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缺乏足够爱心与关怀
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引言
爱作为人类拥有的最基本、美妙的情感,千百年来,被诗人歌颂,被思想家解读,被人们追求……人们关注爱、追求爱,因为爱是对我们所爱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1]]、是人类生活的需要、是人性最核心的本质要素、是人类的灵魂。“爱的真谛是为某些东西‘出力’”、“爱的本质是主动给予,而不是被动接受……”[[2]]。爱的本质决定了爱心必然会驱动主体对所爱对象付出关心、智慧、生命的活力,给予欢乐、同情、理解和关怀。
海德格尔曾说:“我们沉浸在关怀中,关怀体现了生活最终极的本质。”人是一种有关系的存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需要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认同,因此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爱心的表达方式,是唤起自身与他人对生活的追求与热爱,激活人们内在生命信仰的精神动力。关怀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基础,它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实现统一与和谐,从而为人类创建良好的社会秩序。
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互帮互助、风雨同舟一直是文化精神主线之一。中华文化以儒家为正朔,“仁者为人”在价值理念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脉络。《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展现了战友同心、其利断金的爱和关怀;孟子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流露出以人为本、大同社会的爱和关怀;唐朝诗圣杜甫在我们成都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发出的呼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迸发出舍身为人、感人至深的爱和关怀……到近现代,面对国土沦丧、列强入侵、瓜分豆剖的危亡境地,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舍个人、献大爱,抛头颅、洒热血,在民族崛起史上镌刻了邓世昌、张自忠、王铭章、董存瑞、邱少云等忠肝义胆的鲜活名字。这些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民族义薄云天、大爱无疆的优良传承。然而,历史的车轮演进到今天,传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价值为上、利益当先的市场经济所取代,社会出现了义让位于利、情让位于欲的趋势,人和人之间疏离感、不信任感加剧,社会冷漠症横行。
社会冷漠虽不触犯现有刑律,也不违反纪律,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然而,当社会冷漠盛行时,它就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果说犯罪是癌症,那么,冷漠就是艾滋病。艾滋病本身不致人于死,却败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任何一种疾病,都足以置人于死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聚集起全社会成员的冷漠,其能量之大,足可以毁灭一个党,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个社会。因此,我们要对社会缺乏足够爱心与关怀所致“冷漠症”进行分析研究,努力寻求破解之道。
二、社会缺乏足够爱心与关怀的主要表现
在当今社会,不时总会看到一幕幕匪夷所思、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状况与现代文明的不和谐。因为人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
(一)对社会危难麻木不仁
较长时间来,见义不勇为、有义不伸张、甘当冷漠看客的现象层出不穷:武汉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窒息而亡、济南100多名过路群众围观被撞青年男子半小时、济南全车乘客眼看着歹徒刀捅英勇司机李国强竟无一伸出援手、江苏凶汉当众殴打送孩子上学的妇女致重伤全车人无动于衷、浙江台州女小偷被人扒光衣服裸游街头无人过问、无锡父亲见死不救溺亡者竟是自己儿子、上海宝山公共汽车上“光头男”殴打女司机乘客集体沉默、佛山路人眼睁睁看着小悦悦被汽车多次碾压无人上前救冶……一系列事件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拷问世人和社会的良心。
(二)对弱势群体冷漠无情
从广义上讲,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人,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精神病人,穷人,那些遭遇天灾人祸的人们,农民工和农民[[3]]。他们处于社会生活的底层,生活状况在总体上不容乐观。
一些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深度不说,更在报道中选择性地将弱势群体弱化、边缘化甚至伤害[[4]],弱势群体需要同情、关怀与帮助,同样也需要最起码的人格尊重。部分媒体报道时,漠视采访对象的隐私,不顾他们的内心感受,报道中不惜一味地追求刺激、煽情,为了吸引受众注意而不惜暴露和夸张,甚至描写暴力、色情镜头[[5]]。这种做法也与媒体职业道德相悖。
(三)对慈善事业漠不关心
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国内不少富人自己挥金如土,却舍不得捐钱从善,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富豪们的“慈善冷漠病”。
更有甚者,从2004年湖南太子奶集团诺而不捐被中国妇女基金会告上法庭,到2007年“中国妈妈”胡曼莉侵吞孤儿善款,再到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的“天价帐篷”,2009年红十字基金会“小天使”专项基金遭冒领和挪用,2010年章子怡“诈捐门”,不时冒出的慈善丑闻不断拷问着中国慈善事业。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在中国慈善事业刚刚迈进第四个十年之际,慈善危机事件集中频发。先是上海卢湾区红十字会的“万元餐”事件,接着广州廖冰兄基金会女出纳私吞巨额善款事件,之后的“郭美美事件”更是把中国红十字会乃至中国慈善事业推向风口浪尖。一时间风声鹤唳,中国慈善事业遭遇近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受到了诸多的口诛笔伐,公民对慈善的不信任感、疏离感急剧增强。
