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大节”。我们年年吃粽子、过端午,却难得空闲出时间来,去了解端午的源远流长,去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今天,让我们顺着端午节的源、人、事、景,来了解这华丽的、浓烈的、悲怆的、壮阔的端午节,放眼千年家国春秋,与万古先贤做心灵的沟通,感受祖先留在我们血脉中文化基因的脉动。
    让我们先由端午节起源说起,长期以来对于端午节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至今仍争论不休。就目前来看,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是流行久远的传统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二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见《闻一多全集》)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他的观点;三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四是说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
  
    一般认为端午起源于先秦,夏至节令是它最初发生的时间依据,它最终脱离节令形成独立节日是在汉魏时期,真正成为民俗大节是在六朝以后。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由此可见,虽然民间最常说的端午起源自纪念屈原投江,或者伍子胥自刎以及孝女曹娥等等都是这众多说法中的一支而已。从这众多的端午节名中,我们可感受到端午文化的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