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变动
对变动数据的表达一向是图表的主要目的之一(或者,至少在信息图泛滥之前是这样的)。视数据性质和读者类型的不同,使用图表展现表动数据存在众多选择,这篇文章将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可选方案。
上周多家媒体以类似“青少年逃离Facebook”的标题报道网络策略实验室(iStrategyLabs)发布的社交网站Facebook用户数据报告,科技新闻网站Marshable的配图如下(http://mashable.com/2014/01/16/teens-leaving-facebook/):

这张柱形图对比2014年1月和2011年1月份Facebook用户数量的年龄组分布,特别之处是在每一分类(年龄组)上方,制作者使用不同颜色和不同方向的箭头形状指示各年龄组用户数量在两个时间点上的变动情况,变动幅度作为文本标签显示于多边形内部,例如:13-17岁年龄组的未成年用户数量在3年时间内由131万降至98万,降幅为25%。
在柱形图中使用额外的图形对象和文本标签以展示变动信息,也是许多分析师在专业研究报告中的常用做法,区别仅在于精致程度有所不同而已。例如:

这些额外的图形对象并非Excel图表的内置元素,通过使用突出的颜色和其他突兀的视觉效果,制作者实际上是在强行夺取读者的注意力,就像电影中常用的操纵手法:将不希望引起观众注意的影像全部隐入背景模糊处理,使所有观众都只能看到完全相同的前景画面,以确保视觉和大脑“同步”。
原因大概是这样的:通过精心配色,柱形图能够表现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这是柱形图广受青睐的重要原因,但制作者也清楚柱形图在展示变动数据方面存在缺陷,通过加入一些线条、箭头形状等,有助于向读者更清晰地传达这些数据信息。这造就了一个明显的悖论,比如:既然用额外的线条形状传递变动,为何不直接使用线形图?
以Marshable的图表为例,以下是几种可供选择的改造方案。
替代选择一:线图
线型图可以更有效率的传达数据的变动信息,例如读者可以立即发现13-17和18-24年龄组用户数的绝对下降,同时,两个时间点上不同年龄组用户数的多少直接体现于高低次序,18-24岁区间的用户数排名由2011年的第1位降至2014年1月份的第3位。

替代选择二:水平点图
我在之前的文章“查无此图”介绍了点图相对于柱形图和条形图的应用优势,并特别提过经济学人经常使用此类点图展现变动信息,尽管这“并非展示此类数据的理想图表选择”。为改进水平点图的方向表达问题,可以在点图中加入箭头以提高阅读效率。

替代选择三:柱线图结合
第三种替代选择是一种介于柱图和线图之间的妥协,在保留颜色表达的同时,通过线条连接不同年龄区间用户数的相对位置,向读者传达变动信息。下图中,读者可以直观感受到不同年龄组用户数排名的变化,例如18-24岁年龄用户数由2011年的首位降至第3,同时不同颜色柱形的高度能反映各年龄组用户占比的变化,如13-17岁用户占比由2011年的近9%缩小至2014年的5.5%。这张图的代价是由于采用占比高低的排列顺序,牺牲了不同年龄组从年轻到年老的自然次序,为改进此问题,下图对年轻用户群使用了暖色调,对35岁以上的用户群则使用了冷色调,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色调的相反表现。

本例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只涉及两个时间点的变动数据,但你仍可看得出来,不同的选择会对数据的表达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对空间位置的视觉判断是事关存亡的重大决策,与此相比,识别和欣赏颜色就像是无关紧要的奢侈品,这也是线条表达变动效果最优的原因所在:线条连接的正是最容易被视觉感知的空间位置的变动。
学习商务图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