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会计与财务管理论坛 七区 会计与财务管理
1688 0
2014-06-10
按:下文转载于上海财经大学夏立军教授的博客。

[yeoman] 一个本科学生最近给我发来邮件,问了一些关于科研实用性和科研之路的问题。我觉得她问了一些不错的问题,看得出是一个勤于思考的学生。这些问题使她感到困扰,其实也曾或多或少使我感到过困扰。对于准备或已经从事科研(尤其是在大陆学术环境下)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或许都需要认真面对这些问题。经得她的同意,将往来邮件摘录如下,供大家思考和讨论。



关于科研实用性和科研之路的问答



问:



我是XX大学会计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从老师那里得知了您的博客,虽然有些文章我看不是很懂,但是也让我学会了思考很多问题。

有一个困惑想请老师解答。在做科研的时候,很多资料来自于互联网、他人的文章、著作以及公司的披露信息。如果这些资料本身真实程度不够,那么据其得出的研究结果又怎样指导实践呢?我听实习的同学说,德勤在他实习的公司做审计的时候,事先把审计的方法告诉公司,甚至包括了抽样方法,以使公司能够提前改正帐务处理中的纰漏。那么这样的审计过程得出的结果又如何成为可靠的研究资料呢?

我也曾针对这个问题问过香港苏黎世金融保险集团的高级保险顾问,他是我们在香港苏黎世金融保险集团实习时候的导师,他说资料是思维的基础,研究人员的思维会带动社会。那么有同样的问题,研究资料的不真实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思维的形成?

所以我觉得有很多困惑的地方,觉得自己在对科研的实用程度产生怀疑。我想请教夏老师,这种资料的不真实或者伪造,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科研的结果呢?科研的过程又如何克服资料不实的现象呢?



答:



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资料虽然有其不可靠之处,但(严谨的)研究依然有其价值,甚至因此而更具价值。原因有几个:1、社会经济现象非常复杂,缺乏可靠资料的地方,可能也正是人们未曾认识或未曾认识透彻的领域;2、资料、数据虽然有偏差或不可靠,但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计量和统计方法的采用,还是有可能揭示出“杂乱”现象背后的规律;3、研究本身是一个不断证伪、不断积累的过程,大量的研究人员从事同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相互印证,逐渐认识事物真相。



作为研究人员,能做的是在客观约束条件下,力求收集和使用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同时不断改进研究设计和计量分析方法。这是很大的挑战,“在混沌中寻找秩序”的挑战。



问:



对于您提到的研究方法的运用,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环境下,通过benchmark的寻找,通过过去、同类和均值的比较,可以发现研究资料的异常,而统计方法又可以去除异常值;第二,虽然可能在一段时期,一定环境下,很多研究对象会同时存在资料的不真实或者异常,但是经济现象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和相对广阔的研究范围下,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不断改善的研究手段,最终会指向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这是我目前能想到的,不知道是不是成立?

还有一点,如果有一些领域是大家都所知的存在问题的地方,但总是得不到可靠的资料该怎么办呢?我记得在大连出版社出版的《会计&迷局》(马贤明郑朝晖著)一书中,第一部分就写到:“2003年12月7日晚央视“对话”现场,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对国资委李毅中副主任及现场嘉宾公开宣称:“我这两天在北京开会,我公司的那些领导给我打电话,问我今年利润是做成17亿、18亿还是20亿呢?我说你等我回去看看国资委的考核条例我再给你定。”如果很多研究数据都要用到收益数据,而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收益数据经过了管理当局的调整,但是要得到不受操纵的利润似乎又不可能,那么这时候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还有一个关于科研的引申问题。您提到严谨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我觉得不能忽视研究的氛围与环境。我自己感觉,现在好多文章是凭金钱和关系发表的,其中不乏一些优秀期刊上的文章。我们不能看过每篇文章之后再按评级打分,也不能说只有某些杂志上的文章才是有价值的,只有这些文章才算做研究。那么又怎么判断某些研究领域的成果可以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呢?如果一个领域的确有很多人在从事研究,从期刊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相关文章,但是大部分都拼凑充数,又该怎样判断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呢?

