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技术研发中心专家
主持人:申万高级策略分析师谢伟玉、消费品研究部医药分析师 杜舟
纪要整理:谢伟玉、周晓晴
一、中科院专家介绍基因测序行业及新一代基因测序仪:
我主要从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基因测序仪研发工作,今天介绍一下这个行业的发展和今后的预期,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体的遗传物质由DNA和RNA组成,DNA转录成RNA,RNA翻译成蛋白质,蛋白质决定人体每一个特征,如相貌、身高、体重,甚至是疾病。测序技术是为了研究人类或其他物种DNA的组成,并验证人们一些性状表现的关联性。基因测序的历史追溯到1975年,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人牵头进行人类基因组计划,准备搞清楚人体的整个基因组序列是什么,解读人体生命,发现我们掌握的知识还很不够,后续还需要大量测序。方法上来说也有很大发展,传统的方法是手工测序,直到05年第二代测序仪采用全自动测序,第二代仪器的标志性特征是高通量,通量从一天60万到一天千亿数量级的碱基对。所以说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推升,不断地发展。
测序技术的应用:临床上的应用,如从去年开始市场上比较火爆的产前诊断,如唐氏综合症等,以前只能先用B超筛查,发现高危后,需要羊水穿刺,获得胎儿的样品,再进行染色体分析,最终给判断。而进行穿刺有一定的风险性;现在只需通过抽母亲的外周血就能得到胎儿的DNA,获得胎儿得病风险。避免了侵入式的检测对胎儿的影响。
总结主要应用包括:
1,遗传病。如耳聋,父母都是正常人,孩子也有可能是耳聋患者,因为父母都携带致病基因。现代测序技术可以获知两人结合后小孩耳聋发病几率。
2,肿瘤。人体内会有导致肿瘤的基因和抑制肿瘤基因,通过检测两种基因的表现情况,可以判断肿瘤是否发生,是良性还是恶性,病人对哪种治疗方法比较敏感。
3,药物。某些人对某些药物有敏感性。如感冒时,有人觉得VC银翘有效,感冒冲剂无效,有人觉得相反,这与基因组成有关。抗体类或小分子药物在服用之前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检测病人是否适合用这种药,这是这两年兴起的个性化医疗的宗旨。有许多小孩小时候用抗生素一针至聋,千手观音的表演者有很多是这样,这是由线粒体上的基因造成的,可新生儿进行药物筛查。
4,感染性。我国有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有人体内有耐药的抗性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检验病原体是否携带抗性基因,避免导致感染加剧。
5,检验检疫。对外来物种入侵或外来传染病,基因测序方法是高效的,涉及国家安全问题。
6,疾病防控,03年SARS和09年甲流,一开始没有确证的病原体。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有重大传染病专项计划达到:突发的传染病72小时内确定传染病原,从目前的技术角度上来说,只能靠基因测序完成这个任务。
7,科研。
不同于CT只能透视人体结构,测序技术涉及工业农业医疗等领域,5-10年之内,它会有更快的应用拓展速度。
第二部分,关于我们中科院的基因测序仪项目,我们08年正式立项,历时2年半,在11年4月制作了两台原理样机,读长比现有技术高。具体来讲,人体有30亿碱基对,平均一个染色体上亿的碱基数,用实验手段打碎成片段,通过片段和片段的重复组装成原始状态,主流读长是100-150个碱基对,会丢失很多信息;而我们的读长为650-700,正在突破1000个碱基对,大幅提高准确率和应用性。但不追求高通量,超高通量的仪器一次能出几百亿的数据,要好几个人一起测,而我们的仪器一个人也可以测序,一次用不了试剂,下次还能用。成本为国外机器三分之一,国外耗材的五分之一。
目前国内基因测序仪的市场现状是:国际市场蜂拥而至,试图进入中国市场,和国内合作,贴牌。这对我们自主开发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从技术上来说,我们的研发占据高端位置,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进一步的完善和市场化。
二、问答环节
Q:测序价格从2001年至今降了很多,价格下降的动力是什么?设备外资垄断,国内有什么有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A:从历史上来看,第一个拐点在2001年,因第一代测序技术自动化产品的推出,是价格下降的动力。第二个拐点在2005年,因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出。但目前价格下降趋势放缓,二代稳定的技术平台,没有更新更廉价的技术使其价格有拐点性的下降。国外的直接成本,即试剂费用1000美金,人员、机器折旧没有包含在内。
国内三个机构推出样机:(1)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已推出样机;(2)无锡艾吉因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无锡艾吉因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1年推出样机,后来被南京普朗医疗集团收购并成立南京普东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两家采用的与主流的测序技术相对落后,目前在尽量争取改变现有技术原理进行技术更新。(3)最后一家是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制的新一代基因测序仪。
Q:国产测序仪的成本是多少?
