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228 7
2008-04-12
[Point=2][/Poin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12 23:43:00
您如何阅读论文

1,研读论文的得与失
在做笔记的基础上,还要定期总结,特别是对自己所关心的领域,要全程关心,仔细阅读,定期总结。
? 总结什么?总结过去已经做过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 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做到知己知彼;从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
? 预测将来的热点和发展方向--------才能准确出击,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研读论文的心得: "由粗到细,再由细到心"
? 先应从宏观上初读一遍,主要的目的是把握1.著者的最终结论和论点. 2 著文及论述的结构和方法,即文章的层次.
? 而后就是细读,研读,三遍五遍十遍,具体不定.将文章分解,针对论著个层次的展开论述各个击破,仔细体味各层次间的沟通,1 不要想一次尽获其真谛,反复几遍咀嚼,即使第一遍细读,自以为通晓的地方第二遍也一定要再次品味,因为随着对其余地方的不断理解,老知识也一定会品出新味道. 2 不要在不理解处纠缠,往后看,等下一遍再来.
? 最后,做到文在心中,心中默想著者的行文过程,好像自己已宛然成为著者.这时既有通彻后的喜悦,也会找出著者行文的不足.
明年就要毕业了,实验也基本搞定了,但是这三年并不顺利,甚至还很失败,如果能够重新来过的话,我想这样过:
? 一定要尽早定题,可以跟老板,师兄等前辈多交流,但主要还在自己,早日拿出比较行之有效的课题计划,然后以自己的课题为立足点,由点及面,广泛阅读文献,构思立意可以参考引用国外文献,因为比较新;同时还要参看相关的国内文献,看看国内都用了什么方法,因为还要考虑国情,你做到这个深度也就差不多了。
? 看文献宜精不宜贪多,国外文章往往用很多项试验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这就要看作者是怎么把这些试验组织联系起来的,以及每项试验的意义,自己要做相关或类似课题时,哪些是必不可少的,哪些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增加文章档次的,这个一定要搞明白。
? 总之,研究生或者临床医生搞科研的时间有限,我不赞成分散过多的精力在所谓的高精尖但与自己课题并无多大关联的东东上。
我很是崇拜神经所,教授的观点,阅读文献从教科书开始-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查找相关综述,你回发现书上一些所谓的成熟观点,在综述中是推测,然后找原始文献,你会发现,有许多实验证据是在当时条件不够的情况下的初步探索。如果你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个流行观点没有使用目前、最新技术验证,你去验证一下,回有两种结果:证实,那你就是用最新技术验证一个很正确的观点,给他提供了新证据,这属于好工作,另外你发现前人的观点有错误,那你就找到一条将来的科研方向,继续做下去,搞定!
我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对一位科学界人士的采访,他说:读文献首先看他的材料和方法,看他能做出什么样的结论,先自己作预测,然后再看结论与讨论,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我想以这样的心态读文献也是很好的。
? 另外,我们的大老板说,要想有成绩别无他法只有读?,读,大量的读文献,尤其外文的就我以前所犯的错误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 2. 文献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以前打印了很多资料,到头来有用的,也就是你在实验里验证的也就一两篇,这点特别是搞合成的特别容易犯。我书桌上有很多的文献打印废纸,反面用来打草稿:)
? 3。笔记要记得精,没必要把什么概念,公式来由写的很清楚,如果这些还要记,那就要看一些中文专业书籍。其实有些开始记得东西,到头来看看完全没必要。这点很多兴致比较高的初来人容易犯,想把什么都记下来,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进度,记得多了和没记一样。
? 4。看文献中懂得抓重点,找思路。也就是看了文献问几个问题,文章的技术突破口在那里。比如一大堆专利讲了很多种分离方法,关键不是看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是想这个分离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人家会想到这个方法,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的物性可以利用为分离的依据。
? 5。做技术的要善于比较和发现,一些技术含量高文献,不可能把要点都报道出来,中文如此,英文也是如此。比如一篇专利中有很多的Sample,而每个的条件或配方都不同,这时要多比较几个同类文献,看其共同点在那里。这点在制药和表面活性剂行业还是要注意的。
? 6。做中低档SCI文章的要善于替换,比如一些CELL NATURE 上的文章讲的是用鸡抗体的,你不妨可以用鼠抗或其的抗体来实验,这样的文章也还是可以做的。
在比如做有机方面的,可以看看JACS,JOC,SL,TL等杂志的文献,看看其中有些试剂是否可以用其他的代替来做,这样或许还能发比较高档的文章。
文章的讨论部分真是很重要,如果时间稍微充裕点,建议研读和模仿牛人paper的讨论部分。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 图表的趋势解析,论据的组合,都是非常看功力的部分,我们老板经常说:如果谋篇SCI级别的文章让我们这些菜鸟来写,可能发国内核心都非常困难。
tigertang
? 1.对自己涉及的方向一定要了解透,俗话不说知己知彼吗?一定得知道自己所作的方向现在世界上是个怎样的研究现状---做到了何种程度,还有那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这一点对于自己找题目的战友,我觉得尤为重要!当然要是老板定了题,自己能做的就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尽量去发掘值得做的东西.
? 2.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细节方面一定要多下功夫,力求用实验室最成熟的技术.对于一些自己没有做过的实验,一定要吃透原理,再下手不迟,切记盲目.有些实验若自己实验室确有困难,可以考虑合作,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什么都做好.我的体会是,有时就需要请教专家!在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的体会很深.
? 3.做实验时,一定要关注本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不时上PUBMED搜一搜,没准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东.可以这么说,如果你已经进入课题独立工作,文献的选读就更重要了!因为文献总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方向为方向服务!
1 看论文首先要分你的目的:
? 做研究,写综述,做报告等等,目的不同,阅读方式是不同的,为做研究而读,一定要求新求深,写综述就要读的广;
? 2 第二要看你对这一行了解的深浅,如果是入行很久的,就去读最新最前沿的东西。
? 3 第三就做科研的人来说,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就应该读研究性论文,而非综述之类的了。只有这样才能快速解决问题。对某一方面,多比较几个实验的protocol分析异同,会很有收获。
? 4 不能为读书而读书,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一定要带着问题、带着目的
? 5 思考与阅读相结合会很有效;
? 6 顺着逻辑阅读,对问题分析地越透,越熟悉,然后一直找到当前还没解决、没答案的时候,自己就成高手了。
? 8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论文的时候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发现一稿两投。我的意思是不少作者把同一科研数据写成相似主题的不同论文,或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这时,如果你的课题与此类似,你的好运也就来了。因为能通过深入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发现作者(或科研小组)对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看法、思路的演变,或者发现作者本想隐藏的真正方法。我就是在分析了同一科研小组的类似验后,迅速发现自己实验失败的关键原因,短时间内成功完成动物模型制作的,为进一步实验打下了基础。
? 另外,阅读某个人的系列科研论文,还能发现一个科学家的成长
过程————如何随时间的流逝逐步从马仔变成老板

