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管考试 九区 经管考证 金融类
4296 11
2014-05-27
持续数年巨额投入不见回报。今年以来,东方航空集团、上海国际等一批机构纷纷退出保险业。与此同时,数十家待筹的保险机构正排队等候监管审批。

  资本双向流动加速。将于6月起实施的《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无疑为“围城”内外的各路资本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对接平台,预计日后不同动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收购合并将日趋活跃。

  高温酷暑来袭,部分中小保险公司却忽感凉意上心头。困扰他们的不是业绩下滑,而是偿付指标堪忧下,股东资金迟迟不到位甚至还有萌生退意者。今年以来,随着东方航空集团、上海国际等一批机构退场,国内保险业频频上演股权更迭大戏。

  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来。上证报最新获悉的一份内部名单显示,西部人寿、国宝人寿、安鹏财险、珠峰财险等近百家筹备队伍,正在北京金融大街15号保监会大门外,翘首以盼。

  这厢是黯然离场、那厢是衔枚疾进,资本双向流动的加速,恰恰映照出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雏形初显。而行将于6月起实施的《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无疑为“围城”内外的各路资本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对接平台,预计日后不同动机、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收购合并将日趋活跃。

  知难而退:高投入不见回报

  从创建整十载的国泰人寿中全身而退,东方航空集团自始至终都未向外界流露任何情绪。国泰人寿偿付能力不足已有一段时日,作为中方股东的东航集团向其主管部门递交了增资方案,却迟迟不见批复,无奈选择离场。

  市场猜测,东航集团的主管部门或是不满其在保险领域“高投入不见回报”的现状。事实上,无论是近期从大众保险全线撤出的上海国际及其关联公司、上海城投,还是公开叫卖国华人寿股权的上市公司天茂集团,导火索之一便是:持续数年巨额投资,却只换来当年的初始资本,彼时构建金融平台的美好愿景,如今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知难而退,是市场对于这批资本萌生退意的注脚。不难发现,这批没怎么赚到钱就退出的资本,基本上都是以合资或是民营模式涉足的保险市场,合资形式易导致内耗不断、民营模式则存在内控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这批中小保险公司的资本消耗,使得亏损期不断拉长。

  事实上,这批资本知难而退,也与近年来国内保险业增速放缓,有着必然联系。近年来,中国寿险业保费高增速止步、财险业进入盈利下行通道,行业整体进入了瓶颈期。而另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加大,中小保险公司普遍反映业务增长乏力,盈利日益困难,部分公司深受人才不足、战略执行力较弱、代理人增员困难、公司股权变动等困扰。

  牌照诱惑:低成本吸金通道

  然而,亏损期拉长的残酷现实,并没有吓退翘首中的另一批资本。就在有资本退出之际,以地方国企和民企为主的资方纷纷出手,相继受让多家保险公司股权。

  他们的热情不止于此,数十家待筹的保险机构正排队等候监管审批。知情人士透露称,尚在低调筹备中的保险机构包含西部人寿、国宝人寿、安鹏财险、珠峰财险、天地保险、南山人寿、南山财险、中商保险、南海保险、安心财险、公平人寿等一长串名单。

  这些待筹险企的股东架构中,不乏民营资本。为行业人所熟知的是,民企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往往是看中保险的融资杠杆,将其视为低成本吸金通道。但现实情况未必能如他们所愿。随着监管部门不断完善保险相关法规,资金运用已是有章可循,股东暗箱操作空间大大减小。

  当然,这批候场的资本长队,他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或许各有不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们都可能面临同一个难题——如何找准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容的背景下,实现持续盈利。放眼整个行业,部分新设保险公司只是对原有市场主体的简单复制,是跟随者而不是开拓者,不是做“蛋糕”,而是抢“蛋糕”。在这样的现状下,保险机构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间费用、管理费用高企,保单获取成本不断抬升,“吸金”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亦越来越高。

  政策放开:收购合并需求盛

  一直以来,由于市场退出机制的缺乏,“围城”内外的保险资本,唯有通过单一的股权交易,来实现双方角色的互换。如果没有新股东的救赎,即便是面临严峻生存压力的保险机构,也只能过着“差而不倒”的囧日。

  不过这样的现象,将随着近期《保险公司收购合并管理办法》的出台,而成为历史。这个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管理办法,允许两家或两家以上保险公司合并为一家保险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办法还进一步鼓励境内外各类优质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投资保险业。这主要表现为:一是适度放宽资金来源,允许投资人采取并购贷款等融资方式,规模上限为货币对价总额的50%;二是适度放宽股东资质,规定投资人可不适用对保险公司的三年投资年限要求;三是不再禁止同业收购,允许收购人在收购完成后控制两个经营同类业务的保险公司。

  诚然,任何一个只有准入门槛而缺乏退出机制的市场,都不能视作是一个成熟而规范的市场。收购合并监管制度的确立,无疑为“围城”内外的各路资本提供了更多形式的对接平台,可以预见,未来保险业会迎来一轮并购重组潮。

      鼓励回帖,奖励论坛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5-27 16:37:27
保险业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行业,资金投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文稳健,投资受到很多限制,要从长远才能有持续盈利的机会,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投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7 17:45:26
对保险公司的并购需求与其说是扩大市场开展业务,不如说是为了保险牌照。绝大多数并购都是行业外部企业通过并购保险公司获得相应牌照。问题是保险公司在建成的头几年,亏损是常态,这时并购无异于给新东家带来一个包袱。一旦保险公司熬过头几年步入正轨,新东家并购成本就会大幅上升,更重要的是原保险公司有无出售意愿尚未可知。并购与否,众说纷纭。PS:某些大资管宁可不要保险牌照也不想趟这赔钱的浑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8 00:40:51
在中国目前这种崇尚短线暴力投机的年代,保险业很难有长足发展.

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是什么? 是他当年买下了GEICO汽车保险公司. 如今GEICO已然超越ALLSTATE成为美国第二大汽车保险公司.  金融危机的年代,银行纷纷叫苦不迭,你看见过直保公司因为金融危机倒闭吗? 当然,这在中国都不适用,因为中国大大小小的机构都有央妈给罩着.   债券还有央妈给兜底,真是**特色.

另外,中国的保险市场也不健全,保监会大大小小条条框框,保险公司根本就是没什么可以去发挥的, 合同条款费率等等统统抄现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8 09:48:41
我总感觉随着经济的发展,总是会慢慢放开限制的,自贸区就是一个例子,保险业应该会在5-10年间回暖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5-28 09:59:56
昨天才在公司看到这个新闻  我还以为是公司自己写的呢  =-=   很多行业都这样吧  精算也是 非专业的想进来  专业的想转行  到处是围城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