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形态
不久前在一家知名财经刊物上看到了这张图,题名“Asia’s sharp turn from Japan to China”,描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亚洲主要经济体和中日贸易关系的变化。

相当丰富的数据。从图表角度出发,数据涉及三个分类(维度):国家(地区)、年份(1995年及2012年)和出口目的地(中国大陆和日本),由于多分类数据难以在传统的二维图表中展现,制作者按年份将数据分解成两张条形图进行并列对比。
数据可视化的关键是以符合视觉感知的方式展现总体形态或个体特征。按此标准,和数据的丰富程度相比,这张图的表达效果要贫乏许多。我的理由是:首先,除了能大致感觉到红色条形的较大幅度变化外,阅读者很难对总体形态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双色条形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纵向交错,造成的变动感也阻碍了数据形态的传达。此外,在个体层面,读者根本无法快速定位表现突出或异常的单个数据,即使花时间逐行探索,如果不借助条形右侧的数值,也难以捕捉单个数据的特殊表现,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不同表现更难对比。
严肃数据值得认真对待,除条形图外,还可尝试使用其他类型的图表并对比效果。下面这张点线图把重点放在强调数据总体形态的变动上,我称之为“统计学人”版本。

横轴代表对中国大陆出口,纵轴代表对日本出口,可以发现,1995年日本在亚洲国家/地区出口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到2012年已被中国大陆全面取代,在图中表现为数据点从左上角向右下角的变动(左上靠近日本,右下靠近中国大陆)。同时,瞬间就能发现两个表现不同寻常的“异常值”:澳大利亚和印尼。前者在两方面都表现卓越:对日出口份额的下滑幅度靠后,对中国大陆出口份额的提升则显著领先。印尼则是唯一对日和对华出口份额同步增长的经济体,在图中显示为唯一向上倾斜的红色线条。如需挖掘单个数据的变动情况,查看连接线的两端即可。
上述所有数据信息都能够比条形图以更高效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图中的两个椭圆阴影区不是必需的,但能帮助读者进行适当的分组。有可能的话,我将在以后和大家继续分享其他有不同侧重点的改造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