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投资中国基金公司的囧途 2002年12月,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拉开了国内基金业对外开放的序幕。合资十余载,有的基金公司从合资变为中资,有的基金公司从中资变为合资,有的合资公司在磨合中成长,有的合资公司在摩擦中生变,外资机构在国内基金业的路走得并不平坦。
道富基金并不是第一家出现股东内斗的合资公司,从2006年证监局决意扶持合资基金公司开始,业内业外、媒体坊间就开始源源不绝地述说着中外股东方为争夺公司控制权不断博弈和交锋的故事。
虽然道富环球投资撤资的事尚未尘埃落定,但是道富环球投资也不是第一家从内地基金市场撤退的外资机构。荷兰银行、荷银投资管理(亚洲)有限公司、比利时联合资产管理公司、荷兰投资公司、纽约银行梅隆资产管理国际有限公司等外资机构都先后因各种原因退出了内地公募业。
一位基金业的资深人士回忆道,合资基金公司成立之初,监管层和金融机构都希望能够引进国外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和人才,一般都是外方不控股但掌握经营权,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别由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派驻。尤其是在2004年、2005年的时候,外方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在一些合资公司的高管中还有很多西方面孔。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外方股东开始变得弱势,而国外的投资方法和理念也开始出现水土不服,中方股东的话语权越来越强,海外人才慢慢主动或被动淡出中国市场,现在的合资基金公司里已经基本看不到西方面孔了。
近两年,一些合资基金公司的基金在业绩上表现不俗,如工银瑞信、富国的固定收益类产品比较突出,景顺长城、上投摩根等基金公司旗下的几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业绩领先。但是,合资基金公司在业内的整体规模并不靠前,证监会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截至5月底共有91家公募基金公司,其中48家是合资,占比超过一半。而从基金公司最新的规模来看,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只有华夏、嘉实和工银瑞信是合资公司,其余7家均为中资。多数合资公司的规模排在20名到50名之间。
规模不足百亿合资基金公司一览
| 基金公司 | 资产合计(亿元) | 注册资本(万元) | 成立时间 |
| 华宸未来 | 1.406 | 30000 | 2013年5月 |
| 圆信永丰 | 2.0682 | 20000 | 2011年6月 |
| 国开泰富 | 3.3327 | 18000 | 1999年4月 |
| 纽银梅隆西部 | 3.6189 | 20000 | 2005年6月 |
| 方正富邦 | 3.972 | 16000 | 2004年4月 |
| 道富基金 | 4.6316 | 22000 | 2004年9月 |
| 永赢基金 | 5.9951 | 20000 | 2013年6月 |
| 金元惠理 | 8.8596 | 15000 | 2003年3月 |
| 华润元大 | 12.6147 | 58800 | 2013年10月 |
| 平安大华 | 21.0608 | 11000 | 1998年3月 |
| 诺德基金 | 29.0144 | 10000 | 2002年6月 |
| 中加基金 | 32.0345 | 15000 | 2003年4月 |
| 信达澳银 | 46.8186 | 15000 | 2003年2月 |
| 汇丰晋信 | 74.2479 | 20000 | 2012年3月 |
| 金鹰基金 | 76.2999 | 20000 | 2012年12月 |
| 浦银安盛 | 88.3429 | 20000 | 2004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