A:成本低,设备成本是进口罗氏454产品只有1/3-1/5,试剂和耗材只有1/5-1/10。没有太多可比性,对比的设备的罗氏公司454,测序读长要比illumina长很多,但通量低很多。
Q:请比较LIFE、ILLUMINA、华大基因的测序仪优劣
A: 1、Life:最初的SOLid已退市,读长较短,70-75(国产两个与之相同),买了PGM,升级版IONProton,主推的产品速度快,用半导体检测离子电流,综合成本低于光学检测,操作简便。缺点在于稳定性和准确性,依赖于实验条件和水质环境。
2、Illumina:份额最大,优势在于市场上通量最高,准确性可以接受,好于life,缺陷在于读长100-150,在全球形成垄断状态,据说对全球的消耗市场,每年涨价4%,应用成本高。
3、华大基因收购CompleteGenomics(简称CG):最早不卖测序仪,只是生产设备,进行测序服务,华大收购后,CG最大优势在于设备和试剂自产,成本可控,通量可根据生产线扩大而扩大,但技术上劣势在于读长更短,只有10几到20几。对数据分析影响很大。
Q:卫计委对测序单位有什么规范措施?仪器申报上有什么规定?
A: 卫计委表示,之前国内医疗测序服务行业是一个无序竞争的状况,没有标准,对于临床科学来讲不科学,降低数据量造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的提高。并且市场出现了一些事故,促使卫计委叫停。从去年开始,卫计委就已经开始着手规范化的制定工作。基因组所也是规则制定所的单位之一,指导临床,怎么分析、出报告。
关于申报的问题,中国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称CFDA)规定,在国内申报医疗器械许可证,要么国产,进口产品在本国得到监管机构的批文,才能在中国申报,例如在美国,要有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简称FDA)的批文,而全球目前在FDA得到认证的测序仪只有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MiSeqDx,只有它已具备申报中国药监局资格,其它厂商设备都不具备直接申报的资格。达安基因试图将ION Proton国产化然后报批,华大也打算以CG和Ion Proton的“国产化”来报批。
从学术角度,这些合资企业的测序仪可以被描述成自主知识产权,但其实还是来自国外,海外产品在蚕食国内市场。我一直持有这种观点,国内要想进一步发展,还是要自己形成测序技术和测序原理,自主开发、自主应用。
Q1:你们的技术和罗氏454相似,而罗氏454将叫停,你对此有何看法?
Q2:你们的碱基读长特别长,与主流仪器不同,优势在哪里?
A: 我们和罗氏454都采取焦磷酸发光。罗氏454将于2016年正式停止,原因在于罗氏454设备的设备成本和应用成本都很高,应用的经济性比其他技术平台要差。圈子里都知道,如果某项试验能用罗氏454,那么它是最佳选择、会优先使用,因为454产生的读长更有优势,而短读长会造成1个基因要产生上百个片段才能反映。举例来说,如果重复序列在200个碱基以上,读长为150碱基时,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个重复。如果读长能到1000个,就可以一次性拿到所有序列。准确性的优势就在此。优势还在于测短片段,对后期数据处理和计算机要求非常高,应用客户肯定不太希望还要买高性能服务器一起用。
Q: 其实只要CFDA对测序仪试剂给证书,任何企业都可以做测序服务?illumina为何不自己申请?
