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论坛中时常看到某人根据一些现象通过归纳思维得出的一些结论。比如985高校毕业生强于普通高校,海归强于土鳖等等。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赞赏或鄙视他人,这是他自己的权力;但每个人在赞赏或鄙视他人的同时也必须接受他人同样的对待。根据自己和别人的教育背景差异加以鄙视的做法其实反映了鄙视者内心的不自信。比如某个海归鄙视土鳖,其实是想把所有的海归拉为自己的盟友;某重点高校的毕业生鄙视非重点高校其实是想把所有211、985高校的毕业生拉入同盟。如果某211、985高校出身的人说“211、985毕业生就是比普通高校强”,则与其同类的人即便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也不会极力反驳,国人的处世哲学总是这样。对不关乎自己或明知不正确但对自己有利的论点的一般会采取坐享其成或暗助一手的策略;反之反是!
国人演化了几千年的智慧使其往往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将自己归入某个相对强大的群体,而将对手归入某个相对弱势的群体,然后凭借两个群体实力的差距击败对手。这种善于结盟的策略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精于策略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身实力的提升。甚至执着于个人实力改进的做法常被冠以“个人英雄主义”。我们中国人自古如此,从先秦的“合纵与连横”到今天的“协同创新”都是这个道理。在个体实力相当的阶段,善于运用策略的人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群体中有人的个体实力超过所有其余人的总和则但凭你如果施展策略也是无济于事。 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这个战争策略比西方早得多的国家在近代却国力衰落。不管你比对手如何善于运用策略,大刀长矛终究打不过坚船利炮。研究李约瑟之谜的学者不妨对这个观点详加论证。
扯远了,回到原话题。我想如果你一定要选择鄙视他人,至少应该基于自身的准确特征,不要拉大旗作虎皮,挑起不同类人的争执。如果有矛盾,提倡单挑,鄙视群殴。圣人云: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者,团结也,“比”者,勾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