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1527 1
2014-05-23
         不管是在技术还是管理上,本土企业都认为跟欧美企业的差距挺大;唯独这成本控制,本土企业向来是自信满满:如果成本控制做地不好,我们怎么会是低成本国家呢?美国人来教本土企业降本,那还不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不信,看看IBM埃森哲科尔尼等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在中国接过几个首先,不能把低成本等同于成本控制做地好。从可比性的角度讲,成本取决于消耗掉多少人工时、用掉多少材料、消耗掉多少能源和设备。你说同样的产品,我们能比北美、日本的企业少用材料吗?少用人工时吗?资源、设备呢?八成都不会,即使少也不会少多少。那我们的"低成本"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人工费率低、货币汇率偏低的结果。而这两者都在向不利于本土企业的方向发展,不信,问问沿海那些出口型导向型的企业就知道了。

  人工红利、汇率差价就如供应链里的高库存,掩盖了实质问题,企业也就失去了通过持续提高生产效率系统流程来改进的机会。比如客服流程复杂、低效,人工干预太多,对很多本土企业来说,其解决方案无非是多雇几个小姑娘,一个人每月工资也就几千块。而欧美企业呢,他们负担不起这些小姑娘,那就只好从系统、流程的角度探究问题在哪里,通过自动化或者流程改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对于本土企业来说,飞速发展中,问题多多,大多是来自系统、流程的不足,多雇几个小姑娘说白了就是打补丁,治标治本公司越来越大,补丁越打越多,组织、流程也就越来越复杂、越低效,公司的"自重"越来越重,最终没法承受,重则轰然倒地,轻则陷入"增长陷阱",盈利式微或者亏本,走上不归路。

  其次,控制成本也不能等同于不花钱。对很多本土企业来说,控制成本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决心:成本压力下,各种开支一刀切,连有些该化的钱也不花了。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员工名额控制上挺明显,要么人数严重不足,要么没有具备资质的员工。我到过很多公司的采购部门,发现有些企业几百亿的采购额,只有区区几十个人,资源有限,日常琐事都忙不完,事儿就根本做不细、做不精:有些钱明知道就摆在那里,但就是没精力去拿;有些企业是员工资质严重不足,几十亿、成百亿的业务,只有一帮平均工龄两三年的采购员在支持,他们经验有限,有些高层次的事,例如战略供应商管理,就根本做不来,供应商价格交期质量问题多多,“摁下葫芦起了瓢”,给企业的损失难以估算。

  高成本下的高增长相对容易,因为一俊遮百丑,很多问题被高增长的光环掩盖;低成本下的低增长难做,稍不注意,成本就会吃掉唯一的盈利,这一年就算白做了。人不能永远长个儿,公司也不能永远增长:高速增长的盛宴迟早会结束,摆在我们面临的是高成本下的低增长。到时候潮水退了,就知道谁在裸泳了。按照目前的经营水平,真难想象这些企业如何才能熬过高成本、低增长的寒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23 09:58:16
I think it is a good topic for research.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