A: illumina需要除了在美国拿FDA认证,还需要在中国做一部分临床试验,对于它比较困难。
Q: 基因测序结论的准确性,在诊断中可直接使用达到一个什么程度?
A:对于已知结果,需要有一定重复性。拿到序列的信息和临床诊断的结果必须要有一种对应关系。不是单纯的从一个序列和国外文献的吻合直接下结论。
Q: 国内基因测序现在主要在做哪几种检测,都有谁在参与?价格如何?
A:卫计委叫停前,最多的还是唐氏,肿瘤易感性、药物敏感性,开展的不太丰富。还有所谓高端体检,基因检测做体检也有一些。良莠不齐。这也是国际市场的共识,美国23andme受到FDA禁令。国内做检测的机构有上百,价格不一。
Q:高通量全基因测序和基因芯片在个性化用药市场规模,个性化用药政策何时能明确?
A:高通量测序还没有一项被批准,临床目前为0。基因芯片为体外诊断试剂,有已拿到CFDA的认证,博奥基因芯片市场反馈不错。基因芯片的诊断目标主要是已知的,间接性;基因检测已知未知都可以,监测范围更宽泛,具有直接性。个人认为基因测序比基因芯片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Q: 中科院二代测序仪量产的情况如何?下游的采备需求是否充足?国内基因检测的爆发式成长合适到来?
A:今年下半年推出beta版测试,给20个不同单位分别提供提供设备和试剂作为半年的试用,征集意见和检测数据,今年下半年计划可以形成中等规模的产出能力,首先应用于科研和不需CFDA认证的市场。而对于可能产生的客户资源的量,尚无结论。
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爆发取决于三个条件:(1)CFDA何时有认证的设备和试剂出来;(2)试点单位何时开展;(3)除了这两条渠道,还有何渠道进入临床。类似于美国两条线的分级管理,采取FDA和“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A)标准分别决定临床的准入规则。
个人判断,2015年基因测序行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Q:测序服务的市场:科研市场、医疗市场、其他市场。华大、贝瑞和康等公司都选择与海外仪器商合作,仪器对试剂,还有一点,卫计委必须有高通经验的,他们又和海外合作,这形成一个闭环。您觉得中科院测序仪的市场定位是卖给谁?
A:科研市场:有相当大的科研机构拥有自主采购的测序仪;包括医院也已采购了测序仪,医院预计目前有200台以上。
服务市场:华大、贝瑞康主要占据服务市场,为其他客户提供服务,希望开展稳定、持续的测序服务。他们没有更多精力去开发自己设备。授权、买断可以理解。
应用市场:试点单位要求有二代测序经验,很多医院特别是大医院都有测序仪,都已开展科研,找试点单位不困难。我们开发的设备更多的是从应用角度入手,解决基层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最终为了让广大用户都能在自己的实验室和医院开展测序。
附表、中科院基因组所与紫鑫药业的合作脉络 | |
时间 | 事件 |
2009年-2011年 | 中科院基因组所研制第二代测序仪研发项目,于2011年实现原理样机和性能验收,此后自主投入完成该项目的工程化和产品化开发,并形成其自主知识产权集群 |
2010年8月 | 中科院基因组所对紫鑫药业提供的人参启动了全基因组测序 |
2011年3月4日 | 中科院、吉林紫鑫药业共同发布中国人参基因组图谱,建成国内首个人参物种种质资源库 |
2011年10月23日 |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紫鑫药业联合建立“中国北方药用物种基因组学转化研究中心” |
2013年9月3日 | 紫鑫药业批准用自有资金20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测序仪开发、生产、销售;基因测序。 |
2013年10月29日 | 紫鑫药业与中科学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就合作开发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系统签订《测序仪项目产业转化投资意向书》和《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基因测序仪项目,并委托基因组研究所对"测序仪产品化开发"项目进行后续研发。 |
2013年12月21日 | 紫鑫药业全资子公司吉林中科紫鑫科技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00万元设立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事基因测序项目相关研发与经营。 |
2014年4月18日 |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紫鑫药业正式发布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样机,这是在技术性能上唯一可匹敌国际市场主流产品的国产基因测序系统。 |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开新闻、申万研究 | |
基因检测行业(贝瑞和康公司)调研纪要——行业方兴,长期关注
作者:申银万国 杜舟、罗佳荣
核心观点:基因检测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现在整个行业无论是技术、服务还是ZF监管均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公司基因检测服务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为主,2013年市场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今年2月CFDA与卫计委叫停基因检测业务后,3月份启动试点单位申报,各龙头公司现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非常看好行业长期发展的潜力,但短期我们认为应客观认识行业发展现状,对于有潜力的优质公司给予长期关注。
