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统计的平均工资意义几何?
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公布四川2013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1795元,比上年增加5922元,增长16.5%。每次统计局一公布平均工资,接踵而来的便是大量质疑数据失真的争议。大多数人在感慨自己收入低于平均值的同时,也纷纷质疑数据的真实性以及“平均值”是否有意义。
“平均工资”是个什么东西?平均工资指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
对于普通人来说,统计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但工资、物价等数据的统计却又如此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无法不关心、无法不捉摸。但对于“平均工资”是个什么东西?很多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
按科学的定义是: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
根据现行统计制度,平均工资的统计有几点需要我们注意:其一,统计的是劳动报酬总额,不论是否计入成本,不论是以货币形式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内;其二,统计的是个人税前工资,包括个人缴纳的养老、医疗、住房等个人账户上的基金;其三,平均工资为工资总额除以单位平均职工人数。
“平均工资”增长16.5%,市民为何还不高兴?“平均工资”是远远高于你实际可能拿到手上的钱的。四川平均工资为41795元,比上年增加5922元,增长16.5%,从字面上看,这当然是个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好消息。但很多人却不以为然——“我们的工资有那么高吗”、“我怎么感觉不到”、“又被平均”……等声音不绝于耳。
在这里,我们也许需要好好理解下这里的“平均工资”如何统计的了。“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也就是说,无论是端午节发的几个粽子还是中秋节发的一盒月饼,都算你的工资;其次,你缴的个税也算你的工资,那些不可支配的社保资金更是你的工资。“职工工资”里面将有可能高达52%并不在市民的腰包
再来看一组数据,你可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以成都地区为例,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20%,个人缴费比例8%;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6.5%,个人缴费比例2%;生育保险缴费比例为0.6%,单位承担;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2%,个人缴费比例1%。以上合计,社保总负担至少已占个人工资总额的40%左右,如果外加单位和个人各缴(扣)6%的最低标准住房公积金,“职工工资”里面将有可能高达52%的份额并不在市民的腰包里。而剩下48%的“职工工资”,也还只是税前收入。
从统计人群来说,即使你和你的8个同事全是穷光蛋,但公司领导是千万富翁,那么你们公司所有人都是“百万富翁”。更极端点,如果如果你和盖茨两人平均,那你就是亿万富翁,可见要想成为“统计”意义上的有钱人真容易。再加上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别,比如金融业、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之间天然的巨大鸿沟,造成市民不高兴、“被平均”就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平均工资”到底掩盖了什么?
工资涨幅能否跑过物价涨幅,成为普遍担忧的问题。且不说这个平均工资统计局是如何算出来的,平均工资是否有“水分”,单就这个数据能否真正成为ZF部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全国各项社会保险等标准的参考依据来看,实在让人有些怀疑,因为这一平均工资掩盖了太多的事实真相。
首先,工资涨幅能否跑过物价的涨幅,成为国民普遍担忧的问题,国家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必须控制物价,不然工资与物价总是玩水涨船高的游戏,国民的实际收入增加涨幅很小很慢。
工资增长不取决于数据好看,取决于多数人是否真正受益
其次,职工工资增长不取决于数据好看,而取决于多数人是否真正从中受益。如果大多数百姓的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平均工资即使再高,也意义不大。统计、发布均工资,不是为了面子上好看,拉穷人给高薪群体垫底子,而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得到实惠、收获幸福。
也许,从纯理论的角度考虑,用“平均数”来表达居民财富水平的变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现状相结合,那么,“平均数”很有可能难以客观反映社会现状、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
一个与太多市民收入真实情况不相符的统计层面的工资增长,自然无法得到大家在幸福感上的共鸣。可见,一个“平均”,掩盖了多少差异;一个“增长”,隐藏了多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