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4124 8
2014-05-27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今天我到这儿来不带着国学背景,今天只有一个单纯的身份:一个小学生的家长,跟家长们来分享一点点心得。刚刚窦校长带我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慢慢地去行走。我最基本的印象是小学生能够有一所大校园,小孩子就能有一种大气象,很玲珑的天真能够有一份大格局,小与大之间就是人一生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有一种教育的失败,就是很多人会看见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天真,板着脸像一个小大人,但是长大了以后没有气象,一直是一种狭隘的斤斤计较的心胸。小与大,在小的时候就应该有小的活泼、小的创造,在大的时候就应该有大的承诺、大的担当,人这一辈子按照他正常的逻辑轨迹去成长,也许这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url=][/url]

图为于丹女士在沙龙现在做主题演讲。





我们不能跟一年级的孩子讲读书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读书是对于民族血脉的接续,而这一切不是对一年级孩子该说的话。在他们的感受里,读书是一种滋味,而学习是一种状态,那种甜甜的吃糖的滋味在品书的时候,也能够遇得着。那种美美着受着阳光奖励的状态在学习的时候也能感受得到,这就像他们在沙滩里面玩,在攀岩墙上比赛,其实是一样的,甜和美是一个儿童生命本来应该有的状态。所以我想一所真正好的小学,是把一个儿童与生俱来所带的权利首先还给他,对一个人生命的尊敬其实是从孩子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就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任何一个以后想要成为独立担当的公民,他在小的时候必定是受过老师和父母尊敬的。一个从小受尊敬的人才会深刻地去尊重别人,并且有尊严的生命在成长中才会特别地自律,人为什么会改错?不是因为挨打、挨骂,别人批评冷眼多了就改错,反而是因为他受鼓励和赞美,他觉得以他的尊严和自律改掉那些小小的毛病,他会更加美好。


所以我说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一种气场,在一个场里面受到熏陶,也许比任何死书本上的规章都更加重要。我喜欢这所校园,是因为它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人在这个中间关于美好的感受可以被激活,所以我作为一个家长,我想在座的各位家长也会跟我有同感,当我们从疲惫的工作中走出来,我们在接孩子的时候,在送孩子的时候,如果可能会愿意在这里多留恋一会儿,因为关于人性的那种基本的美好可以在这里受到鼓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27 11:47:10
做为一个作家、一个老师都可能退休,唯独一个孩子管你叫一声妈,这是终生职业。所以我今天在这儿是以家长的心情来交流家庭跟学校之间的沟通到底是什么,我想不是一个外在责任的问题,哪一块应该老师管,哪一块是家长管,其实是太多上面的融合,从学校到家庭应该是一种延伸,也就是说怎么样把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化合反应。我们中国人原来是讲家教的,家教有多重要呢?大家想一想我们说一个君子一生的成长,从修身齐家直接就到了治国平天下,要是用今天来衡量这里面是有缺失的,现在社会其实是担任了现代教育的社会公民养成。而过去,更多的是在家庭伦理养成中完成,所以大家想一想孔子说的"入则孝、出则悌"的家庭教育,"谨而信"说的是社会。把学校放在一个附加值上还有余力可以念念书了,而前者是一个人的行为标准的养成,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我想呼吁所有的家长,其实家教永远是任何学校教育都不能替代的,大家想一想家教不见得父母一定得是教授、得是海归、得是白领。中国过去从孟母三千到岳母赐字她们有多少学问,她们才是为中国守住灵魂,扛起脊梁的人。所以一个孩子是从什么人家走出来的,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一切家庭的判断和教养都带给这个孩子的脸上和行动力。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帮他去默写多少单词,而是教给他一种态度,态度才是学校和家庭最大的价值默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7 11:48:05
说什么态度呢?举一个例子,我的孩子那个时候特别小,还没上小学呢,上幼儿园的时候,大概上中班的时候,他们做手工,做小花篮,手折的很漂亮的小纸篮,他自己很喜欢,每天装着那些小东西跑东跑西,有一天她在她的房间里摔了一跤就哭了,我跑过去一看她那个小花篮摔破了,后来我说试试看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她说怎么可能呢?我就把她做手工电光纸的边都装到牛皮纸的袋子里,就剪了很多满天星的小碎三角,再剪其他的各种形状,这面弄好了再剪,最后整个变成了一个闪闪的小花篮。那个时候我孩子擦擦眼泪,她说了一句话,她说妈妈,我明白了,哭是无能的表现。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才四岁,我当时想一个四岁孩子懂这一点,其实这是态度,她后来就只要看见什么事干坏了,她就老本能地说,妈妈我们想想它能不能比以前更好?其实到她上学以后可以告诉她不是所有的事情打坏以后都能比以前更好,我们成年人生活里遇到一件一件倒霉的事,跟所有人都哭诉,如果每天你都在这样倾诉,那就叫做比此刻更坏,因为你失去了及时修复它的时间,而且使你一次一次被它又打了一顿,打几十顿是因为你说了几十遍,所以不是所有打坏的事情都可以比从前更好,但是我们追求的上线,这件事情不比此刻更坏,这是我们保底的下线,我觉得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给孩子一个态度,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修复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7 11:49:30
我也一直在探索,现在养独生子女有的时候成本真高,你探索出来这套经验没有第二个孩子再去实现了。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是这么认为的,首先作为家长,家长就不要有一种简单二分法导致简单一元论的伪命题设问,严格宽松是一个伪命题,严格的是标准,宽松的是态度,严格的是这孩子如果不孝顺、不诚实,做坏事就必须要守住底线、毫不通融,这叫严格,宽松的是民主和平、陪伴学习全家的生活方式。所以可能这是一种内紧外松,大家的道德默契、价值点在哪里?是不能够突围的,其实我就是独生女,我父亲很早去世了,这么多年包括我姨妈没有孩子,都跟我生活在一起,我的孩子又是独生女,所以她就知道我们家姥姥和姨姥姥,原来她就认为她俩的一切的观念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家里的最高宗旨。所以她出去一看见买点心什么东西就先得跟我说妈妈咱们买无糖。我们出游一家人全是一起出游,她一出去就要带着她的玩具,有一天她出去没带,我问她怎么没带?她说我得腾出手来扶姥姥。所以就是要让孩子知道大家在价值默契中怎么选择。