华大基因拟上市消息近期引发A股市场对基因检测行业的热情与兴趣。基因检测行业作为高端中的高端行业,市场虽然具有浓厚兴趣,但由于很强的技术知识要求使市场难以把握基因检测的实质核心与客观现状。我们认为有必要向市场深入浅出地、客观地阐述基因检测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我们的核心观点。笔者曾于美国从事癌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与医药研发,对国外基因检测行业具有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我们在中国市场的调研,向大家阐述行业的客观情况。
一、基因检测行业产业链
从基因检测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三个主要环节来剖析该行业,是比较清晰有效的方式。
(1)处于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基因检测仪器与耗材试剂,国外的主要公司是Illumina、Life Tech以及Roche;国内多采取与国外公司合作授权的形式,主要公司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与达安基因;从事自主研发的公司主要有紫鑫药业(与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等。
(2)中游是基因检测服务,而现今国内最主要也是最成熟的基因检测服务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美国的主要公司有Sequenom, Verinata Health, Ariosa Diagnostics 和Natera;国内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
(3)下游消费群体包括医院病人、药厂及科研机构等。
(一)上游:基因检测仪与耗材试剂
1. 基因检测仪器是基因检测的基础,而基因检测仪的核心是基因测序技术,迄今已经产生三代技术:分别是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即Sanger测序技术;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NGS(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主要有Roche 的454 技术,illumina 的Solexa,HiSeq 技术和ABI 公司Solid 技术,Roche454技术已逐渐淡出,计划于2016年正式停产,现今主要以Illumina的HiSeq技术为主;第三代基因检测技术TGS(Third Generation Sequencing),主要以PacBio 公司的SMRT 技术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的单分子测序技术为主。
2. 第二代基因检测技术NGS是现今最稳定,应用最广的基因测序技术,NGS仪器市场被国外几个龙头所垄断,2013年Illimina以53%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其后是Life Tech38%,以及Roche8%。
3. 国内公司采取两条路径:
3.1 一条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贝瑞和康(与Illumina合作生产新型测序仪)、华大基因的BGISEQ1000(基于Complete Genomics的测序平台)、达安基因的DA8600(基于Life Technologies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
3.2 另一条是自主研发的模式,如紫鑫药业(和中科院基因组所合作)。紫鑫药业的基因测序仪采用的焦磷酸发光测序技术,类比的是与Roche454类似的基因测序技术,在测序读长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在测序通量及成本上与Illumina的技术有较大不同,中科院与紫鑫药业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最终的Beta测试版。科研机构中,中科院基因组所的于军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谢晓亮教授都是该领域中的领先研究者。
(二)中游:基因检测服务
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基因检测服务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未来一定将带来从未病预防领域到基因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的突破。从现在来看,我们认为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应用领域:
1.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目前最主要及最成熟的基因检测服务
1.1无创产前检查针对的是一些常染色体疾病,最常见的有21三体综合症、Edwards综合症和Patau综合症。传统的检查方法是通过孕妇B超,发现高危后,再做羊水穿刺,进行诊断,具有一定风险。而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可通过孕期检查,抽取母体外周血得到胎儿DNA,通过基因检测的方式判断胎儿是否患病,检出率可达99%以上。
1.2市场容量