(四)对个人私利过分追逐
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显然,合理追求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一旦过分强调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势必诸如医生对没有给红包的患者不尽力施救、看到有人受到伤害而不救助,如2009年湖北荆州,个体打捞者竟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要价的事件不会是个案。在这些冷漠的背后,利益是推手。
三、社会缺乏足够爱心与关心的危害
(一)导致人际信任危机
无论何种社会形态,信任都是连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重要纽带,是其健康良性运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条件。社会信任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7]]。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发达、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足够的爱心与关心,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社会信任弱化的现象,人与人之间不再信任,尤其是南京的彭宇案,所造成的社会负面效应更是让人唏嘘不已,更有人认为,彭宇案的发生,让中国的道德建设倒退了50年。
(二)异化公民成长轨迹
一个充满爱心与关怀的社会,对公民身心的健康成长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部分公民自我而孤独,缺乏互帮互助意识,沉迷于虚拟世界,久之法治意识淡漠,戾气横行。2008年4月,石家庄市新华区连续发生了让人震惊的网吧砍人抢劫事件,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罪犯全是一群不满20岁的年轻人,且都是从小缺乏父母关爱,进入社会后又缺乏相应的关心,最终心态扭曲,视所有人为异己,最终走上了不归路[[8]]。
(三)导致“金钱万能”理念泛滥
社会缺乏足够的爱心与关怀,人们就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不可信任和依靠的,唯一能依靠的就是金钱,认为“金钱万能”。 一旦“金钱万能”理念泛滥,必将造成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自私自利现象盛行。更严重的“金钱万能”的理念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进一步不信任,加剧了社会冷漠的现象迸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9]]。
(四) 降低公民社会价值认同
社会缺乏足够的爱心与关怀,社会道德将严重滑坡,尤其是,漠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利,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机和政治的不利影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是一般的“献爱心”,更不是怜悯,而是作为“社会公器”——政府的道德责任和自身公共职能的诉求。如不对社会冷漠症进行根治,容易让公民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产生怀疑、对政府执政能力不信任甚到对社会主义信仰的尚失。
四、社会缺乏足够爱心与关怀的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负面风气影响
目前,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物质主义、个人主义逐步跻身社会价值体系,本该有血有肉的个体成为赤裸裸的经济人,本该互帮互助的社会充斥着金钱关系和利益关系,越来越患上了“发达社会冷漠症”[[10]]。正如麦金太尔所说:饱享科学技术优越性的现代人们,其内心世界丧失了宁静、完整与和谐,普遍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的失落”,人的“家园的失落”,出现了空前的精神危机。
(二)传统道德文化日渐退化
当前,中国正加速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11]]。传统仁义道德先是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暴风骤雨式文化运动的洗礼下让位于集体暴力,后又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袭下,让位于个人至上。与此同时,社会分化程度日益加大,人际环境急剧变化,各种“社会病”迸发,突出表现为公民道德退化。面对生活的不易和难测的未来,公民生存安全感和道德责任感逐渐淡化,利己成为做人首要原则,遇到社会危难尽力避开“麻烦”,对待弱势群体尽力置身事外。
(三)道德宣传教育存在缺失
以“孝悌”为内核的传统伦理教育受到现代化进程的冲击,教育片面追求高考分、高升学率,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重科技轻人文的严重倾向,不重视精神世界的建构和人性的完善,偏离教育育人的本体功能。社会媒体过于追逐“眼球效益”,对英雄的行为宣传不够,对麻木不仁的“无聊看客”鞭挞也不够。一些媒体热衷于所谓明星的无聊生活琐事、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等,只注重经济效益,忘却了所应承担的弘扬正气、揭露丑恶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导致了社会爱心缺失、道德下行。
(四)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维护,社会保障制度未实现全覆盖。特别是对保障见义勇为、倡导社会大爱没有统一立法,存在“英雄流血又流泪”畸形现象,不仅让英雄心寒,更让后继者望而却步;缺乏对见危不救等道德缺失行为的惩罚规定,使见义不为者有了逃循空隙,可以推卸道德责任而无须承担任何后果。
(五)相关主体机构运行失范