学习这件事家长不能偷懒,陪孩子学习就是学习态度的养成,这个陪不是陪他做作业,家长不能陪过了,帮小孩检查功课这件事也得适可而止。别老觉得小孩都要得一百分,其实我觉得在小学阶段90几分挺好的,就是得个80几分又怎么了?你还帮他上淘宝去检查不成?他知道哪儿错了下回考场上能好一点,这个陪伴有一部分是独立放权,有一部分就是亲子互动的,去学一些课外的东西。比如说读书这个事,因为我给孩子他心里年级高一点,我们就定世界名著,我带他读,我以前给她讲过《巴黎圣母院》,这个书来的时候她才八岁多,她说妈妈,我要读《悲惨的世界》,那个显然读起来太困难了,我们娘俩一人抱一个大垫子读这个,读得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我这么熟你跟小孩读的时候也会特别受感动,她跟我交流,她说我觉得那个警察其实也不是坏人,他不过就认为他是法律的象征,他是忠于职守,让自己出庭说不是市长的时候他感动,她说我就选择这三点写我的读书笔记,写好写坏都随她,这个没有标准。关键是她自己能理解到什么地方?她觉得对名著有一种信任我觉得就好,我觉得家庭一定是一个以爱作为最高教育前提的地方。我们所要让他保持的那些严厉的权威的底线,也是因为爱的出发点而让人知道的规矩。所以爱的这种温暖,如果一直在陪伴他的话,一个有尊严的人会清晰地知道有什么必定是有所不为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温和的权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7 11:50:13
我在政协的提案上曾经做过一份提案,提出我们学校和家庭要让孩子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配合三种教育。小学时候我们要配合公益教育,中学的时候我们要配合挫折教育,大学的时候我们要配合职业教育,我为什么提这三点呢?因为小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为别人付出的公益心。我认为在校学公益课应该像上语文、数学一样是一门课,他应该有专门的时候出去为别人服务,一个小小孩只有为别人服务,他自己觉得别人感激他,他是有尊严的,他长大以后才会热心公益。


于丹女士参加搜狐教育名家沙龙栏目。


我们想想中国做慈善有多大的误区?大家第一认为慈善是有突发灾难以后才做的事,不是常规性的。第二大家认为慈善是明星和富商才做的事,不是普通人的行为,但其实慈善是一种公民习惯,就像我们的卫生习惯跟公共社交的礼貌一样,慈善应该是每个人在平时积累的公民习惯。这件事情是要小小孩有公益心才能做到的,只有让他在家都干活,出门也让他干活,他才能够逐渐觉得我能承诺责任。别老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会了。大家要知道小孩是最懂常识的,小孩是最有创造力的,小时候明白的事,大了以后未必守得住,小时候要是不明白,越长大会越不明白的。所以是非之心是小时候的底子,人能为别人奉献是小时候的功课,这就是小学的公益教育。