我国每年有2000万怀孕母亲,现在平均每次无创产前基因检测费用约为3000元(终端价格),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检测量的提升,我们若以每次检测费用1500元计算,假设50%的渗透率,估测市场容量为2000万人*50%渗透率*1500元/次=150亿元。
而现在国内市场大小约仅为10亿元左右。在CFDA今年二月份叫停基因检测业务之前,国内主要被华大基因及贝瑞和康垄断,其他公司还包括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我们预计2013年华大基因与贝瑞和康的无创体检量均为14万次左右(华大基因略高),按终端价格3000元计算,终端销售额均在4亿元左右。而其他公司如达安基因,诺和致源,安诺优达等总共加总的检测数量约为1万例左右,这其中达安基因占比较高。
今年2月由于受到CFDA叫停影响,除个别地方外,基因检测服务已基本暂停,对今年的业绩收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贝瑞和康一方面申报临床试点,另一方面通过和Illumina合作,申报基因检测设备认证,双线推进基因检测业务在国内的认证。
2. 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2.1 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
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对患者基因组测序,分析确认某致病基因是否突变,从而对该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乳腺癌患者中,25%的患者是由于HER2 基因突变造成,而另外75%的患者,是由于其它单个或多基因的突变造成的。基因泰克的靶向单抗药物赫赛汀,专门用于治疗25%的HER2基因突变的患者。这时如果这另外75%的患者用赫赛汀治疗乳腺癌将是无效的。因此对乳腺癌患者首先进行基因测序,确认是否是HER2突变,可以很好的对症下药,决定是否使用赫赛汀进行治疗。
2.2 用药敏感性
中国每年耳聋儿童中有不少是因为药物敏感导致的“一针致聋”。耳聋基因可通过线粒体遗传,耳聋基因阳性的儿童表面看起来完全正常,但只要使用了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就会“一针致聋”,若对新生儿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检测筛查,则可避免事故的发生。
2.3 虽然未来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处于研究发展初级阶段
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的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困难在于:(1)科学界对人类基因组的解读刚刚开始,基因和疾病的关联关系研究仍处在比较初级阶段。以癌症为例,除去环境因素,某种癌症的发病往往不是单基因决定的,而是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失调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所以首先第一点从基因到疾病的单一关联关系就很难确认。(2)现在针对某一特定基因的靶向单抗药物数量较少,处于研究发展初期。(3)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大规模应用需要基于以上两点的大数据支持,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3. 未病基因检测(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需要未来研究支持及大数据支撑
未病基因检测是指通过对人体进行基因测序,结合一些已知的疾病和基因之间的关联数据,“推测”出该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概率。基于与1.2基因检测靶向药物相同的原因,以及我们所知的疾病是外界环境和内在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病基因检测(疾病风险评估)尚属非常初期阶段。在美国, FDA已于2013 年底叫停23andMe相关的基因检测服务,而23andMe 目前正在向FDA 申请注册健康检测类产品。
(三)终端用户
从广义的基因检测行业应用来讲,终端用户可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用于医院、独立实验室等的临床应用。二是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
1. 临床应用
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就是我们以上提到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和基于基因检测的药物靶向治疗,其中主要以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业务为主。现在国内基因检测基本都是以医院外包给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独立基因检测服务提供商的模式。基因检测服务主要分为四大步即:采取血样、基因测序、数据分析与最终反馈。这些步骤对实验室的稳定性和操作的专业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技术、成本等因素的考虑,目前医院自主进行此类基因检测服务的可能性较低,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内,外包模式(独立实验室模式)将继续保持主流模式地位。
2. 科研机构
