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论坛 五区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2406 7
2014-05-24

大数据很火,很多公司对大数据到了迷信的地步,各种客户开始争相买数据,指望着通过这些数据来对未来做预测。事实上,我们是不是应该担心这些数据反而让我们远离了真正的客户群?

IBM最近对16个行业的1700多CMO做了调差,我发现不只是我一个人有此类担心。曾有一位汽车行业的高管表示,并不是这些数据没用,而是我们不会用,并且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度挖掘这些数据里面的黄金。是这样么?

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是世界范围内的CMO们头疼的问题,因为最重要的结果是理解市场,而不是单个的个体。更危险的是只理解单个的个体却不考虑各自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公司的事情是基于这些来做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要做到真正的理解这些数据,你需要去做广泛的调研,亲自研究他究竟是谁。他可能不是你的目标人群,但或许他就职的公司会购买你的产品及服务。

关于“为什么”的问题

并不是说数据就没用。但大数据还是有其限制性,因为这些数据还不足够深到来回答“为什么”。“为什么”已经超过了“是”与“不是”,而这通常是很难通过量化分析出来的。

这里有一个令人深省的思考:大多数的数据依然是来自传统的如促销活动等行为,依此来做分析和决策。这其实很难做清晰的定位,甚至可能是亏本的生意。

找到正确的路径

陷入数据困境之中,如何才能出来?或许有些老土的办法会比较有效。卡夫食品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他们的高管亲自到各种店里去观察超市的人群,去倾听他们关于生活的聊天内容。

他们迅速找到了下一个金矿,那就是奥利奥这一品牌。他们把饼干做得更小,做得不那么甜,销售竟然飙升了80%多。因为他们抛弃了那些买来的数据,而是亲自问消费者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不多买点?为什么你更喜欢小点的饼干?为什么希望饼干不那么甜?

如何做决定

还有一个例子。某大型咨询公司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投入巨大,因为这里沉淀了各种雇佣关系。这些公司网上的资料只是为潜在雇员提供了一些决策的参考,但真正决定是否进入该公司的,更多是他们最后问的几个问题。

相反,一份关于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他们会问一些如雇主是否可以保证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其实这才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因为毕业生希望每周可以有时间看书或者去锻炼以及为慈善团体做点事。

帮你做当下最好的自己

有一家顶级的健身连锁中心认为他们的客户很富有,并且愿意支付昂贵的会员费,因为他们能通过训练得到认可和成就。但事实却是当近距离在这家健身中心跟教练和学员接触之后,才发现,教练的魅力才是影响学员的重要因素。学员们相信教练有能力让他们成为同龄人中最好的,并且让他们能在每个年龄段都成为最佳状态的自己。

达到本质的路漫漫

很多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知道其核心本质,而核心本质的东西,可能只是几个关键的问题得到回答就可以搞定的,但那些堆成山的原始数据却是没法给我们提供这些。

viainc 转自雷锋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24 14:03:42
非常有趣,并且富有内涵。大数据以及定量模型大都只是告诉现象的相关性,只是通过相关性做决策的确很危险并且很难得到深刻的洞察。定量研究应该是辅助定性研究的,研究永远以“人”为本,而不是数据与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4 20:46:09
被神化的大数据 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4 23:15:43
大数据目前暂时和互联网思维一样,除了丰富了传播者的讲课内容,企业或许并得不到收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5 03:16:35
一直都觉得大数据是大忽悠。在统计中p大是坏事,但n大是好事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5 04:31:00
当头棒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