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金融中介体系
金融中介体系
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中介体系,是众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其中银行居支配地位;银行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核心)、存款货币银行和各式各样的专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公司、基金组织等各类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
存款货币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的作用:充当企业间的信用中介、充当企业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存款货币银行的业务: ①负债业务:指形成其资金来源的业务;存款货币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也称权益资本,包括发行股票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和吸收的外来资金(包括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银行间拆借等)两部分,后者是主要资金来源。 ②资产业务: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③表外业务:指凡未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商业银行的类型: ①职能分工型银行,其基本特点是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各有专司从事相关业务;职能分工型模式也可称为分业经营或分业监管模式②全能型银行,又称综合型商业银行,在经营各类银行业务的同时,亦可经营证券、保险等业务;全能型模式可称为混业经营或混业经营监管模式。
商业银行类型的发展变化: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各国基本是混业经营;大萧条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推行分业经营模式,要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彻底分离,德国、瑞士等国依旧实行混业经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竞争的加剧,分业经营模式下的商业银行压力越来越大,开始进行业务创新,90年代末期美国、日本等国家逐渐放开分业管制,混业经营重新占据主要市场。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金融创新的原因: ①规避风险②技术进步推动③规避行政管制。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已经存在的信贷资产集中起来并重新分割为证券进而转卖给市场上的投资者,从而使此项资产在原持有者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本质是将贷款或应收账款转换为可流通的金融工具的过程;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①降低发行成本②减少信用集中的风险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规模经济④增加流动性⑤ 提高资本比率。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最早建立该制度的是美国:1933年政府出面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
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与问题:主要功能是维护存款人利益,并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问题在于产生道德风险。
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原因):①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发行银行券的必要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权威、公正的清算机构的必要③为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后盾的需要④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加强金融业管理、监督、协调业务的需要。
中央银行的职能: ①发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是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通过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中央银行可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调节各类金融活动; ②银行的银行,即中央银行的业务主要针对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作为银行的银行,其职能主要体现在集中存款准备(即中央银行通过要求商业银行与有关金融机构缴纳存款准备金来保证它们的清偿能力,并由此对信贷总量进行调节)、最终贷款人(即在特殊时期,中央银行会向陷入困境的商业银行与有关金融机构提供救援资金以避免整个金融体系的崩塌,同时通过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资金融通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意图)和组织全国清算(组织协调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间的清算事项)三个方面。③国家的银行,即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此外,中央银行还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出席各种国际性会议,从事国际金融活动以及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