 

What questions does the paper address?
? What are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 What evidence supports those conclusions?
? Do the data actually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 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
? Why are the conclusions important?
? 1. How are papers organized?
? 2. How do I prepare to read a paper, particularly in an area not so familiar to me?
? 3. What difficulties can I expect?
? 4. How do I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首先,看有没有这方面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 其次,如果没有,就检索随机对照试验(RCT),在全面阅读前,先评估文献质量,主要是看方法学方面是否科学。例如:试验设计是否合理。
? 再次,将所有高质量的研究放到一起分析。【不怕不识文,只怕文比文】。
? 最后,得出你要的结论
记得高中数学老师曾经说过,解题有两法可循:花大力气常法进行或是巧妙构思快步进行,至今日依然记忆犹新。回观现在基因主题相关的研究,同样有类似的情形。在芯片、差示、差减、大规模测序等技术出现前,有关的研究同样在进行,只是大部分用的都是一些巧妙的方法或是有什么特殊的线索。在拥有众多高通连量技术的现在,仅凭所谓的平台和力气也能找到很多东西,但要深入的探索这些东西背后的未知世界,恐怕依然得靠方法而不是纯粹的技术与力气。
? NATURESCIENCE等的文章,其实大部分都只有4个左右的组合图,以保守的速度计算平均1年半一般都能完成,这都归功于其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把握以及探索某种未知的刁钻角度。而与此同时至少我们相当部分经受这种创新能力培训的经历总显不足,我想在阅读文章获取知识的同时,可能更应花点工夫领悟作者的某种思想,从而提高获取立足点并巧妙构思以阐明的能力。要获得这些就必须多读原创文章,好的原创文章。文章背后,经常有一个很大的story
? 读懂STORY,读懂PAPER。 读懂STORY,需要经常参加学术会议,需要直接了解作者。
我的经验:读文章,并做成幻灯片。
一点经验之谈,希望有用。
? 以前读文章一目十行,即使仔细读了也是转头就忘。现在,我根据摘要把文章分成泛读和精读两类。对于精读的文章,剖析其结构,并用Powerpoint记录,做成幻灯片。通常,根据文章结构,分IntroductionResultDiscussion依次记录。重点当然在Result部分,最好整理出每段的大意。而Discussion部分就记下作者从那些方面进行讨论就可以了。 这样读文献好处很多哦。
? 首先,通过分析这些文章的结果描述,了解作者的研究材料、方法、图表的运用以及思路,对自己的文章写作很有帮助。
? 其次,整理好的幻灯片,以后写文章或综述时都能用。
? 再次,这种办法能让自己关注文章中的细节部分,对我这种习惯于象读小说一般读文献的人很有用。
? 最后,我建议在开题时就这样精读一批文献,作课题时就知道哪些地方要注意,做到胸有成竹。
记得去年有位专家讲课:读论文,除了标题和摘要(最好摘要也不看),需要从文章中的图表读起,根据图表总结出结论,再与作者的结论进行对比,这样就比较容易找出作者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找出创新点,他说如果从介绍开始,会顺着作者的思路看文章,可能会被作者所蒙骗。不知大家对这个意见如何?我感觉这样太难了,这可能需要丰富专业知识背景,是不是老板级的读法?。
文章评价体系
? 最重要一点是比【不怕不识文,只怕文比文】 利用现存的信息比如评论等信息结合自己的经验发问与文章,自己评价,和师兄讨论,和老师讨论,和领域内老师讨论与原作者讨论
? 大批杂志好文章的共同特点
? 国外文章往往用很多项试验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
?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
? 作者有意隐藏的真正方法
? 对问题本质的深入把握以及探索某种未知的刁钻角度
? 系列研究开展的方式:big project top labslimited corporation
? 总体信息的获取
? 从文献、搜索引擎、SCI、数据库、review、专著出发
? 再可能的情况下收集文章周边信息