到中学,咱们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受社会传媒影响,很多的人的情感,包括早恋、人际纠纷都大大提前,所以中学要是不教他挫折教育,在心理学上去做调试的话,他以后自暴自弃的行为,或者出现心理疾病的几率就会激增。而大学强调的是职业教育,你要在职业上承诺责任了,不能到了岗位上再延续让人家像老师、像家长一样手把手地照顾,没有走出心理断乳期的人。所以我觉得从学校到家庭要强化这一段孩子的心理共识。

所以我们既然有了各个阶段的目标就可以落实到行动上,比如说我坚持认为,小孩子在家是要干活的,这一点如果说家校沟通,我有一个观点,现在我们学校都很负责,都有孩子的网站,家长也都有圈、都有群,每次的作业都写得非常清楚。但是我的孩子呢,上小学以后,从一年级就给她一小本,老师布置什么作业你就记下来,有不会的字没关系,幼儿园的时候拼音非常熟了,你用拼音自己记下来,记完以后都是自己的事了,她回来跟我说妈妈,我们网站上有今天的作业,我说我不给你上,我也不知道怎么上,你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有的时候她热心肠帮好多事,老师老叫她上办公室拿个什么东西,有时候作业少做了,回来特委屈,妈妈我出去了,你也不给我查,你自己知道你出去了,回来你就应该问同学,她就抱着同学几个同学打电话,姥姥有时候心疼,你给她查一下吧,我说他自己知道出去了回来就得问同学,上学也是,有的时候走了,姥姥说没带饭盒,我说不用管她,看她中午能不能吃上饭,所以我认为老师跟家长不是说联手要呵护得她滴水不漏,这边家长给包得好好的,小包袱交到老师手里,那这孩子什么时候自立呀?

所以作为家长我认为 ,小孩能对自己负多少责就让他去负责,他能够为别人做多少事,在安全的前提下,这么小的小孩不能伤着他,不能累着他,能干的活就要让他去做,如果我们都这样做的话,孩子的尊严是在行动中建立起来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7 11:50:50
首先,我认为教养这件事不见得跟品德教育课直接挂钩。一个孩子他到底有什么样的行为能力?从起早睁眼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觉这段时间,对一个孩子而言无时无刻都是品德教育课的时间,所以不能因为他品德教育课上少了教养就差了,真正的教养是举手投足,是一种耳濡目染。一个小孩子过去写字这里是从小就有书法课了,咱们现在有墨汁了,过去磨那个墨条,连墨条磨得歪歪斜斜,说明你这个时候心是慌乱的,做人磨墨都要方方正正,所以老师和家长互相都别推卸责任,言传不如身教,一个家长都扔得乱七八糟,孩子就不容易找着东西,家长对人说话没有礼貌,那个孩子就是行鞠躬礼他心里也缺乏恭敬之情,这是一体化的,不矛盾。

还有个现象,现在做长者的反而会心浮气躁。现在学生姥爷爷、爷爷这一辈基本上就是60岁上下,60年前出生的人生长在什么环境下,他们整个的人格成长基本上是在反右的时候他们在上学,到文革的时候他们都下乡了,回来了以后能够就业的时候他们就批林批孔了,他们也是这个世纪的受害者,所有关于人性的东西,在批斗、在提防、在冲突中一切被放大,那个时候人跟人所有的亲情要服从于阶级的斗争,所以夫妻之间互相揭发、孩子去批斗自己的父母,我们这几天都在热议张艺谋的《归来》,其实当一个人肉身生命从囚禁中归来的时候,我们漂泊的精神还要有多久才能归来呢?所以现在让孩子重归中国人的典雅,重归中国人的礼貌,重归中国人拥有的民智与担当,这个在替一个世纪还债。所以孩子在给他们安慰,而好的学校教养也在反过来拉动家庭教养,孩子有时候也在给大人树立标杆,我相信我们把最艰难的这个还债一点一点地还下去,当现在的孩子再成为父母,我们的社会风气会好很多,当他们成为姥爷和爷爷的时候,我们会迎来更儒雅、更谦和的面貌,老师们加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