答:



1、差不多可以这么理解。其实所谓研究,也就是在未知领域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数据资料局限只是构成了研究需要克服的障碍,并不能否定研究的价值。



2、这是关于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国际上有相当多的文献。做中国会计研究,可能需要结合中国的情况发展衡量方法。虽然发展好的衡量方法很困难,但公司操纵一个年度、一个项目容易,操纵所有项目、多个年度也很难。



3、以期刊评价论文只是一个降低犯错概率的次优方法。学术圈内部的同行监督和声誉机制会部分地解决你说的问题。附件里美国会计学会前主席Sunder教授的一篇文章(“Building research culture”,发表于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inaugural issue)也部分地回答了你的问题。

问:



这些天看到老师带着他的研究生做文章,分析数据,突然有由衷的羡慕。那种讨论分析过程的充实,那种得出研究结果时的欣喜,还有与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工作的快乐,都让我觉得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我想问夏老师一个比较个人的问题,您做研究的动力或者目标是什么呢?

以前我一直觉得,当老师,做科研,生活是稳定的,但也是平淡的。很多时候与资料为伴,却不能与社会现实为邻;与办公室为伴,却不能与生活为邻。我总隐隐感觉到,在学校与社会有某种程度上的脱节,也觉得在办公楼里接触不到公司、企业,了解不到业务流程、现实运作。比如上次说到的审计信息的提前透露,如果没有亲自体会,又有谁道出现实的状况呢?

也许因为还没有真正接触科研的缘故,也许因为还不知道科研的现实,所以增加了更多困惑,也有了更多好奇。我的老师有一个很喜欢的学生,今年考上了北大会计学的博士。他之所以很用心的培养这位师姐,就是因为师姐下定决心要读博,也很努力很认真。所以她和老师一起做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也为老师的博士论文做出了很多努力。老师很欣赏她,觉得她目标明确,并为之坚持,不考注会,也不找工作。我想知道,读硕士之后要读博才叫目标明确吗?读硕士就要和导师一起做项目,做实证才叫科研吗?读硕士是不是最后的正途就是读博士?如果以后不读博士,不做科研,是不是就不该在硕士阶段全副精力去做研究?如果读硕读博,一直都留在学校,又究竟能知道多少社会现实?

我当然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也有不同的爱好,也有适合做的不同工作。我知道有人喜欢做研究,有人有能力做研究,有人适合做研究,但是研究的道路,就是搜集资料、分析实证、发表论文,然后不断拿到更高的学位和职称,最后被称作某某专家吗?

因为先前动摇过出国,老师说,出国不读博士回来的话价值不大。想读硕士,老师说不做研究不要读他的研究生。现在老师又招了新一届的研究生,其中又有一位师姐,老师说因为她明确表态要考博士,所以又在培养这位师姐。夏老师,导师之所以着力培养某一位学生,就是因为他或她将来的志向是做我理解的那种“科研”吗?

我能了解到有一些人做科研,似乎是为了能够成名成家,然后去做独立董事,其实就是赚钱。如果说这是生存所需,那科研在这其中的地位是否已经被玷污?也有人说是为了声誉,那其实不就是虚名吗。如果说是能够得到快乐,那么这种快乐的源泉,究竟是什么?



以前也因为写文章而得到老师很多指导,我也能感受初稿完成时的兴奋和结论得出时的快乐。可是想到自己所理解那种科研的未来之路,就觉得迷茫。我希望能够出去工作,能够接触变化的社会和真实的生活,如果这样科研的学习就不是通向我所向往的目的地吗?以前甚至有另外的老师告诉我,去上财、厦大这些好学校,其实就是做科研做得好的学校,不一定能培养出适合工作的人才,科研的方法培养出的人才甚至会不适应外环境的工作。事实是这样吗?或者科研真的和工作是矛盾的,或者至少不是协调的?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从自己老师那里得到的熏陶,似乎就是科研很苦,科研就是和一系列头衔挂钩的。我那位老师说如果为了拿学位,早博士毕业了,但是为了突破研究瓶颈,能有高质量的文章出来,延期毕业是值得的。但是我觉得他面临的那种辛苦和压力,不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疲惫。我觉得,有时候,进取与梦想掺杂了职称、工资、地位、名誉时,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一种变异。夏老师,您觉得研究过程中的名利地位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如果只是相伴而生,那就是说要得到的时候依然要争取?如果说是不刻意强求,那就是说要追求,只不过追求的方式不是不择手段?

