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 2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本文介绍了以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充鲁格曼为主要代表于近二三十年间创建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从该理论的诞生与发展脉络、新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适应性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着重分析了不完全竞争与规模报酬递增这两个当代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显著特点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UseMoney=2]《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评介[/UseMoney]
宣晓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管理世界 2002年 04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2:38:51编辑过]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 经济地理 2005年04期
宋德勇; 胡宝珠;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引入模型,并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文章通过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马上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2:28:45编辑过]
THANK YOU
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
李小建; 李庆春; 地理科学进展 1999年02期
本文评述了80年代以来著名经济学家P.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对经济地理学传统的看法以及空间经济模型。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与常规地理学的不同之处作以比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1:59:52编辑过]
克鲁格曼为什么下那剂猛药
邱曼萍; 陈洪斌; 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世界经济研究 1999年 01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于1998年5月初在其国际互联网址上发表了题为“日本的陷阱”的文章,文中他提出日本脱离陷阱的办法就是中央银行要大幅度增加货币的投放量,甚至出现通货膨胀也在所不借。克鲁格曼开给日本的是一剂猛药,但确实是目前治理...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及其启示
张旭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03期
保罗·克鲁格曼的战略贸易理论是对近20年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内出现的不完全竞争问题的研究,因此,对当前经济政策的制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重点分析保罗·克鲁格曼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主张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认为国家保护民族产业,应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3 12:42:54编辑过]
读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吴易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0年01期
何雄浪 财经研究 2007年02期
文章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并应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难以有效推进。
只需: 1 个论坛币 马上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4-14 9:15:17编辑过]
205397.pdf
大小:563.25 KB
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评述
何泽荣; 何军;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06期
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是基于解释国际金融的困境而提出来的 ,其实质是指政府的三种能力 ,即稳定宏观经济、同商业周期做斗争的能力 ;稳定币值、稳定汇率的能力 ;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能力。不能简单地将“永恒的三角形”与“三难选择”等同起来 ,应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完整的诠释。本文说明了克鲁格曼的“永恒的三角形”的原义 ,认为“永恒的三角形”不能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吴俊; 王学鸿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5年01期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地区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在该地区的价格较低,应该出口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产品的流动代替要素的流动,产品的充分流动将使得两个地区的要素价格均等,反之亦反。但是在规模递增和差异产品的分析基础上,就会得出相反的结果:生产要素流向历史上该要素就十分丰裕的地区。因此,克鲁格曼表明“移民也许向一个错误的方向移动”。
张为付; 吴进红;
国际贸易问题 2004年05期
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FDI)是国际经济分工的两种基本形态,传统的贸易理论完全否认国际要素流动的存在.所以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形成了不同的分析框架。但国际经济实践表明,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资本流动)可以普遍发生于各国之间,目前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呈现一体化趋势。研究认为国际间要素流动是国际分工的最一般形式,商品贸易是“要素集”的跨国流动,是要素流动的特殊形态。最后,对贸易与投资的相互转化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上官雨时; 刘猛;
当代经济研究 2000年01期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99年的新作。该书主要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讨论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是亚洲?为什么是1997年?由于克鲁格曼倾向于认为世界经济存在爆发新的大萧条的可能,因此他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回顾过去几年危机发生的过程,而是要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而找到预防新的危机发生的方法。 克鲁格曼认为,这场危机是“大衰退”,世界经济面临新的大萧条的危险,没有人知道欧洲或者美国明天是否会走上同一条道路。正是衰退使萧条经济学回来了。统观全书,克鲁格曼最主要的观点是要运用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抗衰退,实行管理型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他还指出,下一次危机可能发生在中国,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和重视。
还有哪些需要相关资料的?
请留言.
内容很全面啊
原来只是篇文章啊 还以为是书
好东西,下了。
非常感谢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