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1558 0
2014-05-17

“我有话要说。”正当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下称《舌尖2》)处于风口浪尖之际,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总导演王韧主动致电早报记者。与记者刚一见面,这位敢说敢做、被朋友称作“王大炮”的导演便直奔主题:“《舌尖2》多火,连我这样的人也来凑热闹。”

《舌尖2》的8个分集导演中有6人与上海有关系,其中家居上海的就有4人。而最近备受争议的第4集《家常》的分集导演邓洁,正是《大师》栏目组编导。一个月前,《家常》最终剪辑完成,邓洁把片子带回上海交给王韧。王韧一边看一边告诉邓洁,哪些地方拍得好,哪些地方“必须要改”,当邓洁告知“成片已经入库,动不了了”时,王韧在看片现场遗憾地直拍大腿。

《家常》播出后,争议不断,邓洁因此备受指责。对此,王韧“很心痛”,“我看片子的时候,《大师》组所有编导都参加了,当时看到不足的、不好的,就暂停了细说。但那是一次业务学习,今天我要为‘舌尖’说话。”

王韧认为,应该替《舌尖2》的创作者说句公道话,“‘舌尖’做到了用心用力,它的不足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的不足,但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没有电视批评。所以,没有人知道他们为此付出了什么。”更要命的是,网络风暴中夹杂着的语言暴力。可这些在王韧眼中却是“财富”,“我要祝贺‘舌尖’的导演们,这么年轻能经历这样一次“大批判”,是何等的财富!”

“大部分吐槽都不在点儿上,怎能客观?”王韧说,“我理解大家对《舌尖2》的争议。期待高、期待太久,又太有名了,人红是非多啊,而且央视9套商业化的周播运作,既留足了期待的空间,也留足了吐槽的时间,又居高而不做相关引导。”王韧认为关于《舌尖2》的争议,部分人泄愤似的挑毛病,已经引起鉴赏上的混乱,“中国电视本来就落后,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首先必须肯定,‘舌尖’在艺术上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参与拍摄的年轻导演都竭尽所能。这是他们探索期的作品,如果我们不抱着宽容的心态,将来还有谁会去拍这样的纪录片?!”采访中,王韧对前后两部“舌尖”的比较,《舌尖2》的人物、叙事以及它现在面对的网络困境都一一做了解读,“王大炮”的风格尽显无遗。

谈主题

美食是人创造的,所以必须讲人,没有人哪来“舌尖”。

东方早报:有些观众认为第二部没有第一部好看了,这是心理作用还是新的表现手段带来的影响?

王韧:我和他们的观点正相反,我认为就语言表现力来说,《舌尖2》高于《舌尖1》。后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作品?因为当时是“三聚氰胺”、“苏丹红”刚刚过后,“毒大米”、“毒土壤”什么的也在到处被传播,食物安全堪忧;另一方面,中国人好吃,食文化中有无数可说道的东西,荧屏上到处是做菜类的节目泛滥,但就是没有一部像样的纪录片。历史与现实、人的理想要求与现状的反差让片子一下子热起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算得上好片的绝不是“舌尖”一部,但只有它成了老少争说的一部热门片。

而《舌尖2》的语汇则更丰富,如把一组写意或装饰感强的画面与原生态的纪实段落相接,常常为观众留出大空间。

东方早报:有评论说《舌尖2》花大量笔墨说人物有些“跑题”,你怎么看?

王韧:美食是人创造的,所以必须讲人,没有人哪来“舌尖”,看美女私房菜好了。第一季也没少讲人,你看第一季中卖黄馍馍的老汉拍得多好,人物纪录片的典范!我认为“舌尖”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纪录片,正是因为它有人物。关注人有什么不对?

“跑题”不是因为关注人物,而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写食物和写人之间的关系。个别段落中人和食物的配比有些失衡。换句话说,对人物和食物的叙事角度,或者是两者之间的分寸没有把握好。但你不能因为一个人物没有处理好,就认为不应该拍人,为什么“挂面爷爷”被这么多人记挂在心里?大家记住他是因为挂面好吃吗?显然不是。

“舌尖”本来就不是一部谈吃的纪录片,它火热的根本在“食文化”。中国的食文化有两个推动力,其中一个就是民族的智慧和爱心,当贫困和食物单调的时候,智慧就迸发出来,比如山西的面食就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环境越恶劣,历史越悠久,文化越深厚,小吃越丰富。我说的这点仅仅是中华美食的一个背景,构成不了全片,构成全片的依然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