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为何总是不足?——中国经济问题分析之三
长沙理工大学 黄权国
“内需”不足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此问题的民间的通俗说法是中国民众的住房、教育、医疗负担过于沉重,抑制了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而更正式一些解释则将原因咎于“收入分配不均——例如过于向资本的集中”、“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 “民众收入增长远远低于GDP增长”等等。这些说法当然有道理,但流于表面,我们仍需要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
笔者认为,内需不足的根源在于普通民众无法积累财富。既然普通民众没有积累财富,那么长期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盈余究竟去了哪里呢?答案是:一小部分转化为不断贬值的外汇储备,另外的大部分则通过国有企业和ZF开支转移输送给了相关的利益群体。因此,后二者也是内需不足的间接原因。
(1)由于缺乏投资渠道,普通民众无法积累财富。尽管收入在增长,但实际财富却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在下降。
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一万元人民币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万元户”属于当时的社会富裕阶层。假设1990年某个中国人在银行存入一万元钱,以年利率4%计,到2014年约可获得2.56万元。而2014年的2.56万元大约仅相当于1990年的2000元。——也就是说民众的真实财富下降了80%。对比美国,1990年4月初至2014年4月初,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700.15点上升到16532.61点,而同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72.41%。设某美国人于1990年4月将1万美元投资股市获得平均收益率,到2014年4月将获得61228.5美元,扣除掉通货膨胀的损失后实际获得35513.5美元,通过股市投资,其真实财富上升了2.55倍多。
财富对消费支出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决定消费需求的更主要的是财富积累水平而不是收入水平。由于财富无法积累,一旦某种必需品——例如住房、医疗等——的价格上升,民众便只能压缩其他消费开支,生活负担就骤然上升。
(2)外汇储备增长的过程就是中国经济不断向外输血的过程,从而抑制了内需
普通民众足够勤劳而其财富却没有积累下来;那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众辛勤劳动所创造的盈余(产出扣除消耗)究竟到哪里去了呢?其中的一小部分是以ZF外汇储备的形式积累起来了。
由于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中国对外贸易以外币(主要是美元)结算。中国企业出口商品和劳务,换回的美元在国内兑换成人民币,从而转化为中国央行的外汇储备。于是,在央行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国内的货币供应量也同步增长,这就是人民币被动超发机制。中国源源不断地输出真实财富(商品和劳务),换来的美钞却未能对国内生产者进行补偿,于是国内的需求被越来越被抑制,就相当于中国经济在不断地失血。
预计在今年年内,中国外汇储备突破4万亿美元是毫无悬念的事情。如此规模庞大的资产其价值决定中国ZF却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这种财富积累不仅不能转化为资本实现增值,反而在不断贬值。
(3)国有经济的低效以及ZF支出的巨大浪费造成分配不公,严重抑制了内需。
除了外汇储备之外,民众所创造盈余的绝大部分是通过国有企业或ZF开支转移给了相关的利益群体,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
ZF支出存在巨大浪费、国有企业经营非常低效——然而它们却控制了太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在一个健康的经济体中,民众不仅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还可以以资本利得的形式获取收益——后者是普通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这也是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然而,由国有资本主导的金融体系将金融市场变成了掠夺民众财富的场所,剥夺了民众的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
畸形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当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相关的利益群体收入猛增,而占绝大部分的普通民众则获利甚少,内需的增长自然有限;反之,当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时,普通大众均受影响,内需因而显著减少。可见,在这种畸形的收入分配格局下,放宽与收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内需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这也是导致内需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