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2103 0
2014-05-17
【周末荐书】徐诺金:《中国优势》- 新供给经济学的中国实践

作者:徐诺金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面临严重“滞涨”,通货膨胀与高失业并存,以需求管理为特点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显得力不从心。里根时代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让美国民众信心不振。“拉弗曲线”就在此时横空出世,拯救了美国经济,里根总统也因此与“供给学派”经济学结下不解之缘。


拉弗曲线以著名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的名字命名,拉弗教授是“供给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之一,其主要的政策理论是通过大规模减税来刺激供给,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观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与美国80年代又何等相似!


《中国优势》一书可以认为是“新供给经济学”在中国的实践,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徐诺金博士。作者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条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高储蓄是中国最大的优势”珍惜并利用好这一优势,把高储蓄有效地转化为高投资,用高投资带动高增长、高就业,最终才能实现国民的高消费,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以下是本书简介和作者的主要观点,供读者参考。本书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一、主要内容


什么是中国优势?如何利用好中国优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两个非常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者运用宏观经济学均衡原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条件,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高储蓄是中国最大的优势。珍惜并利用好这一优势,把高储蓄有效地转化为高投资,用高投资带动高增长、高就业,最终才能实现国民的高消费,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扩展式均衡。否则,中国经济会错失发展良机,陷入一种经济增速往下、通货膨胀往上的收缩式滞涨循环困境。


.主要观点


(一)主流经济学危害中国经济


2009第七期的《读者》有一则幽默的故事。这则幽默故事的题目是“酒桶”。讲有一位约翰先生买了一大桶酒放在门外,一天下来,酒少了不少。约翰很气愤,便在桶上贴了几个字——“不许偷酒”;第二天,酒又少了一些,约翰更生气,又在桶上贴了几个字——“偷酒者杀无赦”。到了第三天,酒桶里只剩下小半桶酒了。邻居便跟他出主意,要他在桶上贴上“尿桶”两个字。约翰觉得这主意不错。结果第四天,桶居然全满了。


面对中国储蓄率高、消费率低,主张提高消费率,降低储蓄率,控制投资率;面对当前经济的下滑趋势,提出经济增长速度不重要,无须大惊小怪,可以任其下滑。我们认为这些政策主张有点类似约翰邻居的主意,我们这些年来的政策也存在像约翰一样在“酒桶”上简单贴上不恰当的“尿桶”二字。


没有洞悉规律、深根国情、对症下药的正确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策和改革路径。我们的经济学者为什么像约翰的那位邻居一样出主意呢?我们的政策为什么像约翰一样听这样的主意呢?原因在于我们的经济学还未能从根本上了解自己的国情,还未能将经济学真谛与现实中的中国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没有从中国土地上产生真正的中国经济学!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现在,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并有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赶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外汇储备早超日本,排名世界第一。还有许多方面已经赶上并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如果我们冷静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找找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比我们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是一个“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小国”,中国距“经济强国”还有很大差距。到2012年中国的人均GDP为6091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排在世界90名以外。


显然,对一个人均国民收入刚过6000美元,排名还在世界第90多位的国家来说,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发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是第一位的要务。国内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生产力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中国不存在生产能力(即产能)的绝对过剩问题,更不该存在资本过剩的问题。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储蓄率持续高于投资率,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经济学者和决策当局为大量外汇储备不知如何使用而苦脑,运用一切手段去应对所谓过剩产能,每次宏观调控都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一个人均国民收入仅是一个发达国家(美国)八分之一的中国把大量过剩储蓄借给对方使用,这从经济学逻辑上是无法理解的!是不应该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经济学者们应该反思:这一定是我们的经济学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一定是这种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政策有什么不当之处!


(二)放弃高储蓄就是放弃中国优势


本书取名为《中国优势——经济增长的路径抉择》是完全针对中国经济当前所具有的现实优势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言的。本书认为中国经济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抉择时刻,存在二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一种是保持清醒头脑,认清中国经济目前所具有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是一种难得的优势和中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的现实,像过去一样利用好这种优势,珍惜储蓄资源,按照储蓄率高低去安排投资率,使储蓄充分有效地转化为投资和资本存量,加快发展,从而使经济走上从消费到储蓄再到投资的扩展式(或称放大式)良性循环的均衡增长路径,真正突破发展中国家普通遇到的“发展中陷阱”,真正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另一种是认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足够大,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主要问题,把“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看成是中国经济的问题,主张选择控制投资、刺激消费、降低储蓄,输出资本(储蓄),使经济降速,从而使经济陷入从扩消费到降储蓄再到降投资的收缩性均衡,加大中国掉入“发展中陷阱”风险的路径选择(我把这种看法称之为“恐“高”症”)。


《中国优势——经济增长的路径抉择》一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定名为:中国优势、恐“高”症危害、优势突围,是想突出表明中国的最大优势恰恰在于我们拥有别国想有而没有、难得而易失的高储蓄。正是高储蓄,使我国有能力保持高投资;正是高投资,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成就。看不到这个优势,或相反,把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看成是问题,这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是有害的,中国经济正在受到这种恐“高”症的危害。我们应该消除恐“高”症,利用难得的优势,突破“发展中陷阱”,成功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围。


