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均为世界产钢大国,但能耗却远远高于同列国家。2006年,我国钢铁产业能耗约占全部产业的15%,而日本钢铁业能耗却不到全国的10%。我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已陷入瓶颈,如何推动能耗进一步下降成为研究热点。
来自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王艳杰、肖有智等人在汉斯《世界经济探索》2013年6月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库兹涅茨曲线下中日韩钢铁产业结构进行了剖析。得出结论,日韩钢铁确实存在产量与能耗的库兹涅茨曲线,其拐点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而我国钢铁业至今并没有迹象证明此曲线的存在性,因此无法预测拐点出现的时间。(点击查看原文)
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包括三条曲线的成因:日韩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时间长、方案好,而我国起步晚,深受历史因素影响;日韩无论政策还是企业自身改革力度大,而我国改革不够深入彻底,遗留问题很多,效果不佳;日韩钢铁产业集中度高,规模经济引导行业发展,而我国钢铁业较分散,存在的大量中小型钢企是高能耗源泉;日韩钢铁企业拥有绿色生产文化,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并重,而我国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不统一。

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如何突破瓶颈?王艳杰、肖有智等人基于研究给出了建议:首先,ZF应保证各项补贴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激励钢企产业结构调整;
其次,业都是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机构,因此要使其主动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改革是不可行的,ZF必须介入,对技术改革进行补贴,以此促进企业进行新技术的改革或者从钢铁技术强国引进技术,促进本企业的技术改进,从而达到钢铁低碳化的效果。
而且,ZF应提高钢铁市场进入壁垒,合并小型企业,引导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目前,由于历史因素,我国各地仍存在大量小型钢铁企业,这些钢铁企业大都是能耗高,产能小的企业,且产品质量低劣,因此我国必须要制定相关政策,关闭或合并小型钢厂,引导形成规模经济,以此提高产能、减小能耗、提高产品质量。
另外,企业应加大在设备更新及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提高新技术应用率,培养高素质技工和管理人员;全面调整钢铁产品结构,特别是中小型钢企,严格控制高能耗产品的产出。培养企业绿色生产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涵,当一个企业拥有绿色文化内涵后,企业的行为也必将时刻拥有绿色意识,将会促进企业低碳化的步伐。
查看原文请点击: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aspx?paperID=11992&utm_source=P2P&utm_campaign=papersubmission&utm_medium=luhong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