公益机构尤其是慈善机构是促进社会关怀的主导力量。我国慈善机构多属官办,存在着行政化、效率低、不透明等问题。而民间慈善组织实行的是“分级归口双重管理体制”,受到“行政机制”和“自治机制”二元结构的双重支配,存在多重管理、监管不足等问题[[12]]。近年来,从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中华慈善总会“尚德诈捐门”,再到嫣然天使基金“黑幕门”,一系列慈善负面事件相继曝光,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严重打击了公众献爱心、送关怀的积极性。
五、讲爱心促关怀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培育讲爱心促关怀的社会氛围
有力的宣传引导是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激发爱心氛围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加强宣传,通过媒体、政府等多元宣教平台,加强对扶贫济困先进典型、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等的宣传引导,不断树立慈善典型、倡导慈善义举、培育慈善文化,提高社会整体爱心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教育引导公民学习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共襄善举。
(二)重构伦理道德,打造讲爱心促关怀的社会秩序
当代中国社会加速转型,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深刻交融,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深刻碰撞,必须要辩证稳妥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道德建设,使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想因素、现实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有机统一,最大限度挤压自私自利思潮的蔓延空间,最大程度重构互帮互助的道德体系,培育和谐健康的社会文明机体。
(三)规范机构运行,做强讲爱心促关怀的载体平台
健全运行规范、监管有力的体制机制,是公益机构重拾信任、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慈善公益事业的进入、评估、监管、激励、公益产权界定与转让、融资投资以及涉及慈善组织、慈善捐赠、慈善义工和慈善监管等方面行为,促进其不断优化管理运行,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益机构监督体系,建立起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全方位监督管理体制[[13]],让公益机构在阳光下运行。
(四)健全法律法规,建立讲爱心促关怀的长效机制
社会公德自身的超功利性、弱监督性和从众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当代中国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应通过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和各种利益机制,使之约束或诱导社会公众遵守或践行道德规范。一方面,运用立法的形式将互帮互助等社会公德进行条文固化,成为具备引导性、操作性的规范;另一方面,对于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等恶劣道德缺失行为进行惩罚,对奉献爱心、见义勇为等善举进行鼓励和保障,更好更快地消除社会冷漠现象。
综上所述,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特殊时期,社会缺乏足够的爱心和关怀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对此我们应该深刻反思,但不必惊慌失措,因为任何一个转型的时代都会存在诸多问题。只要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要害强力矫治,弃绝冷漠无情的自私自利,培养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操,营造互帮互助的温暖氛围,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1]]弗洛姆著、孙依依译:《爱的艺术》,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2]]弗洛姆著、孙依依译:《爱的艺术》,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3]]樊雅丽.关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伦理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
[[4]]唐旭红.和谐社会视域下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J].中国传媒科技,2012-07.
[[5]]杨冬霞.从涵化现象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J].新闻爱好者,2010(11):57-5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
[[7]]田娜.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道德危机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8]]中国第一公安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81ddb01009mrz.html,2008-06-23
[[9]]胡延华.“社会冷漠症”出现的原因分析、危害和治理对策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3年,11:252-254.
[[10]]胡延华.“社会冷漠症”出现的原因分析、危害和治理对策建议[J].科技与企业.2013,11:252-254.
[[11]]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济南:山东大学,2007.
[[12]]林卡.吴昊.官办慈善与民问慈善: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32-142)
[[13]]朱磊.加强慈善立法规范慈善组织运行[N].法制日报,2012-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