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4-6-17 08:41:36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1 19:49:47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当兵、上学、临时工转正式工、当民办教师、当公社干部、当生产大队会计等途径改变自己的身份。
你说的是理论上的“可以”,却不是事实上的可能。否则就不需要户籍制度了,也不会三令五申说要把农民赶回农村了。
B: 在改开前的社会现实背景下,粮票布票等票证促进了公平,而不是扩大了贫富差距。
想想看,票证制度保证了农村饿死了几千万人,而(可以记录饥荒情况的)城镇人口却很少有饿死的情况。就知道票证制度是如何扩大城乡差异的了。
当然,特供制度是在票证制度之外的更加高级的歧视待遇,是官僚阶层对城镇人口的特殊待遇。
国外也闹饥荒,但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比如三十年代的乌克兰和六十年代的中国)才会饿死几千万人,足以说明票证制度的“伟大作用”
B: 毛主席的确不需要粮票,他有特供,他有行宫,这些都是事实,但是,这些行宫是他个人的财产吗?毛主席除了自己享受作为一个“皇帝”应当享受的特供外,他扩大享受特供的范围了吗?
总有人用“他那些是个人财产吗?”来为毛舔菊
是的,明确告诉你:那些就是个人财产。因为只有他能动用,直到他死。
他可以想杀谁就杀谁,视法制如无物,他想玩谁就玩谁,他饿死了几千万农民却毫无良知毫无自责,他把中国搞到崩溃的边缘,还不够“特供”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1 19:56:24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实践证明,在有票证的情况下,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的人数大约是三百万,而不是三千万。……当然,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悲剧,经验教训应当汲取,这和全盘否定大跃进是两码事。
连官方文件都承认“非正常死亡”了一千万(惯例要缩小死亡人数的),你还好意思舔菊说只有几百万人?
如果不是因为票证制度,中国当时的粮食出口怎么会屡创历史新高?当时茅台(耗粮大户)的产量怎么会屡创新高?中国粮食的库存怎么会那么多?
在票证制度下,毛时代确保了有粮食出口!有粮食酿酒!有粮食库存!就是没有粮食给老百姓吃!
居然还好意思厚着脸皮说“正是票证,才保证了中国老百姓在粮食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绝对匮乏的情况下渡过了难关”???
要脸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1 20:00:30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 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B: 关于张志新的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包括“割断喉管”等绝大部分事实都是谎言,宣扬张志新的事迹,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如果楼主感兴趣,可以做一些考证。即使在改开初期大力宣传张志新的那段时间,“割断喉管”这件事也是被有意无意回避的,瞎话说大发了,出现漏洞是自然而然的。张志新的问题,的确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做一些研究考证,武断的认为这是“尊毛“造成的,或许可以招致很多关注,但终究会被严谨的思考者摒弃的。
我已经知道你的心虚了,你直说就行了——“张志新这事儿别再提了,否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
呵,割断喉管这种人尽皆知的惨剧,还在替你家主子遮遮掩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1 20:00:59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 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B: 关于张志新的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
我已经知道你的心虚了,你直说就行了——“张志新这事儿别再提了,否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
呵,割喉管这种人尽皆知的惨剧,还在替你家主子遮遮掩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1 20:01:34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 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 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务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21 20:05:17
lukedoctor 发表于 2014-6-17 22:17
A:“很多渠道让农民实现这个梦想”的“很多渠道”是哪里来的。
B: 从社会现实来的。改开前,普通百姓可以通 ...
B: “盲流”是随着赵本山小品才流行起来的词汇,在改开前是没有这个词的。
1953年4月,国W院发出了 《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盲流”的概念。
1956年秋后,农村人口外流到大城市和工业建设重点区域的现象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国W院于年底再次发出《 防止人口盲目外流的指示 》 , 并于1957年初对该指示作了补充再次下发。
——你总是用天真的幻想来代替你贫乏的历史常识吗?
B: 关于张志新的问题,有学者专门做过考证,……。
我已经知道你的心虚了,你直说就行了——“张志新这事儿别再提了,否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
呵,割喉管这种人尽皆知的惨剧,还在替你家主子遮遮掩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6-30 00:15:54
否定改开前三十年的论据,很多是似是而非的,或者是虚拟臆断的。比如张志新问题、八个样板戏问题、经济到了崩溃边缘问题,饿死三千万人,不胜枚举。臆断过了头,就出笑话了。“文革就是个人人为贼的时代”,不知楼主是哪年从国外移民回来的?

    不过也有一个好处,炒热了社会公众对文革的关注。迟早,普罗众生特别是八零后们会突然发现,原来改开前三十年和主流媒体宣传的完全不一样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