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391 8
2014-06-08
        看到发起的投票“如何指导研究生”,我想到的问题是“研究生是不是有研究意向?”。现在还剩多少有志于学术的研究生,尽管中国博士生招生规模非常可观。一般情况下,研究意向或者兴趣起源于好奇心和学术信念。好奇心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某个问题想追根问底才有研究下去的兴趣。学术信念更重要,对学术研究持有敬畏之心,相信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改善社会提高人的价值。然而,好奇心是很难保持的,因为太多的功利主义主导的因素。没有好奇心,导师安排研究任务给学生,难道导师不能自己干么?安排任务给学生和学术训练是两码事,学术训练需要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本源,然后寻找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文献阅读和讨论,研究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如果学生没有探究问题本源的动力,学术训练过程可行性大幅度降低。于是,导师只能安排任务给学生,这可能是一种无法改进效率的纳什均衡。其次再说学术信念,在功利主义的环境中,学术研究能够改善什么?我们看到的都是所谓的“学术大佬”在叱咤风云,他们却很少谈及学术信念。缺乏学术信念的教育,如何坚持学术道路呢?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学生或者导师个人去克服。学术研究本身是一件非常辛苦而且风险颇高的事业,需要在事先支付非常高的成本。好奇心和学术信念缺失,意味着缺乏持续支付成本的动力,于是便选择成本低的方向或者课题。当然,这是非常文明的术语,难听点就是看看国外的文献照葫芦画瓢做做。这可能已经可以称为“做研究”了。
       于是,回到问题本身,如何指导研究生?可能最终的结果是基于理性决策的选择,导师将研究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研究生将导师看作老板。师生关系演化为短期雇佣关系或者劳资关系,师生之间的矛盾并非研究理念不合或者研究方案设计之间认知偏差的矛盾,变成了阶级矛盾。所谓的好奇心或者学术信念,这其实都可能是非理性的或者偏执的,无法满足理性行为设定时统统抛下。这样的指导模式能够持久么?一般情况下,经济管理类学者如果在40岁之前评不上博导教授,学术道路基本上已经算走到头了。不再去寻找新的学术问题,由于自身境遇的原因也无法坚持学术信仰。行政系统深知这一点,所以年轻的学者必须作出选择“要么低头,要么滚蛋”。如果学者意识到这一点,也不会尽心做学术,尽力去专营。那里还有心思指导研究生呢?
       不过,从38岁开始到45岁是做研究的黄金时期。对于有好奇心且保持学术信念的人而言,经过积累会提出非常好的问题,在研究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去解决。然而,即使招收研究生,将问题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是否可以深刻的理解这些问题,这可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文献训练。所以,很难谈得上指导二字,可能更多的是利用研究生的劳动力吧!于是,我基本不打算当所谓的“导师”了。当然,我的观点非常偏激,仅供批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6-9 00:51:17
给一万个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9 07:55:31
“如何指导”是后话,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导师指不指导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9 08:19:28
赞啊啊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9 08:26:42
zhang_hua1988 发表于 2014-6-9 00:51
给一万个赞。
起得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9 08:40:00
简单 聪明的合作 不聪明的哪凉快哪呆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