服务于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应用现在处于市场分散化加速的阶段。过去由于技术、成本的原因,国内主要科研机构的基因测序主要通过外送给华大基因等基因检测机构来进行。近年来随着Illumina、Life Tech等公司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带来的变化是基因测序仪器价格逐渐下降,测序成本和操作难度逐步下降,现在很多的科研机构已经从Illumina等公司购置了自己的基因测序仪,进行自我服务,所以整个科研机构行业的基因测序处于一个分散化加速的阶段。
二、ZF监管
(一)从无监管、到叫停、再到试点申报
1. 2014年以前,我国基因检测行业处于无监管状态,基因检测设备基本完全进口国外设备,基因检测服务主要是无创产前基因检测基本由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两家垄断。
2. 2014年2月,CFDA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发布通知,宣布包括产前基因检测在内的所有医疗技术需要应用的检测仪器、诊断试剂和相关医用软件等产品,如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监测、健康状态评价和遗传性疾病的预测,需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审批注册,并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技术准入方可应用;已经应用的,必须立即停止。
3. 2014年3月,即基因检测叫停一个月后,卫计委发布《关于开展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已经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且符合申报规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申请试点,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所在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同时明确申请试点的基因测序项目,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
(二)企业申报
1. 国内领军企业的“两手准备”
1.1 以贝瑞和康为例,目前国内企业通过CFDA认证,合法进行基因检测业务,有两种可能的路径。一是按照卫计委规定,申报临床试点,若通过审批,则可合法进行包括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等业务。二是通过和Illumina合作(产品买断贴牌模式),向CFDA申请注册新型基因检测设备。二者如有一项通过审核,均可合法恢复基因检测业务。
1.2 与国外公司合作的“快车道”
目前行业中的领头企业,如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达安基因等,都已经启动了报批和注册工作。他们采取的都是通过和国外仪器生产商合作,授权或买断产品,到国内贴牌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产品虽然用的是国外的仪器及技术,但申报CFDA走的是国内的仪器设备通道,申报与审批相对比较快。如果进展顺利,国内这种仪器设备的正常审核时间约为1-1.5年
1.2.1 华大基因:华大基因2013年收购了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并将其测序仪更名为BGISEQ,华大基因以此平台向食药总局申请注册。目前,仪器正在委托日立公司进行改进,之前的仪器只能做人的全基因组测序,不适合应用到无创产前检测领域。
1.2.2 贝瑞和康:贝瑞和康和Illumina联手生产新型测序仪,向CFDA申请注册。但是这种新型测序仪是否是Illumina最新的NextSeq未获得公开披露。
1.2.3达安基因:2012年,达安基因宣布与美国Life Technologies战略合作,启动基因测序分子诊断项目。达安基因也以基于Life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Proton测序平台申报注册,目前已获得国家受理号,申请工作已接近尾声。
2.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
外企进入中国市场的也采取两条路径:
2.1 一条是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合作贴牌模式,这种模式申报的是国内产品。
2.2 另一条是通过自主申报的模式,据悉,Illumina等外资公司也有产品在中国进行直接申报,这种模式是为进口产品申报,首先该产品需要有FDA的批文,然后在中国国内走CFDA的进口申报程序,所需时间可能更长。
三、结语
未来,基因检测行业必将带来人类健康预防与疾病治疗的革命,发展空间巨大。
现今,我国乃至全球基因检测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虽然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跌破1000美元,但对基因组的解读、临床大数据的积累才刚刚开始。
在我国,基因检测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弱,主要依赖进口与合作;基因检测服务的应用还仅仅主要局限于无创产业检测业务,虽然未来有百亿的市场空间,但现今整个市场仍不到10亿元。政策叫停,各龙头公司仍处于CFDA申报阶段,短期对业务收入必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技术在进步、政策在探索、市场在成长,我们需要给这些从事基因检测的上市及未上市的优秀企业一些耐心和时间,长期关注,帮助成长。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