也许突然问这么多有些突兀,或者某种程度上是不礼貌的。我的老师这段时间在做博士论文,突然让我比以前有了更多的感触,也引起了我更多的困惑。因为还是本科生,又没有像师姐那样坚定要读博士,我心存畏惧,不是很有勇气与老师讲,或者寻求他的解答。我很想知道您的想法,您的理念和态度。盼望您的阐释。



答:



你问了很多问题,可以看出你在思考,有很多困惑。这些困惑需要你逐渐去体悟学术与社会之后自己得出回答,这也才是真正的回答。不过,既然你问了,我就简单地谈一下我的看法。

1、研究的动力与目标。我觉得,现实中学术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R&D产业,它有自己的产业规则,有一套激励和约束制度。一些人之所以从事这个产业,无非是因为从事这种活动可以给其带来物质或精神方面的享受。做学术越久,可能越能体会到生产知识的快乐。我觉得这是主要的动力。至于名利问题,学者也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要求学者不食人间烟火,无异于毁掉社会的这个R&D产业,因为现代社会的科技和学术发展已经越来越是一种大规模生产,而不再是极少数思想崇高、天赋过人者的个人活动了。

所以,不妨把名利看作对科研活动的一种激励,尤其是在国内学术环境不够好的情况下,适当的名利是改进科研人员研究条件的一个方式,也是对这个R&D产业的投入。至于个人,我觉得追求名利本身无可厚非,如果你看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你会知道,在良好的制度下,个人对名利的追求正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名利成为问题,不是因为个人的追逐,而是因为制度的不良。当然,学者过度追求名利可能会舍本求末,而忘了生产知识本身的快乐。

2、科研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埋头书斋是否能做出研究,要看什么学科。社会科学研究比起自然科学研究可能更加需要了解社会实践。不过这种了解既可以是亲身参与其中,也可以是从文字档案中去了解。在学校里,并非一定不了解社会,而每个人即使全部精力投入社会实践,所能经历的也只是狭小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事情。所以,哪种方式更有效,见仁见智。

3、硕士和博士的问题。我觉得每个国家都需要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而博士是其中的主要群体。至于个人,如果将来定位学术,可以在硕士阶段多发展学术能力;如果将来定位实务,可以多发展实务能力,即使做点研究,也可以主要借以学习逻辑分析能力。作为导师,培养上侧重定位学术的学生,不难理解,可能是因为学术能力更需要导师引导吧。实务工作能力,可能更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竞争规则的适应能力,学校的培养相对没有那么重要。

4、个人的选择。是做研究还是做实务,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定。学术不只是享受,酸甜苦辣都有。学校和实务界比起来可能有点平淡,不够丰富多彩,不过学校的生活相对平静、自由、简单,可以与青年学生交流并影响他们,可以在书斋里阅读社会和人生,可以生产和传播知识。选择哪种生活,看自己的偏好了。



问:



还记得上次您发给我的关于科研之路的邮件么?非常感谢您的指导,我也把您的看法和自己的想法与自己在香港苏黎世金融保险集团实习时候的导师进行了交流,把她的回信附上,给您一点参考意见。能与您有这种交流,觉得很开心。



Hi,

I have read it. As you are now in the cross road, you must be frustrated.

Somehow, I agree with the idea of Dr. Ha. The main concern lies on which area you are interested. Soceity needs both of the man who preform himself into work, or research. Difference people has different objectives. Research, I agree, is a tough work that it needs lots of manpower to put in, and the result is unknown. It needs a tough man to complete it. However, the outcome may influence the entire World in a very wide aspect. The result may influence the whole pattern or habit of human, and may make people’s life changed. You may see it in the invention of computer, or web world.  Prestige, well-known by others is a must while results come true.

In my working life, I don’t have much idea on "research".

School or university, like what the professor says, is simple, free, and direct.

In the profit-making company, job is to fulfill the target, more complicated, and wider range of ability required especially on adaptability.

What you select depends on which way you like more for your own!!

Wish it can help yo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