场崩溃,终于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大失血。花旗等大银行损失了几百亿美元,并大
量裁员。人们在这一系列泡沫破灭之时,也开始进一步地问:这些泡沫的背后,是否还有
一个华尔街的人才泡沫。


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就发表了一篇短文,细述这一泡沫的本末。金融业在美国GDP
中的比重,1947年时为2.3%,1977年上涨到了4.4%,2005年则达到7.7%。如今美国人挣的
工资,每十三美元就有一美元支付给金融业的人。在1980年以前,金融业的从业人员仅比
其他行业的人略微多受了些教育,工资上涨的速度也差不多。但是在1980年后,金融业的
从业人员在教育程度和收入上都与其他行业大幅拉开距离。在六十和七十年代,哈佛的毕
业生更多地成为律师、医生、学术界人士,而并非跑到华尔街去。比如1970年,只有5%从
哈佛男生在毕业十五年后从事金融业。但到1990年左右,这个数字到达15%。由于华尔街还
是男人的天下,哈佛女生的这个比例,在同期内从2.3%增加到了3.4%。而哈佛学生报纸所
作的调查表明,2007年哈佛毕业直接工作的人中,男生有五分之一到了投资银行,女生则
有十分之一。理由也很简单:钱。如果你同是哈佛毕业,同样的考试成绩,你在金融界干
就比在其他行业中干的收入要高将近三倍。如今的华尔街,收银员、秘书少了,MBA、
博士、甚至医学博士则到处都是。



目前美国贫富分化日趋严重,舆论把矛头都对准那些年收入过千万的企业总裁身上。不过
,收入最厉害的,还是金融行业的炼金师们。2006年,在华尔街拿最高收入的是James Si
mons,一位69岁的低调前数学教授。他曾是陈省身的学生和学术合作伙伴,23岁就拿到博
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哈佛和MIT,并作为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数学系的主任,
把该系转化为全美前十名的数学重镇,是美国顶尖的数学家。他1978年下海,经营的就是
对冲基金,一年收入达17 亿美元,而且是连续两年蝉联收入第一。



为什么他能这么成功?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华尔街赢利结构。除了一般性的商业投资外,美
国家庭把自己的退休金、孩子的教育基金等等都投入股市。比如我刚刚拿到工作,学校就
鼓励我拿出工资的5%投入退休金,同时校方拿出9%的对应基金。这样,一个人如果年薪到
了七、八万,每年放到股市上的退休金就达一万上下。这些钱要维持良好的增值,就需要
投资家来经营。



一般而言,一个对冲基金的经理要从总投资中拿2%作为自己的基本回报,同时再从投资后
增值金额中拿20%的回报。如果一个经理神通广大、所经营的投资增值迅速,就可以拿到更
大分额的回报。比如James Simons的基本回报就是总投资金额的5% ,投资增殖金额的44%
;同时,他还在自己的公司中个人投资17亿美元。他的公司2006年经营60亿,增值84%。这
也就解释了他的财富来源。



在这种高刺激下,对冲基金的好手就可以迅速成为巨富。不过,这些人并非一般喜欢冒险
、赌博的股民可比,必须有相当的经验和训练。华尔街的二十五位顶尖对冲基金经理,在
2006年总共挣了140亿美元,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国的GDP,可以支付纽约地区八万公立学
校教师三年的工资。另有数据表明,这二十五位在2004年的收入总和,比在Standard & P
oor’s500家企业的总裁的收入综合还高。这些炼金师的平均年龄为五十一岁,年轻人甚少
,说明经验的重要。同时,他们也都训练有素。对冲基金公司里的从业人员,一半是高科
技专业人士。James Simons的经营就得益于他所设计的数学模型和演算方法。说到底,把
握这么大的资金的运转,必须把握数字的运作。



如今美国的经济危机,金融业首当其冲。这些炼金师的泡沫是否会破灭呢?我看不太可能
。如今世界经济越来越复杂,金融则是经济的神经系统。我看真想当企业家,还是去MI
T学数学为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9 01:24:00

也不一定啊,07年一个交易员赌次贷赚了30亿

此外巴菲特07年似乎也赚了相当不少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4-10 00:21:00
文章说得太过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