 

目的不同,思路不同
提取有价值信息,提取所需信息
? 立题,寻找问题,阅读思路:发现学术问题,试验设计,阅读思路:从材料到方法到结果再结论,这个过程要主动思考,同时结合story,结合尽可能多的story,更好地理解作者以及发现作者未提交或作者本身没有发现的问题以及
本身存在的问题。
? 跟踪领域发展,思路:技术查新,跟踪Top
magzine,top labs ,top person.
? 入门思路:熟悉一个陌生的领域,从中文资料开始到reviewarticles

 

文章的深度挖掘方式——一篇文章的信息提取
? A series of question:
? 1. How are papers organized?
? 2. How do I prepare to read a paper, particularly in an area not so familiar to me?
? 3. What difficulties can I expect?
? 4. How do I understand and evaluate the contents of the paper?
?
? What questions does the paper address?
? What are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 What evidence supports those conclusions?
? Do the data actually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 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evidence?
? Why are the conclusions important?
? More.......................................................................

 

A series of question:
? 研究没有阐述重要的科学课题
? 研究不是原始性的(其他人已经作了同样或类似的研究)
? 研究并没有真正检验作者所提出的假设
? 应该进行另一种类型的研究
? 执行困难(例如,筛选研究对象),使得作者改变原先的研究方案
? 样本量太少
? 研究没有设对照组或对照不充分
? 统计学分析方法错误或不恰当
? 作者从研究资料中得出的结论不正确
? 明显的利益冲突(作者之一或赞助者可能通过发表这篇文章获得经济利益)
? 并且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没有偏倚
? 论文写作水平太差,不能被理解

 

系统挖掘-从系列文章提取信息
? 精读与泛读体系
? 目的信息:学科领域发展的逻辑,学术
强人成长轨迹,前沿趋势的把握预测以
及自己发展方向的调整,重大问题
的发现。
? 更强的整理能力与信息提取能力

 

知己
? 自己的优劣势
? 结合实验室的条件
? 结合国内的科研现况
研读论文与课题开展
? 蒲教授的观点
? 笔记要记得精,没必要把什么概念,公式来由写的很清楚
研读论文和试验设计
? 读文献首先看他的材料和方法,看他能做出什么样的结论,先自己作预测,然后再看结论与讨论,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我想以这样的心态读文献也是很好的。
研读与写作
? 逻辑思路,如何组织材料
? 不同的人对同样的数据可能有不同看法和分析方式,
? 图表的趋势解析,
? 论据的组合
研读习惯
? 勤做笔记
? 笔记要记得精,没必要把什么概念,公式来由写的很清楚
? 想把什么都记下来,反而影响了自己的进度,记得多了和没记一样。
文献资料管理软件
? Procite
? Endnote
? Referencemanager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12-16 20:37:42
谢谢分享 有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0-16 21:47:46
恩,非常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9:49:51
我没看进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3 22:34:36
感恩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