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052 3
2014-05-17

监管层稽查内幕交易的风暴仍在整个证券行业蔓延。
近期证监会也通报了多起老鼠仓案件~

小冰第一次见到这词的时候还是在金融小说里看到的

当时对这词印象还很是深刻~

对此的感觉就是,现实世界肯定存在很多,但监管机构大都睁只眼闭只眼的不怎么管罢了~~

没想到此次涉及到老鼠仓的新闻会如此之多,看来这回监管机构真的是要认真起来了哦


先简单的概括下中国的老鼠仓
     

中国股市的特色就是无庄不成股,而老鼠仓就存在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庄股当中。券商是庄股中的主力队员,利用自身具有融资的天然优势,从社会各方面融入大量资金坐庄拉升股票。坐庄本来是为了赚钱盈利的,但券商坐庄很少有真正赚钱的,原因就在于券商把股票拉升后,大量底部埋仓的老鼠仓蜂拥出货,券商又在高位接盘。这样的结果就是券商亏损累累,老鼠仓赚个钵满盆满。这便是当今券商被掏空的主要形式。
  

今日分享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何东

   

这一次,稽查的对象不是公募基金经理、保险投资经理等投资群体,而是负责行业研究的券商研究员。

   

“有两个券商研究员被监管层盯上了,现在已经被边控。这两位在业内还小有名气,是新财富上榜的首席分析师。”一位电子行业研究员透露,监管层稽查内幕信息交易的对象,已扩展到券商研究领域。

        

国内一家大型券商研究所高层亦透露,近期监管层确实是在查研究员,但稽查对象不仅是卖方研究员,也包括基金公司的买方研究员。

      

伴随监管层稽查范围的扩大,整个资本市场链条的群体莫不感觉风声鹤唳。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基金经理甚至纷纷退出微信群。
   

知名分析师被边控
   

5月12日以来,券商分析师被查的消息在圈内迅速流传。来自多个渠道的消息称,负责TMT行业的两位研究员被实施边控,且他们是2013年新财富上榜分析师。MT行业包含电子、科技、传媒三个子行业。2013年新财富获奖名单显示,该领域上榜分析师分别有11、9、13人,合计33人。“这段时间确实查得很厉害。圈内都在传两个新财富上榜分析师被调查,而且已被边控。但只要没有官方证实,还是不能随便乱说。”一家券商研究所高层陈宁(化名)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业内人士称,究竟哪两位券商分析师被查,目前仅少部分人知道。因此,圈内纷纷猜测是谁“出事了”。“圈内有传涉案的分析师名字, 我们不敢给他打电话,也不敢聊股票,就怕乱说话被监听,搞得自己也被盯上。”深圳一位基金经理透露,目前其与涉案分析师的唯一联系是看报告,就连微信也不敢发。还有基金经理猜测这两位分析师是因哪些股票被调查。

   

“听到有分析师因为内幕信息被调查后,第一反应是他给我推荐过哪些股票。有没有涉及内幕信息,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一位基金经理表示。这并非第一次传出分析师被边控的消息。早在2013年底,业内盛传某券商医药生物分析师被边控,手机也被监听。那段时间,该分析师几乎没有出报告,外界也不敢与其联系。过了一个月,分析师又开始出报告,圈内才判断其“安全了”。但今时不同往日,监管风暴之下券商分析师被调查的消息,让公募、保险、私募及QFII等机构变得非常谨慎。“这段时间,我们看到很多基金经理退出微信群。有些基金经理甚至直接跟分析师说,以后有内幕消息,不要告诉我。”陈宁称,以前分析师从上市调研获得的非公开信息,主要是通过微信群传播给基金经理等投资人群。但如今,机构的心态已悄然生变。“微信聊天都有记录。有些票可能未必是根据内幕信息买的,但因为正好有聊天记录,很难解释清楚。所以,现在宁愿不碰。”一位基金经理介绍,稽查风暴搞得大家都很害怕,有些分析师也不再去打听内幕信息。
   

分析师也有“老鼠仓”
   

据圈内人士透露,监管层调查券商分析师的重点是泄露内幕信息。因为内幕信息的传递链条中,券商分析师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有些内幕信息的传播路径是由上市公司到券商分析师,再到买方机构。业内大牌分析师,尤其新财富分析师可以拿到一手信息,他们再将其传递出去。”一家老牌券商研究所高层指出,不管买方是否买卖股票,分析师的行为都属泄露内幕信息。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业内普遍存在。“有些大腕分析师有三四十个微信群,群员以机构为主,但也有上市公司董秘、总经理、董事长,群里不定期发布消息。他还会组织沙龙等私密见面会,专门推荐有内幕信息的票。”一位上市公司董秘透露。除泄露内幕消息外,近期监管层稽查分析师的另一违法行为是自己利用内幕信息获利。这在券商研究行业的术语是“抢帽子”。“抢帽子是指分析师发布研报或者调研信息前,先于或同步买入股票。这种行为就算没获利,也定义为抢帽子,属违法行为。”一位曾在券商等机构任职的人士说,业内有些分析师荐股前,自己也会“提前买一点”。“抢帽子”中还有一种更严重的行为,即联合外部私募提前买入要向公募推荐的股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接触的一位私募经理,管理着规模不小的账户资金。但其公司并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而是靠外部的券商分析师推荐个股。“我们在五家一流券商研究所里有一流的分析师帮我们找股票,只要他推荐的赚钱了,我们就把30%-50%的利润分给他。”这位私募基金经理人士透露,分析师打听到内幕消息,会让其先买入。然后,再将消息告诉公募等其他机构。在业内看来,这种行为不仅涉及泄露内幕信息,其性质已相当于基金的“老鼠仓”行为。“如果仅仅是出报告前推荐个股,属违反分析师的从业法则,只是违规行为。但若分析师给私募荐股还从中获利,就是犯法,不仅是抢帽子,也是泄露内幕信息。”前述业内人士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某大型券商研究所就曾在2012年底发现旗下分析师在外代理私募自营盘,公司随即解聘该分析师。其后,该分析师正式操盘私募基金账户。
   
对于证券业频出老鼠仓事件~

大家有何看法呢?

你们觉得监管机构近期如此严厉的打击此行为这一举动会持续多久呢?

欢迎参与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17 08:29:05
不管庄家怎么斗,最后倒霉的都是散户。证监会应该加强对个人投资者的保护,健全资本市场法律,减小大户对价格的影响才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7 08:55:31
哇,这么早啊!!!7:10分发。。。
确实是近期的热点事件。。。经常在“金融界”网站看到满是老鼠仓的头条新闻!!
警惕吧。。。所以,我时常觉得好多的行业研报啊。。。有不少忽悠的成分(虽然,自己也找了相关的资料来验证研报中的数据,也不能说完全错,但是查找了相关信息元视乎又存在不合理之处。),去看了推荐公司的股价仍然觉得好高啊!!!借用王亚伟的一句话“多角度来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17 10:23:09
散户才是最辛苦的。 可怜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