(三)用好中国优势要加快改革


在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不能简单否定“高储蓄、高投资”,不能照搬套用欧美国家以消费促增长的发展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导致危机的根源),更不能认为消费产生的GDP才是高质量的GDP而投资产生的GDP是低质量的GDP,扩大投资并不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实际上,没有投资就没有供给,也就没有消费;投资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投资,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的来源,消费就无从谈起。对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超常规的“追赶”阶段,储蓄是宝贵的投资源泉,投资是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际进程和成效证明,由高储蓄支撑的高投资,不仅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相反,这是中国得以实现快速发展的关键和重要经验。中国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和结构,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特定阶段和中国人口结构所具有的特殊特征所决定的,它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而逐步合理演进,不宜人为强力调整,更不宜直接套用早已进入后工业化和后消费时代的发达国家的投资消费结构指标,作为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参照指标。


中国的高储蓄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难得的历史机遇,是中国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历史性偶合所形成的,是其它发展中国家想得而难有的历史性机会,我们应好好地珍惜和利用,否则会人为造成错失当前对中国较为有利的发展机遇,并会造成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不利转化(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平衡问题至今仍未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中国只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个难得易失的历史机遇,把储蓄好好地转化为投资,形成当前和未来发展的资本存量,中国才能既加快发展自己,解决当前问题,也才能在现在与未来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之间实现有效的跨代平衡。因此,高储蓄下的高投资,不仅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平衡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发展与解决老龄化(人口负债)问题的需要,更是中国经济走向扩展式(增长)良性均衡的正确路径。我们认为,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所存在的问题不仅有结构和效率的问题,也有总量和增速的问题。从总量来看,投资率长期低于储蓄率,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如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累积、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为了对冲过剩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压力,货币政策不得不时刻保持从紧的态势,这又容易使经济陷入趋势性的收缩式均衡之中。


从结构看,我国经济确实存在投资主体不合理、投资方向太集中、投资效率待提高、投资体制要改革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用好用活高储蓄这个有利条件,扩大投资,使储蓄与投资尽量处于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优化投资主体结构、引导优化投资方向,拓宽投资渠道和方式,提高投资效率。从货币信贷和金融政策来看,要处理好稳定货币与搞活金融、搞活信贷的关系。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好货币政策,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去应对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要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去发挥好金融的作用,用金融和信贷政策去配合储蓄资源的用好用活。概括起来就是“稳货币、活金融、优信贷”。中国处在一个如何选择政策路径的关键时刻—是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实现突围还是削弱这种优势,甚至放弃这种优势,这关系到中国能否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关系到中国梦的真正实现。中国经济要么趁势而为突破“陷阱”;要么停滞不前掉进“陷阱”,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抉择。我希望中国的经济学家真正提出正确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真正为正确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真正为国强民富的中国梦实现注入正能量。


.《中国优势——经济增长的路径抉择》的章节目录


前言  从一则幽默故事讲起


上篇  中国优势


1.1  中国的低消费率具有客观性

1.2  高储蓄率是中国的一大优势

1.3  中国应该保持高投资率

1.4  高储蓄格局下的宏观经济平衡方法

1.5  再论消费、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1.6  中国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极其分析框架

1.7  美国金融危机和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中篇 恐高症危害


2.1  中国患上恐“高”症

2.2  中国恐高症的十种表现

2.3  恐高症危害之一:国际收支高顺差

2.4  恐高症危害之二:货币超发

2.5  恐高症危害之三:流动性过剩

2.6  恐高症危害之四:通货膨胀

2.7  恐高症危害之五:房价上涨

2.8  恐高症危害之六:经济增速下滑

2.9  恐高症危害之七:农民工失业

2.10 恐高症危害之八:钱借给美国


下篇 优势突围

3.1  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3.2  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有关对策

3.3  中国经济仍有适度加杠杆空间

3.4  坚定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信心和决心

3.5  用好用活信贷有效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化

3.6  重视松紧搭配力促总量平衡结构优化

3.7  优化金融宏观调控的新思路

3.8  正确看待我国货币信贷的高增长

3.9  我对“池子理论”的一点认识

3.10 中国金融改革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3.11 中国金融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3.12 美国处置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3.13 东莞农民工状况调查

3.14 改革农民工制度加快现代经济发展

3.15 房贷新政及房地产调控

3.16 建议开征房产特别消费税

3.17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出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


附篇:记者对话

4.1  理性看待中国的低消费率

4.2  理性看待中国的高储蓄率

4.3  理性看待中国的高投资率

4.4  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转化

4.5  回归恒等式是实现宏观经济均衡的根本途径

4.6  中国经济回归平衡发展与良性循环的关键

4.7  重视宏观调控的松紧搭配力促总量平衡结构转换

4.8  关于宏观经济几个热点问题的再认识与新思考

4.9  恐“投”症背后的理论辨析

4.10 充分认识投资对于稳增长的重要性

4.11 充分认识我国稳定投资的重要性

4.12 金融宏观调控需改革与发展并重

4.13 警惕过于微观化的行政调控

4.14 完善房地产调控政策重在增加供给与引导需求

4.15 标本兼治提高治理通胀政策的针对性

4.16 抑制货币超发在于投资与储蓄平衡

后记 从伯南克到耶伦


电子版目前暂缺,欢迎上传,有额外奖励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