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主要在看礼仪方面的材料。
礼仪的内容易学,因为都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多学多用也就熟练能用了。对于一个要使别人正确使用礼仪的讲师来说,首先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让他人正确对待礼仪,这比说服一个街头艺术家要穿得干净整洁去见一个长辈要难。
礼仪当然是一种形式,但是礼仪也是必要的——就好像语言是一种形式一样,但是从来没有人以语言是一种形式来否定语言的必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要解释的就是,为什么礼仪是必要的?为什么封建制时的中国把礼仪当做了重要的治国手段,君王看中的难道仅仅是形式吗?
礼仪的必要性并不是因为古人重视礼仪所以我们也要重视礼仪。这种论调很常见,许多人看到现在的社会中有什么没道德、没节操的行为时就开始怀念古代了,说古代的人多么多么好,君子有节操,孝悌入人心,君臣父子恪守其位,也不会那么地利欲熏心。彭林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代表,看了他的南通大学讲座的一半之后我突然觉得张艺谋的万人击缶就算把缶弄错了也没什么,听了他的彭林讲礼第一讲之后我就把他所有的课程都删除了。他说仪是形式,礼是真心,只有有真心的形式才能产生效果。通篇逻辑混乱,角度单一,而且就这水平还一副天下独醉我独醒的感觉,要纠正天下人。这讲的也是形式。不过,我们的祖先杀人祭祀,清朝的百姓剃头留辫,时代变了,就好像刻印每个人行为的模子变了,礼仪肯定也就变了。所以,强调古代的礼仪并以其为标准来要求现在的人是不明智的。
让我们看到更加根本的东西,礼仪为什么能治国呢?我学识浅薄,儒家经典更是一本没读过,就我知道的古代礼仪来说,有包括君臣之礼、父子之礼、邦交之礼、夫妻之礼、兄弟之礼、成人之礼、婚姻之礼、祭祀之礼等等。在祭祀前面的礼仪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最基本的内容——关系。礼仪确定在关系上,而我们生活在社会角色中担当者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就是关系中的一边,所以以礼治国的重要一点是要求人们居其位、行其职,小孩有人抚养,老人有人赡养,君要勤政治国,臣要忠诚相佐等等。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因暴虐而亡,法制只能限定人们不能做什么,礼仪则教会了人们要做什么。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位置,清楚该如何做,那么他也就很好地扮演了其社会角色;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社会也就不会出大问题了。
祭祀礼重要吗?古时春耕之前都要行春耕礼,仪式之后农民就都开始耕种了。祭祀都与重大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就好像现在企业中的管理通告一样,通告不是在做通告中的事情,但是意味着这件事情就开始要执行了,是管理很重要的信息沟通的渠道。
前文讲的都是中国的礼仪,不过银行网点内员工遵从的礼仪却属于“进口货”,是否同样成立呢?
礼仪同样重要,这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他们遵从礼仪道德遵从了几千年,我们的客户和我们都深受其影响,明白对待领导我们会毕恭毕敬,对待看不上的人则懒散怠慢。所以,在银行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学习礼仪是因为网点客户能够从我们的穿着、表情、站姿、发饰、各种小动作等判断我们是不是这家网点的专业人员,我们是不是尊重他们,我们是不是喜欢他们,我们是如何看待他和我们的关系。人们喜欢那些喜欢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所以我们的礼仪最终影响了客户是否喜欢我们,客户如何定位我们和他的关系。如果你觉得这些不会影响客户是否会购买银行的产品,办理业绩,对服务的满意度,你完全可以忽视礼仪。
西方的礼仪呢?感谢我们的祖先和西方民族的祖先都是人类,人类在肢体语言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我们引进的西方礼仪其实我们的客户和我们也都理解他代表的意思,所以重要性一点不差。
和关系无关的礼仪呢?以晨会的列队为例,站得齐不齐会不会影响昨日工作的总结?这确实是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在网点管理当中属于规范化的内容,可量化,可视化,易考核。如果规定了晨会队列必须分两队站整齐,那么站的齐不齐非常重要,它属于规范化管理的一种。规范化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允许犯错,内容简单。如果站的可以不齐,规范化管理不允许犯错的意识就无法在员工心中形成,意识会在行为中发生扩散,行为会成为习惯,最后规范化管理土崩瓦解,团队在规范化内容上的执行力下降到及格线以下。如果没有规定晨会队列不必站整齐,只是规定了必须都站在一边,请问一边是哪边?哪里不可以站?为什么要让员工去思考这些问题?管理为什么不能让员工的工作变得更简单呢?这不算是成功的管理。
闲话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