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CNOOC Ltd., 简称:中海石油)竞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Unocal Corp.)的举动在美国国会引起轩然大波,这让人不由想起若干年前美国遭遇的类似情形。上个世纪80年代,索尼公司(Sony Corp., 又名:新力公司)一举买下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像这样日本对美国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大的情形当时就曾令美国政府坐立不安。
如今的情况和那时颇为相似。都是一个经济不断增长、出口推动型的亚洲大国,积累了对美国的大量贸易顺差,再把挣到手的美元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债、资产和企业;另外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那时是东京的日本国际贸易及工业部(the Minis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y),如今是北京的共产党,似乎都要不断地向海外扩张;两者的出口显然都得到了被人为压低的货币币值的推动;都和美国在战略性领域存在竞争,日本是半导体,中国是石油。
当然两者在经济、外交和政治方面也都有不同之处。首先,日本那时是、现在还是美国的同盟国,日本依赖美国为其提供防御帮助,日本各地都有美国的驻军,因此两国经济关系紧张化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有限的。中国没有同日本相似的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也没有对美国的依赖。
当然,两个时期的背景也有相似之处。今天,像20年前一样,经济关系紧张化正值美国对自己的经济实力感到自我怀疑之际。在两种情况下,美国对外国资本的胃口都来自于华盛顿日益膨胀的预算赤字和高居不下的家庭债务。
两者最大的相似点在于:中海石油之所以让华盛顿焦虑不安,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经历了好几个月的紧张状况。中国纺织品出口的猛增已经迫使美国商务部(Commerce Department)对其实施进口配额。美国财政部(Treasury Department)就敦促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的谈判也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20年前也是类似的情形,索尼于1989年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之前日美经济关系也经历了长达数年的争执。日本一直面临对汽车出口实施“自愿”限额的压力,而通过1985年达成的《广场协定》(Plaza Accord),日本又被迫推动日圆大幅升值。
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国人对日本在美国大肆收购的行径无比愤怒,因为很少有美国公司能像这样收购日本企业。80年代的时候,对以扩张为导向的美国公司而言,日本并不是一个友好的地方--不仅投资代价高昂,而且到处是仇外情绪,这当然是二战后日本打造的旨在排挤外国企业和发展国内工业巨头战略的产物。只有少数美国大公司,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和波音公司(Boeing Co.)在日本拥有大型合资企业,但多数美国公司则毫无指望。即便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持有日本马自达(Mazda Motor Corp.)的股份,底特律三大汽车制造商连在日本开设一间汽车经销部都举步维艰。在日本对美国的投资风潮过后,伯恩·皮肯斯(T. Boone Pickens)于1989年试图对丰田汽车(Toyota Motor Corp.)旗下的联营公司Koito Manufacturing Ltd.进行敌意收购,但最终落败。
美国公司管理人士那时常常对遏制美日经济紧张化感到束手无策,而如今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投资大量涌入中国,每年高达890亿美元左右,这也成了维持美中之间商业关系的纽带,虽然有时这样的关系并不好相处。芝加哥咨询公司Chicago consultants Hale Advisors的负责人黑尔(David Hale)表示,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模式与过去的日本全然不同,中国依赖于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上述890亿美元外国投资包括流入香港的340亿美元左右的外资。)
因此,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曾经在80年代敦促对日本采取更加强硬立场的美国大小企业联盟和工会组织如今出现了分歧。全美总工会(AFL-CIO)要求对中国采取更为严厉的遏制措施,正如它在20年前对日本的态度一样。不过,虽然底特律的三大汽车制造商在攻击日本方面争先恐后,但他们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基本保持沉默。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rp.)、福特汽车和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Chrysler AG)旗下的克莱斯勒集团(Chrysler Group)均在中国投资兴建汽车制造厂,它们都希望获得中国廉价的零部件和工程师资源。
中海石油的竞购不仅仅关乎在美国的外国投资。它还牵扯到石油。这也凸现美国在与中国和日本两国关系中的又一个不同点。日本对石油的疑迷绝不亚于中国,在80年代其99%的石油均依赖于进口。但日本从未像中国这样在获取自用资源方面如此敢作敢为。
七八十年代间,日本确实尝试过一场温和的石油外交,比如说,遏制与以色列的贸易关系,以缓和与阿拉伯国家的紧张关系,并加强与波斯湾(Persian Gulf)规模较小的石油供应商的贸易往来,从而获取更多的优势。大体上,日本追随了美国的外交策略--而且也得到美国军方势力的保证,供应从未中断。
但中国“则是美国潜在的安全敌对势力、或者至少是在亚洲地区冲突中的一个潜在威胁”,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驻华盛顿的高级成员波森(Adam Posen)如是说。因此,北京“感到它不能依赖与美国的关系来保证石油的供应--而是恰恰相反”,他补充说。而且中国的石油外交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引起中美关系的裂痕,尤其是中国正寻求与美国的敌对国委内瑞拉和伊朗发展更为紧密的关系。
波森称,日本经济在80年代的时候要远比如今的中国发达,被视为美国潜在的直接竞争对手;而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到80年代,日本已经拥有十几家可以与美国竞争对手相抗衡的跨国公司。今天,中国还没有可以与丰田汽车、日产汽车(Nissan Motor Co.)、本田汽车(Honda Motor Co.)或索尼相提并论的企业。直到现在,中国最为知名的品牌只是青岛啤酒而已。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罗格夫(Kenneth Rogoff)指出,“中国仍是一个穷国,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罗格夫曾担任过国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仍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其农村至少有1.5亿人口处于无业状态。”这意味著未来数年内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将低于美国。
日本对美国的收购浪潮大体上出现在《广场协定》之后,该协定导致日圆兑美元在两年间升值一倍。这意味著从摩天大楼到高尔夫球场的所有美国资产以日圆计算的价值均缩水一半。
中国正处于重估人民币币值之前的阶段。中国不大可能像日本对待日圆一样让人民币自由浮动,而且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可能要小于日圆在《广场协定》后的升值幅度。尽管如此,一旦人民币升值,中国将迎来海外收购的热潮,正如日本在日圆升值后所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